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 營養_護理_醫.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8272000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6.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 營養_護理_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 營養_護理_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 營養_護理_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 營養_護理_醫.ppt(1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03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健康促進概念健康促進概念健康促進概念健康促進概念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及策略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及策略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及策略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及策略第四節第四節第四節第四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於健康促進之角色功能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於健康促進之角色功能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於健康促進之角色功能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於健康促進之角色功能第五節第五節第五節第五節健康促進政策與展望健康促進政策與展望健康促進政策與展望健康促進政策與

2、展望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第一節健康促進概念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阿瑪阿塔宣言(Alma-Ata declaration),揭示公元2000年前達到全民均健的世界共同目標(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宣言中闡述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更是個人擁有完整的社會功能及完成生命週期中的任務(WHO,2005)。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1974年加拿大衛生部長Lalonde提出影響

3、健康有醫療照顧體系、遺傳、環境、生活型態等四大因素,分析此四大因素之疾病死因比率,由高而低分別為:(1)生活型態佔43%;(2)遺傳佔27%;(3)環境佔19%;(4)醫療照顧體系佔11%(黃、姜,2005;Lalonde,1974;Mogan&Marsh,1998)。因此,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並非醫療照顧體系而是生活型態,擁有健康不再是個人的努力而已,更需有支持性環境,以促使民眾擁有健康生活型態。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面對社會進步與公共衛生推展,自1980年代後期疾病型態轉型為以慢性病為主,而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都與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健康促進的

4、目的,在於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習慣而能擁有高品質的健康人生,故推展健康促進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趨勢,亦是現今醫護專業人員努力的工作重點,提醒和關心照護的對象,促其採行健康促進行為,以確保其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李,2001;李等,2002;黃、姜,2005;劉,1999;Kulbok,Baldwin,Cheryl&Duffy,1997)。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的定義與影響因素健康的定義與影響因素v健康促進的意義健康促進的意義v健康促進之目的及內容健康促進之目的及內容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的定

5、義與影響因素健康的定義與影響因素WHO(1947)在渥太華憲章中明定健康定義為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全安適狀態,並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健康是一個多面性、抽象且不易量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的點或狀態所組成,健康狀態其實是在一個連續量的光譜上流動,意即健康並不是只有質的變化,其實也是一種量的改變,並不是二分法而是一連續量,持續不停的改變,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因為健康的概念不是只有負面的疾病或死亡,更有積極面的健康和最佳的安適狀態(李,2001;李等,2002;黃、姜,2005)。因此,對於健康,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覺。隨著歷史

6、的潮流,人們對於健康的看法也不時在改變。健康常被闡釋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個人過去的生活經驗及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李,2001;Pender,1987)。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而Arnold和Breen(1998)提到健康的意義為:(1)健康屬於疾病的反面,凡沒有出現臨床明顯症狀徵象即稱之;(2)健康是平衡狀態下產生的結果;(3)健康是有關生長發展各階段任務的滿足;(4)健康是有關生命功能的發揮及滿足;(5)健康是各種影響因子間的彼此調和狀態;(6)健康屬於一完整的狀態;(7)健康是安適的狀態;(8)健康是超越天然限制;(9)健康是充滿著充能的過

7、程。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李等(2002)提出為達健康最高程度的安適狀態(high-level wellness),應以有計畫的生活型態為重點,配合個體的能力以追求最高層次的健康;而安適的生活型態是動態、常改變並遍及個體生活之中的。由此可知,個人是自我生活型態的主要決定者,而生活型態又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營造有益健康的環境外,如何強化個體的健康自我概念,以促其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是個體健康與否的重要關鍵。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促進的意義健康促進的意義健康促進概念的里程碑,始於WHO(1

8、978)發表之阿瑪阿塔宣言,在此宣言中提倡人類除享有基本權利外,更有義務積極參與健康照護相關計畫(李,2001;李等,2002;黃、姜,2005;Kulbok,Baldwin,Cheryl&Duffy,1997;Mogan&Marsh,1998)。茲將各學者提出的健康促進定義整理於表3-1。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基於這樣重要人權,同時提供積極且全面性的健康概念,以做為改善生活品質的決定因素。因此,談及健康促進時,需考量個人之身心靈層面及其所處之外在大環境,善用內在與

9、外在資源來增進個人之健康層次,並達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促進之目的及內容健康促進之目的及內容健康促進的目的健康促進的內容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的目的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潘德(Pender,1987)認為,個人採行健康促進行為是為了要維持或增進個人健康層次與自我實現。1986年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為第一個提出健康促進概念的會議憲章,主張健康促進目的在於達到人人健康與促進群體健康,並明示健康促進之五大行動綱領,而下列五種策略之整合運用,將比使用單一策略

10、更為有效(王,2008):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建立公共政策:衛生與非衛生部門制定公共政策時(包括立法、財務、賦稅以及組織政策),都必須接受健康促進的責任,考量政策對健康的影響。如推動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創造支持性環境: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因此不但要愛護大自然,社區之間亦應相互關懷,社會應該幫助建立一個健康的環境,提供安全與滿足的工作環境,並以系統評估環境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如社區中推動餐飲場所禁嚼食檳榔。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強化社區行動:健康促進必須透過有效的社區發展與社區參與,經由

11、設定優先順序、規劃以及執行等步驟,強化社區功能,應用社區資源及人才,使社區民眾經由自助及社會支持來從事良好健康行為,以推展健康促進活動。發展個人技巧:經由健康教育與資訊傳播,使人們得以學習生活技巧,做正確的選擇,為其人生各階段做準備,包括慢性病與傷害之調適。如透過健康講座來教導民眾有關慢性疾防治之策略。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重新定位健康服務:醫療服務不能再侷限於臨床治療,必須擴及健康促進,提供以人為中心,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之完整性照護。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的內容印尼亞加達宣言

12、2010健康人群計畫曼谷健康促進憲章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印尼亞加達宣言世界衛生組織(1997)於印尼雅加達宣言(Jakarta Chapter)中提出健康促進的工作內容,包括:(1)促進社會對健康的責任;(2)對健康發展需更多元投入;(3)建立健康促進合作網路;(4)增進社區及個人的能力;(5)穩定健康促進的社會環境(WHO,1998)。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2010健康人群計畫美國(2000)發表2010健康人群計畫,其主要目標在於:(1)增進健康生活的品質與年限;(2)消除健康的不平等。因

13、此,健康促進不單只是預防疾病而已,更是個人企圖擴展健康的正向潛能,使個人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此計畫亦提到健康促進的四範疇為:(1)促進健康行為;(2)促進健康及安全的社區;(3)增進個人及公眾健康的制度;(4)避免和減少疾病或不適(王等,2001)。而要達到健康促進除運用教育來改變認知、態度進而改善行為外,還必須配合考量環境對人行為及能力的影響,如文化、價值、社會環境、經濟政策等相關因素方可促成(李,2000)。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曼谷健康促進憲章為了因應全球化的健康需求

14、,世界衛生組織(2005)通過曼谷健康促進憲章,強調健康促進的落實在於政策與夥伴關係的建立,並且針對政策和健康決定因素、健康友好的全球化、夥伴關係與永續經營等四方面加以探討。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之原理、定義、健康概念、參與模式、對象等之介紹、比較如表3-2。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1979年美國提出對於公元2000年提出的國家衛生目標及行動方針,規劃成預防性的健康服務、健康保護及健康促進等

15、三大類。在健康促進類別中,強調運用個人及社區導向的介入策略來幫助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列出健康促進的內容,包括下列八項(李等,2002):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身體的活動與健康體能:定義:健康體能是指個人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都能發揮有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生活及應付突發狀況。維持健康體能的五要素如表3-3。效益:健康體能於健康促進目標中排名第一位,在生理上可產生之效益為增加心搏出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增加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減少胰島素需求量及攝氧功能。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

16、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營養:依衛生署提供每日飲食指南五大類食物攝取各種必需營養表,包括:(1)肉、魚、豆、蛋、奶類;(2)五穀根莖類;(3)油脂類;(4)蔬菜類;(5)水果類。透過均衡營養攝取達理想體重控制,即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男性指數超過24.5,女性指數超過23.8即有肥胖的傾向。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酒精及其他藥物:大量飲酒易使身體產生胃炎、肝炎、骨及十二指腸潰瘍、酒精性心肌病、骨折、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等問題,亦會使心理方面出現焦慮、憂鬱、甚至自

17、殺死亡。藥物成癮者,易造成個人身體、家庭、社會、國家的破壞及負擔,可透過生理解毒、心理復健與追蹤輔導等方式,並配合嚴刑重罰以增加個人抗壓性、促進家庭凝聚力等,達到有效降低藥物濫用的發生。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菸草: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比率是不吸菸者的10倍。香菸中所含的尼古丁是導致吸菸者成癮的主要成分,而焦油及多種刺激性物質為致癌的元兇。香菸包含主流煙及側流煙兩種,其中側流煙燃燒較不完全,因此側流煙比主流煙會產生更多的致癌物質。家庭計畫:推動新世紀婦幼衛生保健計畫、加強衛生保健,提升人口素質,並推動婦女健康促進及兒童青少年保健計畫。新編新編公共衛生

18、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心理衛生及心理異常: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社會環境與制度建立營造出安定、使人免於恐懼的心理健康環境,護理人員在促進個人、家庭、社區心理健康時,須能敏感深入了解民眾對健康、家庭、社區的信念,提供合宜文化及價值觀的照護。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暴力及虐待行為:暴力傷害的類別包含人際間之謀殺、侵害、強暴、性虐待、情緒虐待及身體虐待,甚至自殺、自殘、戰爭等皆是。除了身體傷害與死亡外,暴力傷害可能造成其他健康問題如慢性身心症狀、憂鬱、焦慮、性傳染病、非意願懷孕、酗酒及飲食或睡眠問題,可能耗費大量社會

19、成本,相關人員可結合教育、社政、警政、醫療等專業合作,形成完整防治網路。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教育及社區為基礎的計畫:推動國民健康生活,利用各項健康傳銷計畫,如整合衛教資源、培訓公衛護士成為深入社區的衛生教育人員等方式,推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計畫。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國民保健計畫衛生署(1993)提出國民保健計畫,對於健康促進的具體工作項目包括:菸害防制、健康體能促進、國民健康、心理衛生與藥物濫用等。李(1997)提出健康促進介入計畫應包括:喚醒大眾的健康意識、鼓勵個人實行健康的生活、民眾積極

20、參與及提升健康的社區行動、建造支持健康的社會環境、降低社會的不公平和重視規劃服務的方向(劉,1999)。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由上述健康促進計畫內容可得知,執行健康促進的主要場所及範圍,應涵蓋個人、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社區機構、健康照護系統(如醫院、衛生所),甚至大眾傳播媒體等。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第二節健康促進模式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而影響健康之主要因素為生活型態,故個人之健康行為對其健康影響甚鉅;又因個人認知及態度會影響其做決定的能力及行為表現,故在健康促進上更有其任務。本節就貝克(Be

21、cker)健康信念模式及潘德(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來探討個人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之最終目標在於社區整體的健康,不單是個體的介入,也包括使生活於社區中的群體彼此努力,進而達到均衡健康。拉菲利(Laffery)發展的社區健康促進模式(a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建立在健康與疾病兩個互補的基礎上,強調健康促進是動態的、有創造性的和正向的生活品質,可提供社區衛生護理實務工作指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信念模式健康

22、信念模式v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v社區健康促進模式社區健康促進模式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是由貝克(Becker)於西元1974年提出,主要是用在解釋個人為何會採取健康行為(圖3-1)。健康信念模式之重要性在於:(1)預測個人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可能性;(2)提供及評估個人衛生教育需要及重點;(3)評價衛生教育實施之成效。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

23、康信念模式認為個人對某特殊結果重要性的看法及個人估計某行動會產生結果的可能性,會影響個人是否會採取某預防性行為。在此模式中,會影響個人採行預防性健康行為有三大因素,包括:個體的認知(individual perceptions)、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及行動的可能性(likelihood of action)。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個體的認知修正因素行動的可能性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個體的認知民眾的健康信念受到四種認知(信念)程度的影響,分別為罹患性(易感性)認知、嚴重性

24、認知、利益性認知及障礙性認知,內容敘述如下:罹患性(易感性)認知(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個人主觀認為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如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罹患口腔癌的紅唇族,即缺乏罹患性認知。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嚴重性認知(perceived severity):指個人主觀認為罹患某種疾病的嚴重程度,如高血壓的個案認為高血壓沒什麼,依舊吃醃漬食品。利益性認知(perceived benefits):指個人對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是否降低該疾病罹患性及嚴重性之主觀評估,如民眾認為接種流感疫苗可預防感冒,因而願意自費施打疫苗。新編

25、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障礙性認知(perceived barriers):指個人對採取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之障礙評估,如職業婦女因工作太忙無法按時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修正因素包含:(1)社會人口學資料,如人口特徵變數(年齡、性別、種族等)、社會心理變數(性格、社會階層、同儕和社會重要參考群體的壓力等)及結構變數(對該疾病的知識程度、曾經罹患該疾病等);(2)行動線索,如大眾傳播媒體宣導、他人的勸告、家人或朋友曾罹患過該病經驗、醫護人員寄通知單的提醒等;(3)感受到該疾病的威脅。新編

26、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感受到該疾病的威脅性,是直接影響是否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變項,而社會人口學資料與行動線索此二大變項,會直接影響個人自覺疾病威脅性。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行動的可能性指個體對於預防性行為利益的認知若高於個體對預防性行為障礙的認知,則較有可能採行動改變自身的行為。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於1975年由潘德(Pender)提出,其內容

27、主要在確認影響個人選擇和決定預防疾病行為的因素,認為健康促進行為引導個人體認自身高度的健康潛能,使人感到生活滿足愉快,而非僅希望避免疾病的發生。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理論中應用預防性健康行為概念模式來闡述個體的健康行為,認為健康是個體行為目標的導向,強調個體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行為以追求安適及健康狀態,並探討環境中促進及阻礙個體執行疾病預防行為之決定及行動因素(王、陳,2003;陳、賴,1999;黃,2006;Pender,1996)。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理論的根源理論的概念架構新編新編公共

28、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理論的根源潘德(Pender)融合社會精神科學及學習理論,彙整而成健康促進模式以提供整合性護理,其理論主要統合:建構期望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與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概念(周、陳,2002;黃,2006;Pender,1996)。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促進模式與健康信念模式發源相似,健康信念模式著重在減低危險或是避免疾病行為,但健康促進模式強調高層次的健康及自我實現,除對疾病預防性行為解釋外,並延伸促進健康的有

29、效行為部分,因此健康促進模式較為積極(周、陳,2002;黃,2006;Pender,1996)。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理論的概念架構潘德(Pender)認為健康是正向高層次的狀態,個體有驅力使向健康,每一個人藉由自己的認知感受型態及修正因素獨特的表達出自己並尋求及創造環境,且個體亦具有自我察覺的反應能力,包括評估自己的能力。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此外,自我引發是行為改變的本質,個體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並傾向在改變及穩定中達到平衡以產生正向的生活觀點。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個體的生理、心理、社會三

30、層面會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而健康專業人員是人際間環境的一部分,其專業將影響個體的一生(陳、賴,1999;Pender,1996)。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Pender(1996)修訂健康促進模式(圖3-2),模式主要包含三大要素,分別為:(1)個人特質及經驗(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2)與行為特異性相關的認知及情感(behavior-specific cognitive and affect);(3)行為的結果(behavioral outcome)。其詳細定義內容分述如下(周、陳

31、,2002;陳、賴,1999;Pender,1996)。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個人特質及經驗特異行為的認知與情感行為的結果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個人特質及經驗每個個體有獨特及不同的特質及經驗,包括先前相關行為(prior related behavior)與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先前相關行為:最佳的行為預測是過去經常做的類似行為,

32、對個體具直接及間接影響,先前相關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會影響到未來採取相關行為的可能性,如糖尿病個案雖過去一直有運動習慣,但還是罹患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其不願意再執行運動。分析其行為相關因素,可能因缺乏規律有效性運動計畫有關,且未能配合藥物及飲食控制,故醫護人員可藉由分析行動障礙並給予有效性運動習慣養成,再使個體專注和行為重複練習而產生健康促進行為。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個人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因子,如喜歡吃油炸食品類之高脂飲食,可能為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特異行為

33、的認知與情感是健康促進模式中最重要的變項,可透過護理活動加以修正。自覺行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 of action):為個體計畫從事個別行為時感受到的利益或結果,會受過去經驗影響,如個體在參與韻律操規律運動一段時間後,自覺爬樓梯到第五層時呼吸才稍感加快,且體重下降,並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許多好朋友。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to action):個體執行活動時受到某些因素阻礙而無法順利進行,常使人失去動機並減低其行動的意願,如學生放學後要補習,身心疲倦加上無法撥出時間,因此不會想做

34、規律運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由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衍生而來,認為個人對自己成功執行某特定行為所具有的信心及執行此行為後之結果,會決定行為的發生與否。個體自覺執行效能高及行動後產生良好結果時,則其繼續參與活動的意願就跟著增加,如看到比自己年紀大的婦女雖動作不靈活,但仍用心學習瑜珈,內心感受到瑜珈動作似乎沒有想像中困難,自己應該也做得到。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果然可以跟上運動步驟並能維持良好體能與耐力,因此能夠持之以恆繼續規律的做瑜珈運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35、、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行動相關的感受(activity-related affect):個體對特定行為正向或負向的感受,會直接影響行為的表現及間接的強化自我效能來影響行為,執行行動後若有正向感覺出現時,會增加其執行該行為的頻率,如從事規律運動過後,全身舒暢、神清氣爽的感覺讓個體持續規律運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人際間的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主要來源有家庭、同儕和健康照護提供者,影響因素包含標準規範(可來自有意義他人的期待)、社會支持(工具上或情感上的支持)、模範(透過觀察而學習),如規律

36、運動受到母親支持,且同事都稱讚最近看起來氣色很好、身材變好,而社會一般人眼光認為肥胖代表笨拙、能力不佳,為避免此印象烙印在身上而致力於規律運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情境影響(situational influences):個體對情境的認知感受,會促進或阻礙行為的產生,可利用、可近性、便利、美感、安全的環境會讓個體較易執行活動,如運動的場所在公司附近,空間寬敞且佈置優雅,加上運動設備齊全、消防設備完善等,都能吸引個體前往運動。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行為的結果包含了採取行動的承諾(commitme

37、nt to a plan of action)、立即競爭性需求及優先執行之考量(immediate competing demands and preferences)、健康促進行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等三大要素。採取行動的承諾:即擬定預計採取行為計畫策略,如與個案訂定契約,雙方同意且了解當個體採取持續健康行為時,給予正向增強及鼓勵。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立即競爭性需求及優先執行之考量:於行動前審視其他方案的優缺點,當個體的競爭性需求是低控制型時,會與其需求產生衝突,如競爭性喜好是低控制型個體,會考量到健康而放

38、棄自我喜好,選擇低脂高纖維飲食以取代高脂美味的飲食;競爭性喜好是高控制型個體,則會選擇美味的高脂飲食。健康促進行為:在健康促進模式中,健康促進行為被視為行為的結果,若健康促進行為被整合融入生活方式中,個體則能普及健康生活行為於生活層面,並能感受到正向健康的行為結果。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社區健康促進模式社區健康促進模式1995年拉菲利(Laffery)提出社區健康促進模式(a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圖3-3)。健康促進模式的核心為中央軸線健康促進,強調健康促進是動態的、有創造性的和正向的生活

39、品質,在此模式中個案系統(client system)和照顧的焦點(focus of care)為模式中之兩個主要範圍。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透過疾病治療、預防降低健康危險因子、殘障的照顧與預防等;照護焦點施行於不同的護理對象,小至個人、進而延伸至家庭、群體甚至社區整體,期望藉由各項健康促進措施達到健康的最終目標。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社區健康促進模式反映出個案系統與照顧焦點之連續性與寬廣性,由小範圍之個人疾病照顧提供,至大

40、範圍由社區衛生護士與領導者策劃,使民眾有能力達最佳健康狀態。社區護理在提供服務上,應視護理及照顧對象與目的不同,而提供切合個人、家庭、群體、社區需求之護理重點。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第三節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及策略v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評估v衛生教育衛生教育v健康行銷健康行銷v社區賦權社區賦權v社區夥伴關係社區夥伴關係v自我照顧自我照顧v健康城市健康城市v社區健康營造社區健康營造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評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指用

41、個人之健康行為及個人特質和現有死亡率之統計資料,估計個體在未來某段時間內死亡的可能性,及藉某種行為改變而減少該危險的或然率,是工作場所中最常被使用之健康促進工具(林、王,2002;黃,1991)。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風險評估觀念是由Lewis在1950年代開始發展,原先用來預測個體在一段時間內,擁有某些特質會死於某些原因的機率之技術(林、王,2002),其概念源自於:(1)健康而且沒有任何病狀的人,可能具有未來發病或導致死亡的潛在風險;(2)能夠將導致風險的因子鑑定出來;(3)消滅或控制這些風險因子達到預防或延遲發病的作用。新編新編公共衛

42、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風險評估工具是以自填式問卷詢問個人的基本資料、醫療背景、家族疾病史、個人習慣及生活型態,通常可以藉由健康檢查的資料(如身高、體重、血壓、膽固醇等),提供更多資訊,之後將個人的結果與流行病學資料及死亡率的統計資料來做計算,以評估個人未來死亡或發病的風險並建議改變個人生活型態以降低疾病或死亡的風險(林、王,2002)。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風險評估是與其他健康促進計畫連結的橋樑,亦可提供個人預防疾病之媒介,健康專業人員若能熟悉此工具並能妥善運用於健康促進計畫中,可提升健康促進計畫之成

43、效。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衛生教育衛生教育衛生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健康促進的一個策略,促使人們產生有益健康的行為。衛生教育是各種學習經驗的結合,以促使人們產生自願性的行動來增進健康;衛生教育亦是一種連續性的學習過程,藉此過程使人們獲得健康知識、培養健康態度,進而自願的做決定、改變行為及改善社會條件以增進健康(康,2000;Green&Kreuter,1991)。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衛生教育可使人們對健康有一正向觀念,若能適當的運用衛生教育技巧於健康促進工作中,可有效促進

44、民眾獲得健康知識、培養健康態度及採取正向健康行為。關於衛生教育之定義、模式、執行方法、評值等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四章衛生教育。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健康行銷健康行銷健康行銷(health marketing)是衛生教育方法中的一個手段,是以顧客為導向,運用商業行銷的科技以影響民眾引發志願性的健康行為,運用行銷策略能使民眾迅速的感受到健康問題存在,並能快速的建立健康行為(張,2004;康,2000)。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健康行銷的七大要素,分別為:(1)所有策略以顧客為出發點;(2)改變顧客

45、的行為是底線;(3)推動的計畫必須是顧及成本的;(4)介入方法包括4P,即良好的產品(product)、合理的價格(price)、適當的地點(place)、最佳的宣傳促銷手段(promotion);(5)必須做行銷研究;(6)考慮市場區隔;(7)有競爭的存在(康,2000;Andreasen,1995)。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利用健康行銷概念去推廣健康促進理念,可用最少的成本去創造最大的衛生教育效益,行銷的原理可應用於學校、社區、公共場所或醫院(張,2004),使師生能方便利用健康資源為學校健康促進活動之主要行銷原則。健康專業人員在運用健康行銷

46、技巧時,若能針對民眾不同的健康問題行銷不同健康行為,則能有效增進民眾健康。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社區賦權社區賦權社區賦權社區賦權社區賦權(community empowerment)起因於健康專家發現社區發展社會計畫模式,如發現問題、計畫提供和介入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同時,預算的限制也強迫計畫,而不得不去思考其他更能有效接近並解決社區健康問題的方法。因此利用社區賦權的過程是讓民眾自己去發展必要的知識及技能,來提供及切合他們自己的需求。如社區專業人員幫助慢性病個案依據自己的健康需求以擬定健康計畫,即為社區賦權之表現。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47、、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社區賦權的意義在於賦予民眾權力,使他們能為自己與整體社區的健康問題負起責任(黃、王,1999)。經由社區中每一位居民的全力參與過程並結合社區資源的利用,增加民眾的自主性與決策權,進而有能力改善社區的健康問題。社區專業人員在社區賦權概念中所扮演之角色,自傳統由上而下的領導方式轉變為由下而上,而成為代言者、協調者、健康促進者等多元化角色(王等,2004)。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另外,社區專業人員必須熟悉社區賦權之特性,包括:(1)是一種多面向的概念;(2)社區參與;(3)自我決定;(4)有效的行動等,利用

48、參與性的合作關係,激發社區民眾主動參與社區健康活動,並能培養能力發展知識及技能,有效的運用社區資源以解決其健康問題(王等,2004;黃、王,1999)。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v社區夥伴關係社區夥伴關係近年來,夥伴關係(community partnership)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學科及層級中,不論是工商業、電子金融業、教育界或是與健康照護相關體系等,都不斷地提及夥伴關係的概念。夥伴關係的概念是透過個體彼此間的合作、個體與團體或是團體與團體間的結盟而形成夥伴關係,一起工作並分享利益並達其目標。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

49、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萊尼(Reni,1995)認為真正的健康是要民眾本身及專業人員皆能體認到健康的問題及重要性,民眾願意參與,並且民眾能與專業一起發展夥伴關係,共同訂立健康問題的優先順序並一起發展解決的策略,此種由民眾為中心,並與其合作形成夥伴關係的模式,是以個案的觀點來向外看健康的問題,並且是與個案一起來做增進健康的措施,此不但可增加個案的認同感,並有助於增加計畫實施的效果。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使用在2010年健康社區中的健康人的社區計畫指引概要中亦提到,成功的計畫及策略必須要建立在地方及中央形成夥伴關係。在社區夥伴關係的基層保健

50、計畫中,亦認為夥伴關係是健康專業人員、個人、家庭及或社區夥伴共同商議及分享其權力的一種過程。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王惠玲編著這些夥伴互相決定其目標及活動,並同意參加此過程中的各項活動以促進健康及安適,其首要目標在增加個人、家庭及社區夥伴的能力以更有效的促進個人及整體的利益。社區夥伴關係的形成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包含消息靈通的(informed)、有彈性的(flexible)、可磋商的(negotiated)等三個主要特色,此三個特色可促進社區之健康,並提升社區健康改變歷程中,提供參與者力量(王等,2001;李、王,1999)。新編新編公共衛生護理學劉培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