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作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香蕉夫人(节选)朱山坡堂姐有一个土特产一般笨拙的名字:秀英。但人长得漂亮,端庄,秀气,身高也让人羡慕,上下很匀称,尤其是鼻子,像一根青涩的香蕉那样蓬勃地隆起,弧度恰到好处,单单凭这根鼻梁在米庄也可鹤立鸡群,何况她还有一双让人称羡的丹凤眼;她整齐而洁净的牙齿被米庄所有人引以为样板。堂姐根本不像一个农村姑娘,而像当年上海来的女知青。堂姐文凭很低但喜欢读书看报,喜欢看电影。只要方圆四十公里内有露天电影,她从不缺席。而且,为了不让人有捕风捉影、猜疑造谣的机会,她常常带上我。因此,我跟随堂姐奔跑在黑夜里,看过很多
2、电影,同时我在无数闲人面前以铿锵之言证明过堂姐从没有借看电影之机跟任何一个男人约会,也拒绝过无数男人死皮赖脸的追求。堂姐坚持明媒正娶。因此,远近的媒婆川流不息,踏破了堂叔家的门槛。但一直没有成功。要么是堂叔堂婶看不上,要么是堂姐死活不同意。其中有一个媒婆姓叶,不像其他媒婆那样口舌如簧,嘴吐莲花,她不甚说话,不故意拔高男女任何一方,实事求是,但善于抓住要害,直抵人心,在做媒这个行当,她的成功率一骑绝尘,在蛋镇可谓德高望重。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媒婆,在堂叔和堂姐面前也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滑铁卢。她已经第八次踏进堂叔的家门了,给堂姐介绍第八个对象。前面七个条件相当不错,有三个过了堂叔堂婶这一关,但都入不了
3、堂姐的法眼。“秀英实在是太挑剔了。”村里的人都这样说。“我能不挑剔吗?是我嫁人,又不是你们!”堂姐深知嫁人不是儿戏,村里的姐妹们嫁错了男人,结果生活奔波劳碌,如花似玉的年纪嫁出去,不到三五年便变成了黑黑瘦瘦的黄脸婆,除了身后多了几个孩子像尾巴一样跟着、沾着,想甩也甩不掉外,什么也没捞着。心一软成千古恨,这样的悲剧绝对不能在她身上发生。堂姐说。堂叔的家境很不好,因为堂婶生下第五个孩子后,身体每况愈下,堂叔向来干不了重活,脑子的结构估计比木瓜复杂不了多少,而且从不思考发家致富的事情,唯一显示他聪明过人的是,他把大女儿,也就是堂姐奉若至宝,千方百计让她找一个好婆家,顺便提升他家的生活水平。堂姐也是这
4、么想的。堂姐已经过够了贫困的生活,连买一条最便宜的喇叭裤都得攒半年。她希望一嫁过去就能成为阔太太,一改目前贫困的窘境。媒婆们给堂姐介绍过家境不错的,但也不能让她满意。比如长江村养猪大户谢天全的儿子,万元户都连续当了两三年了,参加过县里的政协会。但堂姐嫌养猪的人太臭,隔着一座山也能闻得到他身上散发的猪气味。还有黄坡村的黄大鱼,前几年养鱼积攒了些许家底,现在改行做了布匹生意,在镇上开布行,如果嫁给他,新衣服随便做,而且,黄大鱼年龄并不比堂姐大多少,人也敦实,无不良爱好,但堂姐说,黄大鱼的门牙太长,像一根雪亮而锋利的鱼刺,无论那两片厚厚的嘴唇如何努力也包不住。平政镇上梯村有一柳姓人家,人丁兴旺,世代
5、以挖矿为业,中途虽有沉浮,但现在家境蒸蒸日上。媒婆说了,柳姓子弟三人,个个相貌堂堂,均可与堂姐相配,随便她择其一。堂姐对柳姓人家的家境和子弟都很满意,经再三对比,选中了老大,差不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最后堂姐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柳姓这户,祖上虽然富甲一方,但从没出过读书人。“不出读书人的地方,决不能嫁。”堂姐说。我无法理解才小学毕业学历的堂姐为什么如此苛刻。还有一户人家,家庭条件不错,男方长得也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短板,各方面都经得起挑剔,祖上出过一个秀才,书法在县内小有名气。但男方家离米庄太近,梁村的,就隔着一条河,如果嫁给他,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自己的娘家。“相当于,从自己
6、家的厅堂走到厨房;相当于,吃饱了上趟厕所又回来;相当于,没嫁。”堂姐说。也就是说,堂姐希望嫁得远一些。家里的是是非非、家长里短不想让娘家人知道太多、太快,要有些陌生感、差异性,不能嫁人后,那边的人跟娘家的人连蹲厕所的姿势都一模一样。于是,媒婆给她介绍的对象换了地域,不是附近村落的,也不是本镇或邻镇的,甚至不是本县的。曾经有媒婆介绍一个广东高州牛贩的儿子,长得帅气,性格阳光,也跟父亲学会了相牛,但堂姐还是看不上。“我讨厌他大热天穿丝袜凉鞋的样子,像个女人。”堂姐说。“人家广东就流行这样的穿着打扮。有的男人还留长发,穿花花绿绿的衣裳。”媒婆说。“这样的男人会下田干活吗?”堂姐说,“况且,我打听过了
7、,他家已经三代单传。他的一个祖父、曾祖父都是年纪轻轻死于癌症,家族遗传。”媒婆无话可说。媒婆们知难而退,不再轻易踏进堂叔的家门,只有叶姓媒婆仍为堂姐的婚事锲而不舍地奔走。节选自小说界,2019年第6期【注】堂姐后来嫁给了一个有三十亩香蕉园的浦北男人,出嫁时风风光光,堂姐夫被称为“香蕉王子”,堂姐也被捧为“香蕉夫人”。初嫁后也一度风调雨顺,然而后来台风袭击,香蕉绝收,丰产之年又香蕉滞销,香蕉都烂在了树上。堂姐家道中落,欠了很多债。生了五个孩子的堂姐“相貌像洪水退却后的河床,千疮百孔,颧骨、下巴、鼻梁等部变形了”。文本二:创作谈:我和堂姐的“香蕉园”朱山坡一个自称有三十亩香蕉园的浦北男人越过千山万
8、水来到我们村,带走了我最漂亮的堂姐。我这个堂姐长得漂亮,而且对我不错,小时候常常带我赶集,带着我奔走在着露天电影的乡村路上。但她高傲,瞧不起庸俗的男人,轻易不跟男人说话,她心里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我想,她应该嫁给一个非常完美的男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她配得上。浦北男人的出现,一度给了堂姐和我以及村里人希望。尤其是,我的香蕉园梦想在堂姐那里得到延续。她家的香蕉园规模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蔓延到我们村。我曾经希望我的堂姐们都像琼瑶小说里的灰姑娘,最后嫁给了白马王子,过得幸福快乐,可是,我的堂姐们出嫁后,没有谁过得很好的。跟所有的堂姐一样,我的漂亮堂姐出嫁后,过着奔波劳碌的生活,饱受折腾厄难,日子乏
9、善可陈,像台风中的落叶,像河流上的浮萍,跟她们的母亲一样成为母亲,成为平庸和俗气的村妇,身上同样散发着牲畜和家禽的气味,年纪轻轻已经显得很老态,即使“三十亩香蕉园”也无法挣脱命运的魔咒。很多年没见过她们了,但我依然视她们为亲人。1文本一开头以“我”的视角开始叙述堂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拐杖楼道的转角处,有一根乌黑的拐杖。它的手柄已被磨亮了,而下端则绑着一团橡胶。它不就是楼上那位瘸腿的老太太的吗?听说她已经在前几天去世了。老太太和我做了两年的邻居。她住四楼,我住三楼,在我的记忆里,老太太总是无声无息的,连她去了,也去得无声无息。两年前,我搬进
10、这幢房子时,就听说四楼住着一位瘸腿的老人,她没儿女,而我唯一一次跟她的交往是在半年前。那天,我下班较早,刚要开门,却听见上面在叫:“三楼的大姐,请帮我一下!”我寻声走向四楼,看见一位瘸腿的老太太扶着栏杆喘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人,她虽然残废且病弱。但浑身却干净,我问道:“大娘,是您在叫我吗?”她看我走近了,说:“大姐,我想请你帮我把拐杖拿到巷口去修一下,好吗?”说着她递给我十元钱,又指了指地上的拐杖。我拿着拐杖看了看,问:“大娘,拐杖没有坏,怎么修呢?”老人笑了,说:“瞧我这记性!我忘了告诉你了,大姐,请你叫那位修鞋的师傅在拐杖下面绑上一团橡胶就行了。我原来绑的掉了。”听了这话,我才明白,原来老
11、人怕拐杖磨损太快了。老人真吝啬!我心里想着,也没说什么就帮她拿去修了。今天睹物,不禁思人,却物是人非了。我打开门,收拾好一切就睡觉了。“咚咚咚咚”,看来是楼上的新住户在开舞会了。我用被子捂了头,那些可恶的声音还是穿过被子侵袭我的鼓膜,越睡越清醒,越清醒越烦躁。我怀念起以前的安宁来,怀念起那位已经去世了的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来,我忍不住叹道:吝啬的老人啊!你的拐杖还没有磨损多少呢!橡胶还在。“老人真的吝啬吗?”我忽有所悟地自问:“我不是从来没听见过拐杖敲楼板的声音吗?不正是因为那团绑在拐杖上的橡胶给了我安宁吗?”我的心被一种暖暖的东西充实着,老人比谁都慷慨啊!楼上的声音更大了,我觉得好像连我屋里的东
12、西都在抖动!我睡意全无了!该怎么办呢?“拐杖!”我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我披衣下床,到楼梯转角处拿了那根拐杖向楼上走去。我按了半天的门铃,终于有人开门了。果然,屋内有一群时髦的男女随着火热的音乐在卖力地舞着。见我来了,都望向这边。“请问你找谁?”开门的姑娘问我。“我是送拐杖来的!”我扬了扬手中的拐杖,说,“瞧,就是这根拐杖。对了,原来这里不是住着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大娘吗?这是她的拐杖!”“哦,她是我的姨妈,已经去世了。这房子现在是我的了!”她斜了斜漂亮的大眼睛说:“这拐杖是我扔了的!”听她的口气,有些怪我多管闲事了,我并不理会她话中的弦外之意,说:“老大娘真好!可怎么就去世了呢?她自己行动不
13、方便,还替别人着想。你瞧,这拐杖的下端还绑着团橡胶,她是怕自己拄拐杖的声音吵得楼下的邻居不安宁啊!老人真好!”那个姑娘美丽的脸慢慢变严肃了。沉默了好一会儿后,她从我手里接过了拐杖,说:“谢谢!”我道了声“打扰”就回家了。楼上的噪音消失了。拐杖又给了我一夜安宁。以后,楼上再也没有什么噪音了。老太太在世时,她庇护着我,使我得到了安宁。而现在她的拐杖又庇护着我。生活远远不止一根绑有橡胶的拐杖那样简单。也许,这些朴实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们叫作“爱”。(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华本)文本二:拐杖一七旬老翁,近来身体欠佳,卧床不起,便召回在外的五个子女,还有一个本村的养子。“看来俺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你们看看,这屋里
14、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搬回去吧。”不一会儿,老翁屋内的彩电、冰箱等值钱的东西都被五个子女搬空了,就剩下发愣的老翁和老实巴交的养子。“儿呀,你为何不动手,难道就没你喜欢的东西?”“爹,不是俺不要,俺知道该怎么做。”养子扶起老翁,“爹,到俺那去吧。”老翁嘴唇动了动,却啥也没说出来。养子给老翁求医问药,端汤递水,但老翁还是去了。养父唯一的遗物只是一根拐杖。他拿起拐杖,不料,拐杖的抓手部分与拐杖身子分家了。即刻,从拐杖孔里洒落了一地的圈筒纸。养子定睛一看,竟然全是些定期存单。他数了一下,共十张,有人民币一万元整呢。养子便叫来了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的脸刷地红了,他们都说,平时数你最孝顺爹,还为爹治病,
15、花去好多钱财。你才是真正的孝子,也只有你最有权利继承这笔遗产啊!(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2文本一从“我”的视角来讲老人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名医张炜有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做医生,而且很快觉得自己是一个医生了,这事起因比较复杂,虽然能找到具体的缘由,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医生。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病,最常去的当然是园艺场门诊部。可是有时候怎么也治不好,比如咳个不停、皮肤上生了发痒的红疙瘩等等,妈妈就会领我过河,去河西一个大村子里找一位名医。名医的名字很怪,不像人名,叫“由由夺”。大家都这样叫,也就没有人觉得不对。后来我独自揣摩他
16、的名字,觉得奇怪。也许只有名医才配有这样的怪名吧。反正“由由夺”是海边最有名的医生,他绝不像园艺场门诊部那样量体温、打针,给一包包的药片,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妈妈说:“这就是中医。”“由由夺”总是先让我伸出舌头,看一会儿,又让我伸出胳膊,用三根手指按住手腕。我趁着这会功夫,看清了他的手指: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探去了。我们从这儿取走一小袋粉末,一瓶黑乎乎的药水,还有三包草药。看着妈妈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病好了。回家后按“由由夺”的叮嘱吃药擦药,第一天好了一半,第二天全好了,第三天好上加好。这不是名医又是什么?这个神奇的人就在河西,是谁也不能怀
17、疑的事实。我大约被“由由夺”治好了十几次病。外祖母由河西名人说到了另一个人,他就是过世的外祖父。外祖母说:“要是你外祖父在多好啊,他是远近闻名的名医啊,这点小病对他不算什么,唉!你外祖父”妈妈也叹息:“咱家没人接下他的手艺,真是”妈妈抹起了眼泪,外祖母没有,外祖母很少掉泪,妈妈说外祖母“眼硬”。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医生。我暗暗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告诉家人。奇怪的是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找人拜师,不是学习医术,而是觉得自己差不多就是个医生了。我思考了五六天,就决定当一个医生。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我对所有生病的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
18、的同学去门诊部。我对他们说:“得病了最好找名医,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西。”“由由夺”这个名字不少人知道。我发现园艺场和村子的人也去河西。我对同学们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医生,不过不想告诉别人,也希望你们能为我保密。”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们一起去林子深处,在一块隐蔽的空地上谈论秘密。他们最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从我严肃的表情上看,这绝对不是玩笑。我直率地告诉他们,我的外祖父就是一位名医。“啊,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又怎么了?”“二九”恍然大悟地问。“后来?”我抿抿嘴,“后来我也当了医生。”“可是没见你给人看过病呀!”旁边的同学像是焦急,又像是埋怨。我眯上眼睛看看远处,点点头说:“会的。”接着我给他们一一
19、号了脉,又看了舌苔。“我有什么病啊?”他们胆怯地问,我说:“还没有很重的病,不过以后也许会有的,发烧、咳嗽这些总会有的。”他们张大了嘴巴看着我,问:“那怎么办?你会治吗?”我摇头又点头:“当然会。不过在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同学们很是惋惜。我再次嘱附他们为我保密,大家就分手了。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我上次得病没有喝完的一小包草药也收在了里面。“由由夺”用来抹皮肤的黑药水很像某种草木烧成的,这就是草药。我把自己最喜欢的几种野花研成了粉末,又把一些根茎烧成了灰,分别装在了小瓶中。有一天,我的食指被蜂子蜇
20、了一下,又痛又痒,就用自制的药水抹了,两天之后手指好多了。这使我信心倍增。还有一天我的脚被碰痛了,照例也抹上药水,结果当天就不痛了。我觉得自己的医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去林子里总不忘背上药箱。大家被荆棘扎了、不小心碰了哪儿了,过去都不会在乎,现在就不同了,有了医生,自然个个都变得娇气了。“黑汉腿”也许是故意的,刚玩了一会儿,就被槐刺扎破了手,一边大叫一边跑过来上药包扎。另有一位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蓝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搽了三遍。地马上笑了,说:“这药真管用。”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越是需要保密的事情越是容易走漏。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麻烦事就来了。
21、先是外祖母把我的药箱没收了,接着又是父亲不无严厉的训斥。他说:“胡闹。这是乱来的吗?”我心里的委屈太大了,但又觉得一时说不清。我只想对父亲大声说明:我已经是个医生了。最让人难堪的是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了。她说:“咱们谈谈你当医生的事情吧有这种志向是好的,但这要毕业之后,要经过专门的培养。你先把功课学好吧。”就这样,一位名医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有删改)文本二:回首张炜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作家有着对自然诗意的向往和传统文化精粹的无限怀念,但其作品的道德感不是单调的理念复述。而对众生喧哗的世相,张炜对凌空高蹈或亲地绵延的纯洁诗意精神情有独钟;在忙忙碌碌于以解构、建构的叙事把戏把玩先锋、新写实、新历
22、史主义的庞大人文圈外,张炜好似剑光冷森,孤傲绝尘的剑客,扛着人文主义的旗帜,将“纯美的注视”投至悬遥飘逸的道德精神领域,以补实的语言拓展出一条仅属于高傲的内心世界的通联之路,如荆棘鸟义无反顾地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世俗之间咳血吟唱。作家追求的终极价值在于召唤,呼唤着你、我、他,呼唤着所有的人,攀登道德的高原!(节选自张光芒追索道德之光一对张炜小说经典价值的一种解读)3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团圆(节选)巴金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
23、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
24、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
25、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
26、坚持,我要打。我后未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 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
27、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
28、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
29、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有删改)文本二: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
30、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注: 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4文本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答案1故事以“我”的视角开始叙述,容易将读者带入故事,拉近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以及参与者,通过“我”的描述突出堂姐形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2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我”作为整个事件的参与者,见证
31、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第一人称“我”便于更直接表达对老人的感念之情。更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借助“我”的口吻叙事,串联起过去的“老人”和现今的“年轻人”,让两段情节有联系的纽带。更有利于突出主题(或“更有利于凸显老人形象”)。小说欲扬先抑,我对老人的态度由错怪到后来的领悟感念,更能表现对老人给予他人的润物无声的无私关爱的赞美。3以“我”的儿童视角来叙述“名医”梦的经历,充满童真童趣,真实亲切;使小说语言、结构和情节都具有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质朴简洁,儿童文学色彩鲜明;能更好地表达对生命本真天性的赞颂,对人间真情的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医)的推崇。4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