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初中化学教案范例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学问要点】 一.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 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水溶性无色 气体 无味 大于空气密度 不易溶于水液氧、固态氧都是蓝色的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拟活泼, 在肯定条件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响,例如与碳、硫、磷、镁、铁、石蜡等都能反响。在氧化反响中供应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氧化剂。另外氧气能助燃,但不行燃。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拟: 反响物 发生
2、反响 反响现象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的条件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木炭跟氧气 点燃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猛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碳+氧气 二氧化碳硫磺跟氧气 点燃 持续燃烧放热,有模糊可见的淡蓝色火焰,无烟 发出光明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 氧化硫 硫+氧气 二氧化硫红磷跟氧气 点燃 黄色火焰,伴 随放热和大量白烟 猛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易溶于水 五氧化二磷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铁跟氧气 点燃 灼成红热,离火后变冷 引燃后,能持续猛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熔化后
3、溅落 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蜡烛(主要是石蜡跟氧气) 点燃 黄白色光亮火焰,火焰分层,放出热量,稍有黑烟。 火焰非常光明,分层,放出热量,瓶壁有雾珠,还有无色气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水和二氧化 碳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3 . 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等物质的化学反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响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反响叫做化合反响。 化合反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是化学反响的根本类型之一。特点:“多”变“一”。 形式:ABAB 4. 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 、红磷、铁、石蜡等物质的化学反响,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物质 跟氧气发生的反响,这
4、些反响称氧化反响。 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叫做氧化反响。留意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但又不只限于氧气。 另留意:氧化反响与化合反 应没有必定的联系,即化合反响不肯定是氧化反响,而氧化反响也不肯定是化 合反响。 初中化学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小编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把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并了解有关的试验过程和现象以及留意事项; 依据氢气的性质
5、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比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氧化剂和复原剂。 力量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复原性与复原反响的教学,进展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试验室制法。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学问范围和试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把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及有关试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试验内容明确提出培育学生观看力量,结
6、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展环境爱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绽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学问,以试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现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看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看思索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熟悉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熟悉规律和力量形成与进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复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宁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消失白雾、氢气复原氧化铜的试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展反响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
7、这种运用探究性试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提醒了学问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终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展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展稳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把握根本的、重点的学问,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便利,节约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试验兴趣,可在试验3-4的肥皂水中参加颜色。 (3)氢气燃烧试验必需肯定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留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仔细做好氢气复原氧化铜试验,使学生把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响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根底。 (6)复习氧化
8、反响,引入复原反响。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响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复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靠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比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响的特别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猛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响。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看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构造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由于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需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
9、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打算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试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宁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试验假如做得好,所能观看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简单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试验的详细状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快速布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宁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渐渐增加,最终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
10、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 74.2 甲烷5.015.0 乙炔 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试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试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根据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挨次,回忆上节课的试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试验34】装置如下图。球形枯燥管里装有碱石灰枯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掌握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摇摆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看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
11、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试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洁的氢气,观看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枯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看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看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消失。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试验中为什么强调“纯洁”呢?假如氢气不纯洁燃烧
12、时会怎么样呢? 【试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布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留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留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看: 留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头状况; 认真倾听音响的变化; 观看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洁的氢气能宁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洁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响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宁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
13、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响,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试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到达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洁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需检验氢气的纯度。 【试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教导火。假如听到锋利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说明氢气已经纯洁,假如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
14、器爆炸。 【试验38】在枯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留意观看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响完成后停顿加热,还要连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顿通氢。 引导学生思索: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试验在停顿加热时,为什么还要连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学问逐一争论。归纳出试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响
15、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响: 练习:试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响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挨次排列序号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顿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顿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响?氢气与氧化铜反响是否是氧化反响?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响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响。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复原反响。 在反响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响。使铜被复原出来,说明氢气有复原力量,我们称之为复原性,而把氢气
16、称之为复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复原反响。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响,说明它具有氧化力量,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复原性是复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响。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复原反响。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响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响中氧化剂是_,复原剂是_,_,发生了氧化反响,_发生了复原反响。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打算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复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试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试验34中,可以用蜡
17、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方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剧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试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渐渐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试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篇二氢气试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把握试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响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响原理,初步了解试验室制备试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响的概念,对给定反响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响,能初步推断反响类型; 依据气体的性质,学会推断气体收集
18、的方法。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通过观看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依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洁试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展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展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根底学问课,难度虽不大,但学问面广,这些学问是后续教学的根底。 1.精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响的概念和氢气的试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学问的形成过程进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详细、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力量培育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
19、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学问开头,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试验,师生共同争论,建立置换反响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学问。在此根底上,结合实物展现,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依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适宜装置,通过设计试验,一可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力量,二可增加他们学习兴趣,三可稳固已学学问。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试验探究法,以试验为前提,通过试验观看,实物展现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试验、争论、叙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表达了以试验为根底的学科特点,
20、又表达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力量培育,留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敏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试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时机,培育和进展学生观看、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力量。同时,教学中每一个学问点都是以已有学问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头,通过试验观看、引导思索、争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觉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争论,以及学问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
21、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展素养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觉了金属跟酸反响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试验室制法仍旧选用金属跟酸反响。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呢? 一、 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试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参加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参加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看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试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响猛烈,锌与酸反响,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响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试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响速
22、率过快,不便利收集;Fe反响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适宜。 二、试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响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局部。 气体发生装置确实定,要依据反响原理,特殊是反响物的状态和反响条件。试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响。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响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响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响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
23、定)。这种装置是最简洁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列图(A)、(B)所示。 (A) (B) (争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需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响后该反响才能停顿,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试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掌握反响,如下列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需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看试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晰,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留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缘由) 展现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 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由于氢气密度最小)和排
24、水法(由于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响),如图(E)、(F)所示。 假如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排水法。 留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阅历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试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假如听到锋利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说明氢气已经纯洁。试验操作过程如下列图: 留意
25、事项:当开头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纳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马上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急。 四、置换反响: 置换反响: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响,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响叫做置换反响。 置换反响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响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与反响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响是化学根本反响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 + 化合物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锌 稀硫酸 硫酸锌
26、 氢气 Zn H2SO4 ZnSO4 + H2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置换反响的特点是:参与反响的物质只有两种,且肯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肯定是单质,另一种肯定是化合物。把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推断置换反响。 (争论)置换反响与化合反响,分解反响有哪些区分? 五、原子团的概念: 锌 稀硫酸 硫酸锌 氢气 Zn H2SO4 ZnSO4 + H2 在锌与硫酸进展反响时,反响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一样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局部。在很多化学反响中,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反响,就似乎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
27、3 氯酸根 KMnO4 高锰酸根 NaOH 氢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动 1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依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依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试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试验中使用氢气。 4试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响,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试验屡次,均得到一样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篇三水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
28、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猎取信息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加环境爱护意识,为可持续进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讨论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讨论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殊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寻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预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29、或展板展现自己的讨论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殊是展现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表达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殊对初中学生来说,剧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许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洁的介绍对增加学生的环境爱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铺张、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群众化的详细表达。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
30、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讨论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展学习打好根底。电解水的试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试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学问介绍试验装置,特殊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忙同学进展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留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扫瞄相关网站,
31、在充分预备的根底上进展展现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纳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外表大局部地区被水掩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爱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铺张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制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到达节省用水的目的? 在我们四周,水资源爱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殊是有些地区,干旱严峻威逼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
32、?(必需是自己的设想,不肯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动身)。 你认为日常生活中转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约淡水?举详细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猎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展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沟通用。 2课前预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扫瞄,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争论进展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
33、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展展现,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爱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熟悉。 (2)由教师以试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试验,依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依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试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依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查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加水的导电力量,试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肯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
34、开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学问冲突。) 4课后小结: 对本节学问内容进展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现,加强对学生进展节省用水的教育。最终将制作精致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2用简洁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省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绽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设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争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依据课本学问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开水被污
35、染应留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与灭火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与灭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与灭火 第4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响的特征;学会通过试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2能说出灭火的根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根本原理【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学习过程】一、学问预备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知道很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
36、填写在下表中。实例 观看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响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意的三个条件:(1)_(2)_(3)_3.依据你的观看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试验探究 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现象 解释试验1试验2试验3依据上面的3组比照试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学问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珍贵设备、周密仪器、电器等引起
37、的火灾二、思索与沟通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宏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到达肯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传奇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突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觉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许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真取火胜利,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思索:(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38、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胜利地击石取火?(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胜利?2.阅读p.89图4-2的试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缘由吗?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4.阅读p.93.最终一段答复以下问题:火警电话: ;假如你遭受火灾时,你应当实行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珍贵时间?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发或发觉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解释以下试验(如下图,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试验试验现象试验结论 五、课
39、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燃烧肯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肯定是化学变化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周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试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展试验,观看到的现象是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展试验,得到以下试验事实: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冷水中的
40、白磷不燃烧;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试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试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需到达肯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试验事实是 。 (3)“化学试验的绿色化”要求试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当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试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表达了化学试验的绿色化追求。六、教学后记初中化学教案范文:溶解度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溶解度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试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
41、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育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试验简图)动手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试验条件的转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进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育由详细到一般熟悉事物过程的力量,并培育学生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试验预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每组预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
42、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美丽;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预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识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肯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争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肯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试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阅历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欢乐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
43、,更显直观、生动。 投影方案,沟通共享。 动手试验,观看记录。上台展现,投影结论。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肯定量水中。 注意沟通合作,把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误导结论,延长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肯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 增补方案,试验发觉(画出试验简图)。 观看记录,感悟要素“肯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试验,使学生关注、重视“肯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课件演示,动画要素(“肯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肯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生疏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试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肯定量的水中?全班展现,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肯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将熟识物质转向生疏物质,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觉的力量,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转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连续溶解?加热搅拌,试验发觉,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