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6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6篇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6篇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1 一、教学目的 试验能为化学学习供应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供应练习和实践的时机,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提高试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忙学生理解、把握、应用、检验和稳固有关的学问、技能,继承前人积存的最根本的阅历,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育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力量的主要途径,试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行替代的。 二、教学措施 1.注意试验预习,培育自学习惯 催促学生试验预习是
2、搞好分组试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需复习有关学问,理解试验原理,了解试验内容、操作步骤和留意事项。抓好试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规划性,削减了试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试验效率。 2.指导标准操作,培育试验技能 分组试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急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展标准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展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沟通和协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试验的顺当进展,还培育了学生的试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试验报告,培育科学品质 试验报告是学生感性熟悉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学问升华为力
3、量的途径。在试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仔细观看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试验过程印象模糊,写试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试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试验时提示学生留意观看和记录,在试验后也赐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试验思索题,通过试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熟悉的飞跃。对试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缘由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试验,修改试验报告。强调试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育了学生仔细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试验报告奠定了根底。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
4、石中将铁复原出来的方法。 (2)会依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响物或生成物进展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洁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熟悉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爱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试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猎取信息。 (2)运用比拟、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展沟通与争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加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惜
5、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试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展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
6、爱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爱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现矿石样本或放录像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一样。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肯定的关系呢? 生确定有
7、!由于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全部金属中最多的。 怀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 可让学生争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本钱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
8、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拟齐全、矿物储量比拟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进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假如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消失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学问。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头生产和使用铁器
9、,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特别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进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进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讨论如何实
10、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拟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争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响。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由于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响,要使Fe2O3分解胜利,还须在非空气气氛中进展,这样本钱太高。方案2比拟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查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
11、大家回忆、思索并争论。 学生争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缘由,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响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才智,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试验,并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展考虑。如依据阅历学生可推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依据以前所学学问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
12、理等。 演示试验83一氧化碳复原氧化铁的试验 留意: (1)试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洁净,然后再加热;反响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顿通CO。 (2)反响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看,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推断反响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试验是试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试验一样,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参加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响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复原出来。 可投影展现如下列图的炼铁高炉构造。另,若有条件,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
13、像,或参观钢铁厂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行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此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洁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展换算。假如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需先换算成纯洁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洁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依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
14、=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消失的错误进展分析和订正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详细事例,熟悉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打算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熟悉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拟、分析、归纳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情感态
15、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育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现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
16、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亲密。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依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刚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肯定的熟悉,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固然也有许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4 一、教学目的 1、严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把握好教材规定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
17、质量,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规划。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量和自学力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规律思维力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把握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把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把握电化学的根本原理。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常常找学生谈心。 3、改良教
18、学方法,多采纳争论启发探究试验探讨等方法,活泼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面对全体学生,留意各层次的学生根底。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自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实行面批。 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5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熟悉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展溶质质量分数的简洁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肯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熟悉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
19、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试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常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熟悉。那么推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争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爱游泳吗? 生:喜爱。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移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谈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20、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移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试验,来详细说明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分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试验室,由于许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推断浓度大小。那如何推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试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参加10mL水,然后分别参加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拟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
21、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一样,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对于有色溶液,可以依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以下试验推断。 【探究试验】鸡蛋在水中漂移 取一个烧杯,参加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展试验并照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一样,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移原理一样)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许多,今日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
22、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刚在试验中消失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争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到达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
23、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特别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潮湿。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假如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娴熟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
24、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洁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展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刚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相互的批改后,发觉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学问? (生思索、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25、化学试验教学工作总结范例篇6 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所介绍的化学反响原理是一些有关化学反响的根本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现代科学的进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教材尽量避开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注意科学性,尤其避开为了“浅出”而随便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 化学反响原理模块是考察中学生对描述化学反响的物理量,如反响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响速率、化学平衡常数等,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学问的熟悉和把握状况,同时考察学生运用这些化学学问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反响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力量。 1、富有张
26、力,适于因材施教。 2、注意科学性,避开自圆其说 3、重视学问的框架构造,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不围绕有限的学问点组织素材,而是学问点听从学问的框架构造,介绍思路方法,力图从本质上理解。 4、注意学问进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注意学问的连接(与必修内容连接,各局部内容的连接,与大学内容连接) 5、突出试验科学的特点。学问是避开理论肯定化,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强调试验对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6、突消失代化学走向定量化的特征。留意供应定量信息,设计肯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如焓变、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意学问进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连接,尽可能从学生已
27、有的学问动身,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线索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注意教材内部内容的连接,在前后章的内容、章内各节内容,以及各处内容的编写上都特殊留意了这一点;注意与大学内容的连接,不是简洁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洁下移,而是细心设计、细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熟悉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根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因此,本教材在这方面比拟好地解决了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连接问题。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对于一些比拟抽象的概念(例如焓变、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识的事实动身,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尽量避
28、开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两种偏颇做法。 3、重视学习者的参加性。尽可能地启发同学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经过理性思索之后,再做出归纳、介绍理论。避开填鸭式的学问排列。尽可能给学生供应动手试验的时机。调试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衡常数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过试验数据导出。 4、介绍学问时避开将理论肯定化,理论的得出无不源自试验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必需经过试验的检验;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随便使用,不行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做到: (1)提高熟悉,夯实根底。 (2)重视对新增学问的处理。平衡常数、溶度积等勿深入探究,学生能理解会推断及进展有关计算即可。 (3)留意
29、课本的编排方式及呈现方式。为有助于学生把握,先讲电解池再讲原电池,先讲平衡再讲速率等。采纳原处理方式。 (4)注意与原课本的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运用Qc与Kc推断虽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虽有局限性但应用便利,完全可采纳,反响速率表示原处理方式即可。 (5)可将必修2第2章与原理结合在一起合并讲解,节省时间,同时也防止学问重复讲解。 (6)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7)注意问题本质把握,增加解决新问题力量。 (8)注意学生对数据处理力量的培育。课本有关一些定理、公式并非直接告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关数据,然后得到结论,让其自己去体会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数据处理力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