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hyn****60 文档编号:8271049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赵宝齐赵宝齐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本册教材的知识体系n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n 2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n 3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数与代数数与代数n 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2、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3、观察物体、观察物体 n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统计统计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n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数学广角n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排列、组合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简单推理我长高了我长高了看一看看一看 摆一摆摆一摆 第一章教学建议n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n2通过多种活动,帮

2、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n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以前: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n修订教材就改过来了,现在:(1)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特征:直、有两个端点。n(2)让学生运用量长度的方法量出线段的长。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第二章教学建议n1、加强口算n2、文与式结合n3、提倡算法多样化(区别一题多解)n4、估算策略要多样化n5、加强看图解决问题(35页6题)(1)说一说图意(2)发现图中信息(3)明确要解决的问题(4)应该怎样做第三章教

3、学建议n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角和直角本册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n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是一个角。而不是“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表内乘法的具体建议n1、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

4、和“倍”的概念。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本学期里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n2、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1例3,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n3、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乘法口诀的教学从5的口诀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五个五个地数数”获得乘法算式的积,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也更便于学生记忆口诀。n4、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

5、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另外,教材仍然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n5、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能用它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过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例3)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之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地结合,不

6、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 表内乘法(一)n1除法不再结合着乘法同时出现。n2乘法的意义不变,但从义务教材修订开始时,不再区分乘数、被乘数。n每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每个可以用乘法表示的事件都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区别48页4题,50页10题)n3、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乘法计算的简便。n(4)体现算法多样化:连加、乘加、乘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

7、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56页例5)n(5)计算顺序在这儿不用提到。n(6)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n(7)用乘法解决问题,区分加减法。图文结合。第六单元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n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2、教学时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

8、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n3、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教学建议

9、n1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n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n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看图列式)n4在独立思

10、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五章 观察物体n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n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n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n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n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n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教学建议教学建议n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n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

11、发展空间观念。n2把握好教学要求。n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第七章 统计n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n1、认

12、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n2、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n3、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n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第八章 数学广角n1排列、组合的教学。n例1属于排列,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n2简单推理的教学。n例2是有关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教学例2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做什么?然后教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可以几个人分成一组,给出一些条件,让其中一个人猜出结论。接着让学生分组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多样,让学生充分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进行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经验。教师小结后让学生独立做“做一做”的题目。教师教学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就像解决问题一样,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就可以了。n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