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259124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要题型名师精讲之牛顿运动定律第 1 讲牛顿运动定律第 1 讲牛顿运动定律1汽车拉着拖车在水平道路上沿着直线加速行驶,依照牛顿运动定律可知()A汽车能拉着拖车向前是因为汽车拉拖车的力大于拖车拉汽车的力B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力,然后才产生拖车对汽车的拉力C加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等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D拖车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汽车加速是因为地面对汽车向前的作用力(牵引力)大于拖车对它的拉力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力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一定等大、反向,因此选项 A 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

2、同时消逝的,应选项B 错误不论汽车匀速运动依旧加速运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相等,应选项C 正确拖车加速前进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包括其他阻力),汽车能加速前进是因为地面对汽车向前的作用力大于拖车对它向后的拉力,符合牛顿第二定律,选项D 正确答案:CD 2(2018 廉江中学理科测试)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以下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不变,那么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B物体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那么其运动状态一定在不断变化C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变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变解析:速度改变那么运动状态改变,物体有加速度时,速度改变,运动状

3、态一定改变,A 不正确;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变,运动状态不改变,位置发生改变,B 不正确,C 正确;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运动状态一定改变,D 不正确答案:C 3.图 317 如图 317 所示是一种汽车安全带操纵装置的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能够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假设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A向左行驶、突然刹车B向右行驶、突然刹车C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D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解析:简化模型如右图所

4、示,当小球在虚线位置时,小球、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车的运动情形可能为:向左加速行驶或向右减速行驶,A 错误,B 正确;当车匀速运动时,不管向哪个方向,小球均处于竖直位置不摆动C、D 错误答案:B 4.图 318 质量为 0.6 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图318 中的两条斜线分不是物体受水平拉力和不受水平拉力的 vt 图象,那么()A斜线一定是物体受水平拉力时的图象B斜线一定是物体不受水平拉力时的图象C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2 N D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可能等于0.2 N 解析:由速度图象可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且a113m/s2,a223m/s2,故对应的合外力分不为 F1ma1 0.2 N,

5、F2 ma2 0.4.因为所受的拉力与速度的方向关系不确定,故A、B 错但两次的合外力相差0.2 N,而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不变,故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2 N,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可能等于0.2 N.答案:CD 易错点:受思维惯性的阻碍,认为所受的拉力方向一定与速度的方向相同5.图 319 如图 319(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 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步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 a随外力 F 变化的图象如图3 19(b)所示,假设重力加速度g 取 10 m/s2.依照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能够运算出()A物体的质量2 kg B斜面的倾角37C加速度为6 m/s2时

6、物体的速度D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所施加的最小外力为12 N 解析:对物体受力分析,依照牛顿第二定律得:aFmcos gsin ,当 F 0 N 时 a 6 m/s2,当 F20 N 时 a2 m/s2,解得 37,m2 kg.由三力平稳得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所施加的最小力为Fmgsin 12 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应选项A、B、D 正确由于运动情形未知,运动时刻未知,因此不能确定加速度为6 m/s2时物体的速度答案:ABD 1用牛顿第三定律判定以下讲法正确的选项是()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B发射火箭时,燃料点燃后喷出的气体给空气一个作用力,推动火箭

7、前进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解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逝,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各自产生作用成效答案:A 216 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进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讲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讲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B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步停下来;这讲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刻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D一

8、个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力是物体运动的缘故,静止是不受力的自然状态;从同一高度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反,因此此题选D.答案:D 3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间的关系,以下讲法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那么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B物体的速度为零,那么加速度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为零C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能专门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专门大D物体的速度专门大,但加速度可能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为零解析:加速度由力决定,加速度与速度无必定联系;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能够为零,也

9、能够不为零或专门大,因此A、B 错,C、D 对答案:CD 4.图 3110 建筑工人用图3 110 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0 kg 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 20.0 kg 的建筑材料以0.500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那么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 取 10 m/s2)()A 490 N B510 N C890 N D910 N 解析:绳子的拉力Tmg ma20(100.500)N210 N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也就等于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FNMg T700 N 210 N 490 N.答案:A 5.图 3111(2018 广州三校联

10、考)如图 3111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系一小物块,物块与水平面各处动摩擦因数相同,弹簧无形变时,物块位于O 点今先后分不把物块拉到P1和 P2点由静止开释,物块都能运动到O 点左方,设两次运动过程中物块速度最大的位置分不为Q1和 Q2点,那么Q1与 Q2点()A都在 O 点B都在 O 点右方,且Q1离 O 点近C都在 O 点右方,且Q2离 O 点近D都在 O 点右方,且Q1、Q2在同一位置解析:物块在水平方向受弹力和滑动摩擦力,弹力是变力,故物块做变加速运动,当加速度a 0 时,速度最大依照牛顿第二定律,当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加速度a0,故速度最大位置应在 O 点右方

11、同一位置,故D 正确答案:D 6.图 3112 如图 3112 所示,质量为 m 的木块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 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那么()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1mg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2(mM)gC当 F2(mM)g 时,长木板便会开始运动D不管如何样改变F 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解析: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mg,由牛顿第三定律,长木板受到m 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也是1mg,对长木板使用平稳条件得地面对长木板的静摩擦力为2mg,A 正确改变F 的大小,木

12、块m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可不能发生变化,长木板受力不变,D 正确答案:AD 7.图 3113 如图 3113 所示,物体A 与斜面 B 保持相对静止并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加速度a增大时,以下讲法可能正确的选项是()A B 对 A 的弹力不变,B 对 A 的摩擦力可能减小B B 对 A 的弹力增大,B 对 A 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不变C B 对 A 的弹力增大,B 对 A 的摩擦力一定增大D B 对 A 的弹力增大,B 对 A 的摩擦力可能减小解析:此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物体和斜面保持相对静止,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那么合力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合力为零,设斜面的倾角为,假设开始静摩擦力的

13、方向沿斜面向下,那么 FNsin Ffcos ma,FNcos Ffsin mg.假设 N 增大,那么Ff增大,因此现在,a 增大,FN、Ff都在增大同理,假设开始时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那么FNsin Ffcos ma,FNcos Ffsin mg,假设 FN逐步增大,那么Ff沿斜面向上先逐步减小到零,再沿斜面向下逐步增大,现在B 对 A 的弹力增大,B 对 A 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减小,可能为零,可能不变,可能增大,因此B、D 项正确答案:BD 8.图 3114 如图 3114 所示,在倾角为的光滑物块P 的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相连接的物体A 和 B;C 为一垂直固定斜面的挡板,A、B 质量

14、均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系统静止在水平面上现对物体A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 压缩弹簧后,突然撤去外力F,那么在物体B 刚要离开C 时(此过程中A 始终没有离开斜面)()A物体 B 加速度大小为gsin B弹簧的形变量为mgsin /kC弹簧对B 的弹力大小为mgsin D物体 A 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解析:当物体 B 刚要离开挡板C 时,对物体 B 受力分析可得:kxmgsin 0,那么选项A 错误,BC正确;对物体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kx mgsin maA,解得 aA2gsin ,选项 D 错误答案:BC 9.图 3115(2018 安徽,22)在 2018 年北京残奥会开

15、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表达了残疾运动员坚强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求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3 115 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 kg,吊椅的质量为15 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a1 m/s2上升时,试求:(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解析:解法一: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不为M 和 m,绳拉运动员的力为F.以运动员和吊椅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的大小为(Mm)g

16、,向上的拉力为2F,依照牛顿第二定律2F(M m)g(Mm)a,F440 N,依照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拉绳的力大小为440 N,方向竖直向下(2)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大小Mg,绳的拉力F,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FN.依照牛顿第二定律:FFN MgMa,FN 275 N,依照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大小为275 N,方向竖直向下解法二: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不为M 和 m;运动员竖直向下对绳的拉力大小为F,对吊椅的竖直向下压力大小为FN.依照牛顿第三定律,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为F,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为FN.分不以运动员和吊椅为研究对象,依照牛顿第二定律:

17、F FNMg MaF FNmgma由 解得 F 440 N,FN275 N 答案:(1)440 N,竖直向下(2)275 N,竖直向下10.图 3116 用水平力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当改变拉力的大小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随之变化,a 和 F 的关系如图3116 所示 g 取 10 m/s2.(1)依照图线所给的信息,求物体的质量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假设改用质量是原先2 倍的同种材料的物体,请在图3116 的坐标系上画出这种情形下的a F图线(要求写出作图的依照)解析:(1)依照牛顿第二定律:Fmg ma,因此 a1mF g可见 aF 图象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1m2.0 kg 1,纵轴截距为g 2.0 m/s2,解得:物体的质量m0.50 kg,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0.(也能够用横轴截距求动摩擦因数:当 F1.0 N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所受阻力FfF1.0 N,由 Ff mg解得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Ffmg0.20.用其他方法结果正确也可)(2)当物体质量加倍时,物体的加速度a12mFg直线斜率 k12m1.0 kg1,纵轴的截距不变,作出如下图的图线答案:(1)0.50 kg0.20(2)图见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