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8301384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5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地理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初一地理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地理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教案15篇.docx(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一地理教案15篇初一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立中做出的奉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力量。 (2)会用比拟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育学生的区域分析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进展应当因地制宜的观点,培育学生喜爱祖国、喜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看、比拟、演示、争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现: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

3、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答复,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局部。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打算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局部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拟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

4、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殊值得关注的是闻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现: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索: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争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

5、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索并答复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分?(学生答复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长,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隐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供应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浇灌便利,为农

6、业进展供应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浇灌便利,农业兴旺,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拟,地形有什么区分?(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坎坷,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留意与日本比拟。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

7、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争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四周。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四周,这些国家和地区应

8、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现: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消失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展展现: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

9、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现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现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讲解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语言表达力量。培育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索问题的力量,培育同学们的理解力量。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分,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

10、”,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把握学问的根底上,围绕教师的置疑,相互争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分(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存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立和我国的经济建立做出了很大的奉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难奋斗、自强不息、喜爱

11、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初一地理教案2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外形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分。 导入新课: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讨论地球外表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教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呢?一样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觉教师的地球仪上面有许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围绕地球一周的

12、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预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觉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外形、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索并答复。 板书: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围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看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根据刚刚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 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13、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答复。 板书: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很多条),为了区分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常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看课本第8页,图F、G并答复。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熟

14、悉的赤道。 活动:展现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头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看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答复。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觉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一样的纬线呢? (学生思索并答复)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

15、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假如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最为适宜?为什么? (学生思索并答复) 小结:同学们真聪慧,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全都。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依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帮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 1.纬度 (1)0纬线赤道 (2)纬度的

16、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根据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叙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现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也许位置(留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假如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

17、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当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限? (学生争论并答复)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18、西半球的界限。由于这个经线圈大局部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开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 1.北纬肯定在北半球,南纬肯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肯定在东半球,西经肯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答复) 板书: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稳固总结此课。 反应练习: 1.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

19、、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 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限 C.南北半球的分界限 D、90纬线 6.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 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1. 关于地球半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 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

20、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 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围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

21、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目标:海陆的变迁 (1)缘由: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育追求真理的士气和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帮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

22、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限)。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洁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 提问,学生活动、争论、分析。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现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根底) 二、讲授新课: 板书:其次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争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

23、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争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讨论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争论,再由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觉,宏大的假说”。 展现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

24、廓图”,要求同学们观看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莫非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像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局部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复: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似乎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觉的,他发觉,假如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似乎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宏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组,每

25、组一套帮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竞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育学生认真观看的,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觉的喜悦和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觉的,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索:毕竟是什么力气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局部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和力量,采纳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帮助课件三:

26、“可活动的平木板和洁净的细沙和泥糊”。 第一组:把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看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其次组:在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看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完毕:学生分析争论所看到的现象及消失此现象的缘由。 第一组争论结果:板块张裂,可观察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

27、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别)新的海洋消失(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其次组争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连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气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

28、小)连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详细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育学生力量。 展现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

29、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思索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初一地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含义并把握陆地自然带分布的根本规律及主要自然带的气候植物的一般特点及代表动物。 2.在运用已学学问熟悉自然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体的环境特征的熟悉方法。 3.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育学生熟悉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靠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打下根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叙述与问答

30、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难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教学投影片(或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提纲 一、自然带及标志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带特点与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或生活中,你留意到了不同地区的森林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地方树的叶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叶子大;有的地方叶子常年是绿色的,而有的地方叶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师总结和叙述 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环境

31、是一个整体,构成自然环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陆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板书) 一、自然带及标志(板书) 提问 请比拟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分和联系?(区分: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泼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根底。) 提问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植物。) 展现景观图 温带沙漠、热带雨林、南极企鹅。 提问 通过这几幅图,请分析气候条件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动物有

32、适应干旱特征的骆驼。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茂盛,叶大。动物多。企鹅生活在南极,能耐寒冷。) 过渡 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肯定规律的,下面我们学习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板书) 1.主要自然带的特点与分布 展现教学挂图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展现景观图 热带雨林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雨林的位置,结合景观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有什么特点?(赤道四周。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有很多藤萝。动物有树上栖息的猩猩、猿猴,河湖四周的河马、大象。) 教师总结 除同学答复外,热带雨林内阴暗潮湿、叶尖常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热带雨林是常绿林,四季都生长,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现景观图热带草

33、原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草原带的位置,分析气候、动植物等有哪些特点?(分布在热带雨带的两侧或一侧。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等植食动物,狮、鬣狗等肉食动物。)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全年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带,而且分为干湿两季。干季少雨,大局部树木落叶,草也枯槁,动物要向有水草处迁移。 (依照以上问答总结方式,连续学习热带沙漠带等自然带。此略。)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叙述 上述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地带渐渐过渡到另一地带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自然带的自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农田所代替。 练习 总结刚刚叙述,以北半

34、球大陆为例,填写以下空格,表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括号内的文字即为应填写内容。) 初一地理教案5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水道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留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

35、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仔细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顶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

36、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初一地理教案6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其次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熟悉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根底上,连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预备。是学生对地

37、球原有熟悉的沿伸(从原来熟悉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学问了解的比拟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力量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学问有深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表达科学本质,注意学生进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熟悉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构造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整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忙者和促

38、进者的身份消失,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到达对当前学问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表达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展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供应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展问题讨论。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展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试验观看和争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

39、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育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沟通的力量。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承受的学问进展答复,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确实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毕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日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40、。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毕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试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试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依据以上的猜想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看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争论:(得出结论以观看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想地球自

41、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想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展探究,教师巡察,帮忙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展组间沟通。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看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看,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看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争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耀到“地球”上,观看“地球”那局部被“太阳光”照到哪局部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看同一地点会消失什么状况?) 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察,指导试验中消失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