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青山不老》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青山不老》教案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青山不老教案范文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清爽的笔触讲解并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建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青山不老教案,希望大家喜爱! 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始
2、终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建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起先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同舟共济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觉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
3、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尊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雄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英勇地顶住了它的猛烈。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渐渐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
4、不禁鼻子一酸或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一般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本单
5、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简单破裂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静默守护的人。今日,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相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老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探讨。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沟通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其次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6、 生沟通:阅读课文 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建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状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雄伟归宿如臂如股同舟共济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
7、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老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觉。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解并描述。最终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洁,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老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尊敬地补充着”,即讲解并描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
8、,感受艰辛与宏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建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 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识,老师可简洁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须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宏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建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
9、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老师可加以说明。 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方句,把_比作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出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剧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建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
10、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建的奇迹”。 抓细微环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其次,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起先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老师还可以提示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洁,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实的生活。 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
11、农坚决果断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拓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须要他,须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情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老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苦痛,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接着种树;当同舟共济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老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沟通探讨。 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
12、,感受他对土地的酷爱。 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老师相机指导。 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英勇、顶。 预设:提示学生留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13、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索。一是结合老农创建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建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化思索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拓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宏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英勇创建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
14、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恒久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建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寂,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相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
15、将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终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22)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22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与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建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
16、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建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逐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沟通收获 1.老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宏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爱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惜好我们身边的绿
17、色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爱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气。 2.引导学生沟通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渐渐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或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依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索。 沟通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建的奇迹
18、。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状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绽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建这片奇迹究竟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终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早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雾
19、。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起先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洁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须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须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渐渐下山。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意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旧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特别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相识和体会。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