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doc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83015895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范文8篇 教学重点: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力量的培育。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试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日我们将来探究在试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依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试验室制法的(阅历)分析,在试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争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响原理、反响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绽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响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许多反响 除大家列出的反响外,还有很多反响可以得到CO2。

2、但并不是全部的反响都适合用于试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试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响中最适合试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缘由。 学生活动:通过争论和试验排解反响1、2、3、4、6、7、8。明确反响5为试验室制取CO2? 的反响。 板书: 试验药品: 1. 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响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响的特点。 3.反响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试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供应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争论。小组活动。 1.首

3、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根底上,改良试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现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供应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意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掌握开关或固液分别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依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意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头随时停顿的试验装置。 【完毕】 提问:依据CO2的制取装置

4、的争论,总牢固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争论 依据药品的状态、反响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试验: 取一只小烧杯(或耐热玻璃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再参加一些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沿烧杯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白醋(含有肯定量的醋酸),观看试验现象。请解释你观看到的全部现象。 答案:碱面与醋酸反响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会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2 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教学

5、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试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争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复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复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争论作为试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快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试验的需要; 3.操作简洁、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板

6、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讨论改良,试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响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响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行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外表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参加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参加稀硫酸。(让学生观看到开头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参加

7、硫酸的试管,反响速率越来越慢,最终停顿。)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响条件反响物的状态等对试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响进展时不需要加热,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响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响装置: (学生答复、教师归纳) 【讲解】由于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试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响药品状态,反响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纳相像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争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一般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

8、其他仪器来代替? 3.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纳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争论、答复,然后教师试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一般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由于一般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纳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依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试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

10、、氢气、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试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需明确制取气体的挨次是: 1.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2.依据反响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响条件选择适宜的反响装置。 3.依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适宜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3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力量训练点培育学生归纳概括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一样则元素种类一样;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

11、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分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预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12、。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但凡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依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力量。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拟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育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力量,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争论、熟悉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育学生分析力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现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

13、。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依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展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育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力量。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留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嬉戏,变枯燥记忆为好玩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稳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娴熟地运用所学学问,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7.学生争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拟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洁物做实例进展分类,并在练习的根底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育学生归

14、纳概括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验,培育学生的分析思维力量和观看力量。 3.通过人类熟悉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熟悉到进展科学探究,必需具有严厉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到处都布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自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亲密,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

15、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日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四周,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叙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试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响,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

16、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依据上述学问,你能设计一套试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肯定时间的思索和谈论) (演示试验)展现如图装置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提示学生留意观看操作方法和试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为什么翻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响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你认为这个试验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依据学生答复状况进展小结。 (叙述)人类对空气的讨

17、论和熟悉,经受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很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试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根底上,通过试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敬重试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推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展,科学家才间续发觉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洁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叙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过

18、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响的原因。随着科技的进展,人们发觉在肯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响,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肯定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叙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拟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进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殊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峻损害人体的安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大事,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

19、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燃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削减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进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制止燃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爱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一样条件下: 分别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L,可

20、得氮气_L。 分别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分别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m3。 (作业)略。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缘由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试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峻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以下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推断以下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

21、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展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试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试验现象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熟悉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 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削减空气污染的方法 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

22、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6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构造和元素概念的根底上,连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拟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构造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学问: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留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讨论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神秘翻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奇怪和憧憬,是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 1.知道原子核

23、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熟悉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构造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测探究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看l18号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熟悉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奇怪与憧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稳固原子构

24、造的学问。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围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摆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摆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测: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沟通: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力量,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

25、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究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受了假设、猜测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展试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其次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示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讨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构造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稳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以下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 8.展现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学生观看、相互争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

26、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拟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到达稳定构造,故化学性质比拟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到达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索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学问和力量目标,忽视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27、,教师往往注意学问的灌输和解题力量的培育,对学生进展科学探究的需要比拟无视。于是根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承受,教师把一个个的学问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敏捷,死记硬背,学问把握不坚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进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观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稳固了原子构造学问,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摆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测质

28、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忙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究、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忙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局部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详细状况,若学生难以承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看挂图“l18号元素原子构造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展学问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学问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好玩味地、自主地

29、进展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加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形成科学态度和把握肯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楚,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动身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加度高,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拟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表达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意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育。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学问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表达。课堂设计充分挖掘

30、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观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测、沟通、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表达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育。(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到达校抱负的学习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讨论采纳表格设计,表达了推理、归纳、分析力量的培育。 探究离子的形成 1、供应信息:钠与氯气反响生成氯化钠。钠和氯的原子构造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看原子构造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

31、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奇妙地考察了学生对原子构造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忱高涨地参加,课堂活泼起来) 3.学生争论;要趋向稳定构造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到达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到达稳定构造。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到达稳定构造。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展点拨引导,对于方案,教师要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分;对于方案、,教师

3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分析发生这两种状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各方案,选择最正确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好玩,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7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把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推断化

33、合反响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推断和的用途。 力量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和描述试验现象的力量;及通过试验来讨论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推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初步把握试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响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根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分。 力量目标: 初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初步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学问的力量。 情感目

34、标: 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厉仔细的科学态度,及试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局部。 这三局部应以的性质为中心,由于物质的用途主要打算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熟悉物理性质的挨次,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看的全面,又起到了对比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看和描述的挨次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承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外形,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挨次。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根本上不跟水起化

35、学反响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忙理解。如很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试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比照。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良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留意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匀称而不分层?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最新范文篇8 教学目标 学问

36、目标: 1.学生熟悉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根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推断典型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查阅资料、观看及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试验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洁物两局部。 前一局部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争论分子的根本性质。教材一开头从人们所熟识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枯燥;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

37、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试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根底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学问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现了用扫描隧

38、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方、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熟悉。 教材的其次局部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试验为根底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洁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把握的有关分子学问进一步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分子学问。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信任,承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拟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

39、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展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由于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集中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集中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集中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构造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试验(氨分子集中试验、品红

40、集中试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试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试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现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学问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把握的分子学问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实质

41、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行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行分的整体粒子,由于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响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熟悉,逐步培育学生辨证地思索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由于通常争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拢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

42、、沸点、密度等。本节学问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根本性质有一个比拟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熟悉到分子特别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展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很多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学问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学问变为详细,增加学生学习这局部学问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学问(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争论的问题。学生假如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熟悉,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有关学问,建议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