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单式手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手法学-单式手法课件.ppt(2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 概概 说说一、中国推拿简史1、中国推拿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700年),中华祖先就总结了原始推拿经验,使推拿这一起源于人类自卫防御本能的自发医疗行为,逐步发展成为人类的医学模式。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已将“案扤”这一古代推拿术应用于临床。2、殷商时期,原始巫医盛行。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女巫婢为人按摩治病的记录。3、春秋战国时期,昔日的巫医流入民间,逐渐变成操有实际医疗技术的医者。这一社会变革促进了包括推拿术在内的古代医学的发展。如在命名上,当时已将用手抑压和揉抚的疗法称为“按摩”;将使患者屈伸手足、呼吸俯仰的疗法,称为“导引”、“跷引”;两
2、法合用,则称为“按跷”或“挢摩”。4、至秦、汉、三国时期,诞生了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十卷,可惜此书已佚。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倡“膏摩”疗法。5、两晋南北朝时期,膏摩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6、隋唐时期是中国推拿的盛世。如隋太医署内设有按摩博士职位,负责日常医疗与教学工作。唐太医署内增设按摩科,把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此期的自我按摩与膏摩疗法亦得到更广泛地应用和进一步地提高。7、宋、金、元时期,政府的医疗机构中虽未设按摩科,单仍设按摩博士职位。由于此期的按摩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小儿病证的治疗,这就孕育了后世推拿学中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分科
3、分化。8、明代是中国推拿史上的第二个盛世。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初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至1601年,中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此外,我们今天采用的“按摩”这一学科名称,正是这一时期首先提出来的。9、清朝小儿推拿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医师和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此外,清代推拿医师在运用推拿治疗伤科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医宗金鉴一书,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伤科推拿这一推拿分支,此期已基本形成。10、近百年来,中国推拿得到了很大发展。1956年,中国上海开办了第一届推拿训练班;19
4、58年又成立了上海推拿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首先成立针灸推拿骨伤系,后又专设推拿系;嗣后,北京、安徽、南京、福建、浙江、山东等地的中医学院相继设立了推拿专业,1987年,全国推拿学会成立。二、中国推拿的主要流派1、一指禅推拿2、滚法推拿3、内功推拿4、指压推拿5、点穴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 二 章适应症随着推拿学科的迅速发展,推拿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大。在伤科、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都有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关于推拿的禁忌症,亦并非绝对的。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推拿可作为辅助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消除症状。在推拿临床中下列情况应注意:1、由结核菌、化脓菌
5、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2、癌症一般不宜推拿治疗。3、皮肤病病变损害处,皮开肉绽及烫伤处一般不宜推拿。4、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推拿。5、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6、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方法。7、患者饥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应防止晕厥。其他注意事项其他注意事项 男医生在诊治女性患者的某些疾男医生在诊治女性患者的某些疾病如乳房疾患髋部疾患病如乳房疾患髋部疾患 腹骨沟腹骨沟及大腿内侧疾患等,应有护士陪及大腿内侧疾患等,应有护士陪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关于疗程,对治疗操作时手法刺激量较大的,一般采取隔日治疗,以便于病变处自我恢复;
6、而操作手法轻柔,刺激量较小者,多采用每日治疗。急性疾病以3-5次为1疗程;慢性病症以10-15次为1疗程。第 三 章推拿作用原理 调整阴阳调整经络、气血与脏腑的功能恢复筋骨、关节的功能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理筋整复剥离粘连、疏通狭窄传统推拿学对手法动作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1、所谓“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亦即在一定时间内手法动作结构保持不变,且有稳定的动力形式。2、所谓“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病情、年龄、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3、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操作频率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7、4、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动作变换要自然、流畅。5、所谓“深透”,是指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手法操作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用力方向,从而使作用力深入受术者体内直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单单 式式 手手 法法 定义:以单一动作成分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手法为单式手法,即推拿基本手法。单式手法可据其对人体作用的部位及其力学特征,分为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与作用于人体骨关节类手法两大类。第第 一一 节节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含义:在人体有效的感觉阈值范围内,术者用手及肢体其他部分着力,对受术人体不同层次与结构的软组织所进行的具有摆动、按压、摩擦、振动、
8、叩击等不同动作形式的操作手法总称为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可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按压类手法及叩击类手法五类。施术原则:本类手法施术时,除从整体上要服从手法动作系统类别原则与动作形式类型原则外,根据受术人体软组织的生理、病理特性,还要求掌握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等技术要领。各类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一)摆动类手法:术手以其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垂直固定支撑的条件下,在动作的起始位的两侧做来回往复周期性摆动的一类手法。(一)摆动类手法:(一)摆动类手法:术手以其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作垂直固定支撑的条件下,在动作的起始位的两侧做来回往复周期性摆动的一类手法。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
9、法 概念 用拇指指端(中峰)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以周期性地肘关节屈伸,带动前臂与腕关节做内、外摆动以及拇指关节屈伸的联合动作。分类 以拇指端峰为着力点操作的称指峰推;操作时,拇指之间关节固定在背伸位,以罗纹面为着力点的称罗纹推;以拇指桡侧少商处为着力面的又叫偏峰推,此法操作时腕关节略屈,食、中、无名、小指向前自然伸开,成散手状。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取端坐或直立位。上肢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2)动作姿势:动作时,向外摆动3045到外摆位,然后回复到起始位再向内摆动30左右,即到内摆位。上肢在上述摆动范围内做柔和均匀的节律性交替运动,频率在140240次/分
10、左右。操作要领(1)本法用力刚柔并济,以柔和为贵,在操作中强调自然着力原则,无须主动用力向下按压,以免所产生的作用力僵硬、重滞。(2)在整个施术过程中始终注意不要耸肩、夹腋,拇指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面不要捏紧,四指不要用力握拳,在摆动过程中前臂始终要放平,不可旋转,拇指着力点要吸定在治疗部位。(3)内外摆动时动作变换要自然、流畅、平稳,不能跳动。本法既可吸定在穴位上做单穴位定点操作,又可沿经络外行线边推边走,即所谓“推穴道,走经络”。适用于全身各经络、穴位及各种线状与点状的刺激部位,临床时,辨证取穴组成推拿手法经穴处方可发挥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通调脏腑、舒筋活血、泻热散寒、消积导滞等广泛
11、的治疗作用,可治疗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常见病证。临床应用缠缠 推推 法法概念 用拇指中峰或侧峰为着力点,以快速小幅度摆动为特征的一指禅推法,亦称为缠法或小步子推法。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与一指禅推法相同。(2)动作姿势:从起始位先向外摆动至15左右,再迅速逆转向内摆动,经起始位再向内摆动至10左右的内摆位,如此往复快速摆动,从外摆到内摆,整个摆幅在30左右。本法操作时尤重术者意念的主导作用,要求术者精神集中,意念专注,以意引气,以气发力,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故有缠法施术需用“心劲功”之说。操作要领(1)摆幅小,在起始位两侧1015之间,拇指指间关节只有微屈到伸直位指间的运动而无过
12、伸运动。(2)频率快,约为200250次/分。(3)整个动作快速轻巧,连贯流畅,一波未尽又起一波,持久连续,缠绵不休。其余要领同一指禅推法。本法对人体刺激面积小,频率快,轻巧而深透力强,适宜在全身各部经穴操作。适合在颈前、颌下、咽喉或骨缝筋壑处及新伤红肿局部和初起疮痈之周围使用。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消散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乳痈、发际疮、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外科与喉科疾病。临床应用偏偏 峰峰 推推 法法用拇指偏峰即桡侧少商穴处着力,做内外摆动的手法,亦称为少商推法。概 念(1)预备姿势:术者沉肩,垂肘,腕关节伸直或略屈,拇指内收,以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食、中、无名、小指向前自然伸开
13、成散手状。(2)动作姿势:动作时与一指禅推法的操作一样,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腕关节及拇指掌指关节内外摆动,使拇指少商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做持续、柔和的节律性摆动。动作结构(1)操作后时,应注意腕关节要放松,随着前臂的摆动,也要做同步的内、外摆动以使作用力自然地通过着力指传导到治疗部位。(2)前臂与腕关节要充分放松,不要主动用力。(3)操作频率为120160次/分。操作要领其着力面积较大,作用力轻浅柔和,具有安神醒脑、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适宜在胸腹部、头面部及损伤红肿处与疮痈初起时使用。主治头痛、外感鼻塞、口眼口呙斜、面肌痉挛、失眠、高血压、三叉神经痛等五官和内脏病证
14、。临床应用跪跪 推推 法法 概念 用拇指指间关节背部突起处着力,做内外节律性摆动的手法,又称为屈指推法。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取坐位,沉肩,垂肘,悬腕,术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以拇指指间关节背部突起处的正中或略偏桡侧面为着力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点。(2)动作姿势:操作时,以肘关节为中心,通过肘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腕关节做内外摆动,使拇指指间关节背部突起处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做持续、柔和的节律性摆动。操作要领(1)术手轻轻握拳,不要用力捏紧,腕关节应放松,操作时不要故意加力下压。(2)腕关节摆动幅度宜小而灵活。(3)着力点要吸定,不要与受术部位产生摩擦,防止损伤皮肤。(4)操
15、作频率120160次/分。操作时因其摆动半径短,重心低,故具有着力稳实、刚劲有力等特点,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骨缝小关节间以及肌肤松弛的部位。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失眠、外感、颈项部酸痛、掌指或足背酸麻等症。临床应用滚滚 法法 一、定义 手握空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进侧指间关节背侧的突起部着力,前臂作连续的周期性的内外旋转,并带动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往复摆动的手法,称为滚法。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沉肩、垂肘,前臂在旋内约45的位置,腕关节自然屈曲约120左右,并略尺屈,使着力部位的4个指间关节的突起部全部贴附在治疗部位上。(2)动作姿势:操作时,前臂在着力
16、点支撑的条件下,在中立位至外旋、内旋位之间做均匀的内、外摆动,动作原理同扌袞法。操作要领:(1)术手要手握空拳,即掌指关节要略伸约100120,四指自然屈曲,不咬用力捏紧拇指盖住拳眼,以免动作僵硬。(2)操作时着力点要紧贴在治疗部位上,不可离开或在其上摩擦。(3)动作要灵活,不可用强力按压。(4)动作频率140160次/分。临床应用:滚法着力部位面积较大,属中、强刺激量手法,常用于头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具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等作用,治疗头痛、偏瘫、骨外侧皮神经炎、肌肉关节疼痛等病证。一、定义 以小鱼际及手背尺侧为着力面,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做周期性的伸展与前
17、臂内、外旋转的联合运动,并带动腕关节屈伸与手掌内外摆动,使弓成半圆形的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来回滚动的手法 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法在操作时,一般取站位,必要时可用高凳坐位,站势时,两下肢分开与肩等宽,或略宽于肩,双足踏稳,两腘空松;或取丁字步势或弓步势,步势要根据需要随时调节至适当宽度,上身保持正直并略向前倾,以利于发力。术手沉肩、垂肘、立臂、竖掌。立臂:腕关节伸直,前臂处于中立位;竖掌:手掌冠状面竖起,以小鱼际肌肌腹贴在治疗部位,手掌冠状面与治疗部位垂直。掌指与手指关节呈自然屈曲状。第1掌骨与拇指略内收,拇指的掌指关节与小指的掌指关节相对,从而使手背弓成半圆形。动作结构:(2)动作姿势:
18、本法整个操作过程,可分为外摆与内摆两个阶段。动作时,从上述预备位开始,先以肱三头肌发力,使肘略伸,同时前臂旋后肌与肱二头肌协同收缩,使前臂旋后至约45的外摆位。此时,桡骨下端交叉到尺骨前方,并带动腕关节向前折屈,使弓成半圆形的手背沿着支撑面,从小鱼际到尺侧1/31/2处,在施术部位上完成向外半周的滚动;接着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与旋后肌群放松,前臂旋前肌群收缩,使前臂由外向内做旋前转臂,经过中立位再想内摆动至旋前约15。此时,桡骨又回旋到尺骨的后方,腕关节亦随之由屈过渡到伸,手背的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也从尺侧1/31/2处返回至小鱼际略靠掌侧处,完成了内摆阶段的半周滚动。如此,在操作时,内摆至外摆
19、,外摆又复内摆,周而复始,连绵不断。动作结构:操作要领:(1)手背着力面须始终紧贴治疗部位的皮肤,内外滚动是一种滚动摩擦的运动形式,不能再治疗面上来回拖擦和滑移。(2)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时轻时重,或用重力向前硬顶。(3)在摆动周期之间,术手部要抬起离开治疗部位,以免造成上、下起落的敲击动作。操作要领:(4)施术上肢肘关节要高于腕关节,并在腕之内侧,手的掌指与指间关节一直保持自然屈曲的姿势,无任何主动捏拢与伸展的动作。(5)腕关节的屈伸交替要过渡自然,不要引起跳动。(6)本法的频率在120160次/分之间。临床应用:刺激面积达、作用力强、深透作用明显,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本法除
20、面部、前颈、胸腹部外,其他部位均可应用,特别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温经祛湿、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宋结粘莲、滑利关节等功效,适用于伤科、内科、妇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尤以治疗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见长,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偏瘫、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指指 弹弹 法法一、定义 用中指或食、中、无名三指远侧指间关节在治疗部位上快速屈伸摆动的手法为指弹法,又称弹法。用中指端着力者谓中指弹法,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着力的称三指弹法。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用坐位或站位,受术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手沉肩、垂肘,前臂视受术者体位或所取穴位,取中立位、旋
21、前位或旋后位均可。手腕略屈或伸直,掌指关节稍屈曲,着哩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90,远端之间关节伸直,与治疗部位相垂直。用中指或三指指端稍用力支撑在治疗部位上。(2)动作姿势:术手保持其预加的压力,并做远侧指间关节的快速屈伸,频率在300次/分以上。操作要领:(1)术手在治疗部位所预加的压力大小适中,不能过重也不可太轻,以局部软组织在此预应力的作用下有明显塌陷变形但不感疼痛为宜。(2)在动作过程中,术手的预应力要保持,不能退让或放松。(3)术手的指甲不要过长,以不超过指端为宜,并要修剪光滑,以免刺痛皮肤。临床应用:刺激力量较轻,但对治疗部位能产生短促快速而有力的弹性力,从而可发挥明显的传导与深透作用
22、。主要适用于下颌骨下面、颈部胃经线及分布其上的诸穴,是推拿治疗喉科疾病的主要手法之一。(二)(二)摩擦类手法摩擦类手法:以指、掌、大鱼际等部位着力于受术者体表,循圆周、弧线或直线轨迹,做单向或双向往返用力,使术手与患处皮肤之间产生平移摩擦或带动患处皮肤一起运动,使皮肤下层组织之间产生内摩擦的一类手法。摩 法【概念】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大鱼际肌腹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的手法。【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坐位,沉肩,垂肘,前臂旋前,掌面朝下。(2)动作姿势:操作时,肩关节在上臂前屈、外展各3045位下,连续完成前屈
23、外展后伸内收再前伸的小幅环转,同时肘关节亦随之做由伸到屈再伸的协同动作,带动前臂与着力面在治疗部位上沿圆形轨迹做顺时针方向的旋摩运转(顺摩),做逆时针方向摩动(逆摩)时,肩臂的环转方向相反。周而复始,频率平稳适中。【操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以上肢自身重力作为预应力按放在治疗部位。(2)指摩法时,腕关节略屈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适合在面积较小的部位操作,掌摩法适宜在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以全掌贴压在治疗部位,各式摩法在做圆周摩擦时,要求在四周均匀着力,不能一边重一边轻。【操作要领】(3)操作时,仅与皮肤表面发生摩擦,不宜带动皮下组织,频率在100120周/分。(4)根据摩法的操作
24、频率和运动方向,决定手法的补泻作用,如急摩为泻,缓摩为补,顺摩为泻,逆摩为补。【临床应用】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胁、脘腹部,也可用于头面部,具有疏肝理气、温中和胃、健脾助运、消积导滞及调节肠胃蠕动、镇静安神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脘腹胀满、肠鸣腹痛、胸闷气滞、胁肋胀痛、胸胁屏伤、泄泻、便秘、下元虚冷、面瘫、面肌痉挛等病证。临床使用本法时,根据操作的力度、频率与方向的不同,可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例如,“缓摩为补,急摩为泻”;又如,在小腹部操作时,顺时针方向摩运可通调肠腑积滞,其到泻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方向摩运则能温中止泻,发挥温补下元的功效。擦擦 法法概念:概念:以手掌掌面、指面、下鱼际或大鱼际
25、为着力面,在治疗部位沿直线做往返移动摩擦的手法。,谓之擦法。分类:根据着力部位不同,本法可分为掌擦法、小鱼际擦法和大鱼际擦法三种。动作结构 (1)预备姿势:术者多站势,沉肩、垂肘。(2)动作姿势:操作时,以往复进行的肩关节前屈、后伸与肘关节伸展、屈曲的联合运动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沿直线来回摩擦。指擦法,一般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屈伸,往返距离宜短。操作要领:(1)动作幅度要大,使推擦的距离尽量拉长。(2)操作过程中,着力面要始终与受术部位的皮肤贴紧,用力均匀、适中,不可用重力按压。(3)术者呼吸自然,切忌屏气,动作连续不断而有节奏,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次治疗以局部发热为度,除较轻缓
26、的掌擦法外,其余各式擦法操作次数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应过长,以免造成皮肤损伤。(4)受术部位要充分暴露,开始几次推擦宜缓和稍慢,以后速度可以稍快,一般要用介质,有助于产热与增强疗效,并防止擦破皮肤。功效 有宽胸利气、温经止痛、祛风散结、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等功效。临床应用本法的摩擦力强,动作幅度大,故具有明显的温热效应与推荡消散作用,适用于在全身各部位施术。揉揉 法法 以指、掌、掌根、大鱼际、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前臂尺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使皮下组织层之间产生内摩擦的手法。一、概念二、分类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
27、揉法和肘揉法等。三、动作结构:三、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坐位或站位,沉肩、垂肘,以中指端、拇指端、掌、掌根、大鱼际、前臂尺侧腕屈肌群的肌腹、肘尖部,或手握空拳以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着力,按压在治疗部位。(2)动作姿势:在肩、肘、前臂与腕关节的协同下,做小幅度的环旋运动,并带动施术部位的皮肤一起旋转回环,使之与内层的组织之间产生轻柔缓和的内摩擦。四、操作要领四、操作要领 (1)操作时整个动作贵在柔和,揉转的幅度要由小到大,用力应先轻渐重。(2)术手要吸定在操作部位上带动着力处皮肤一起回旋运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3)频率一般为100160次/分。五、功效五、功效 揉法有宽胸
28、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安神镇惊等功效。六、临床应用 揉法作用力轻柔缓和而深透,通过揉动产生的内摩擦,可在组织深层产生温热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操作,是推拿临床常用手法之一。大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胸腹部及四肢由急性扭伤所致的局部肿痛处。掌根揉法多用于腰背、臀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指揉法可用于全身各部经穴以及需要做点状刺激的部位。肘揉法则适宜于对深层组织的治疗。平 推 法【概念】用指、掌、拳或肘部着力,紧贴体表,运用适当的压力,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压移动。【动作结构动作结构】操作时,首先肩向前伸,同时肘关节顺势伸出,使手掌沿直线向前推去,拇指也在所经过的部位上用力向前推荡
29、,并由外展位过度到向食桡侧靠拢的位置。然后,肩再后伸,同时屈肘,使手掌沿原来的轨迹轻轻地擦到起始位置,并恢复到原来的掌式。【操作要领】(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压力均匀适中,推进移动宜缓慢。(2)推法为单方向直线操作,不可歪斜。(3)宜顺着肌纤维方向移动,要避开骨性突起。(4)操作时,呼吸自然,不宜屏气。(5)可配合推拿介质防止破皮。【功效】本法是一种“温、力”并行的方法,故有调和气血、清脑明目、平肝潜阳、宽胸理气、消胀除满、通便导滞、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理筋活血等功效【临床应用】适宜于全身各部位操作。搓搓 法法 概念概念 用双手掌相对用力,对被夹持的肢体做快速的来回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的
30、手法,称为搓法。动作结构:动作结构:术者马步,双手向前伸出,以双手掌根部或掌面对称用力夹持住治疗部位,受术者在搓肩及上肢时取坐位,搓大腿时取仰卧位,搓小腿时仰卧屈膝位,搓胁肋及腰眼时,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俯卧位。双手相对用力在治疗部位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的回旋揉动,并由上到下移动。操作要领:操作要领:(1)两手掌面对称用力,夹持肢体不可过紧。(2)频率要快,幅度与力度均匀,但上下移动的速度则宜稍慢,“快搓慢移”。功效 具有调和气血、理顺组织、舒筋通络与放松肌肉的作用。临床应用 本法是推拿常用的辅助手法之一,主要用于上肢、胁肋部也可用于腰与下肢,作为治疗最后的结束手法。旋旋 推推 法法概念
31、概念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穴位上,通过腕关节摆动及拇指做主动环旋运动,使着力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摩的手法。动作结构:动作结构:术者坐位,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90120腕部放松,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穴位上,其余四指相对握持固定。肘关节发力,带动腕关节摆动,同时拇指掌指关节做主动运动,使着力指在治疗穴面上做小幅度回旋摩动。操作要领:操作要领:(1)术者肩、肘、腕、掌指关节放松,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做小幅度环旋转动。(2)操作时,用力轻巧柔和,拇指罗纹面不要带动受术处皮肤。(3)动作轻快连续,频率为160200次/分。(4)常配合推拿介质。临床应用 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般作为补
32、法应用。指指 推推 法法概念概念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桡侧面或罗纹面,或用一手食、中二指指面在体表经穴上,做单向直线擦拭的手法。动作结构: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用一手握持患肢,将所推穴位充分暴露并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桡侧面或罗纹面,或用食、中二指指面着力,按放在线状穴位的一端。(2)动作姿势:始终单向推动。操作要领:操作要领:(1)用力着实。(2)推移的路线可以与人体的纵轴平行,也可与其垂直,但操作路线必须取直。(3)推动时仅做单方向操作,不得来回推擦。(4)常用推拿介质。临床应用 多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亦可用于成人的头面部、腹部,具有安神健脑、消积导滞的功效。抹抹 法法 概念概
33、念 用双手或单手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着力,轻按于治疗部位,沿直线轻轻地做单向摩擦移动的手法,称为抹法。又可分为治抹法和掌抹法。动作结构 1、术者取站势或正坐位。沉肩,肘关节屈曲90120,腕部放松。指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轻按于一定治疗部位,其余手指相对扶持固定;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或掌根着力,其余手指自然伸直。2、指抹时,以拇指的掌指关节发力,拇指做主动内收和外展运动,并配合腕部的动作,使着力部位沿直线做单向推摩移动。掌抹时,肘关节发力,带动前臂使其着力面沿直线做由上而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单向摩擦移动。注意事项 Precaution操作时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紧贴体表。用力适中,
34、不可太重以免动作滞涩,又不可太轻而使动作漂浮。抹法频率为100120次/分,为防止擦破皮肤,施术时可配合滑石粉等介质。双手抹时,如果在同一条路线上并向同一个方向操作的,双手要沿直线一起一落交替进行;如果自同一起点向左右两侧分抹时,则双手要同步操作。功效抹头面、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疏风通络、安神止痛的作用,治疗感冒、头痛、失眠、面瘫、近视、颈椎病、落枕等病证;抹胸腹部,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作用,治疗胸闷、咳喘、脘腹胀满、呃逆等病证;抹四肢部,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治疗肢体肿痛、麻木。临床应用抹法刺激轻柔舒适,主要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和四肢部位。临床上治疗头痛,有“虚证多抹少
35、推,实证少抹多推”的经验。运 法概念 用拇指指面或桡侧面,也可用食指或中指指面,在一定穴位上作弧形或环形的轻轻推摩,称为“运法”动作要领1预备姿势:术者取正坐位。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90120,腕部放松,以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穴位上。2动作结构:拇指掌指关节或腕部做主动运动,使着力部位沿着一定的路线向另外一个或几个穴位,轻缓地做环形或弧形的抚摸运动操作要领1术者着力部位紧贴体表。2操作时,用力均匀柔和,宜轻不宜重,指面仅在体表轻摩,不带动皮肤运动,作用力较摩法为轻。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3运动方向常与补泻作用有关,需视病情和穴位主治作用选择。4频率较
36、摩法慢,宜缓不宜急,一般为80100次/分。5小儿推拿应用时,局部常须使用水、葱姜汁、滑石粉等推拿介质。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有宣通筋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临床应用为运内八卦、运外八卦、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方法治疗小儿疾病,膊膊 运运 法法概念 以前臂的尺侧腕屈肌群肌腹着力,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摩动的手法,称为“膊膊运法”动作要领1预备姿势:术者站立位。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90120,腕部挺直,手握空拳或成自然散手状,以前臂尺侧腕屈肌群肌腹隆起部位着力,上身略前倾,以部分身体重力下压。2动作结构: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施力,在前外方向做小幅环转,带动前臂着力部位
37、,在治疗面上做环形摩动。亦可用另一只手握住前臂,协同用力。操作要领1膊运法操作时,术者前臂尺侧的接触面大小,可根据治疗部位和治疗作用确定,一般以前臂尺侧肌肉丰富着力为宜,并要求紧贴体表移动。2用力要均匀适中,频率宜稍慢,一般100次/分,不带动施术部位皮肤。3操作时,可以配合做膊揉法。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膊运法接触面大,作用力深透,可以借用部分身体重力下压,达到节省臂力的效果,主要适用于肩、背、腰、臀、下肢等肌肉丰厚部位,可治疗肩背肌肉酸痛、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腰腿痛和肢体麻木、感觉迟钝、运动不利等病证,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腹部膊运法用力稍轻,以治疗肝
38、胃不调和、月经不调、痛经等病证,有疏肝和胃、调经活血的作用。刮刮 法法概念 术者以手指或刮痧板,醮上液体介质,在一定的穴位和治疗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快速推擦,以使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紫红色痧斑、痧点的手法,称为“刮法”。动作要领1预备姿势:术者取站势。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腕部放松。指刮时,以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罗纹面,或屈食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突部或拇指指甲着力;术手握持刮痧板等器具时,须将刮板与治疗面保持4590。2动作结构:指刮或用刮痧板时,均以肘关节做主动屈伸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摆动,使着力部位或刮痧板在受术皮肤上沿直线做单方向的快速推擦移动。操作要领1操作时,着力部位或刮痧板边缘,要紧
39、贴皮肤,压力均匀,轻重适宜。2局部要适用一定的推拿介质,如清水、麻油、葱姜汁、刮痧油等,以保护皮肤。3刮法操作频率宜快,根据穴位和治疗部位不同,应由一定的方向性,操作时须沿直线移动,不宜歪斜。4以局部皮肤充血,或出现紫红色痧斑、痧点为度,不可刮破皮肤。5操作后以酒精棉球将局部擦拭干净,注意避风寒,并嘱患者12天内不要用碱性皂液刺激所刮部位。6刮后局部皮肤出现的紫红色痧斑、痧点,称之为出痧,一般37天后可自行消退,也称为退痧。重复治疗时,应待局部退痧后,方可进行。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刮法为中等刺激手法,可用于颈项部、胸部、背腰部、四肢部。小儿刮天柱骨,治疗呕吐、恶心、外感发热等病证,具有降逆止呕、祛
40、风散寒作用;成人刮胸部、刮背腰部和刮肘窝、腘窝部,治疗感冒、胸闷、恶心、呕吐、中暑、头晕、腹胀、腹泻、腹痛、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病证。刮痧疗法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挤痧、扯痧、拧痧等,是民间治疗痧证的主要手段。扫扫 散散 法法概念 术者以拇指桡侧或食、中、无名、小指指端着力,在受术者颞部沿少阳经自前向后,从上到下作来回推擦的手法,称为“扫散法”。动作要领1预备姿势:受术者端坐,术者面对受术者站立,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90120,腕部放松。用一手扶其一侧颞部,另一手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无名、小指指端面着力于另一侧发角之头维穴。2动作结构: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屈伸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
41、着力指从头维穴处开始,自前向后,从上到下,依次沿头维目窗承灵脑空风池一线、颔厌、悬颅率谷浮白完骨一线及悬厘角孙头窍阴一线,做短距离来回推擦扫散,并边扫散沿经线向后移动。操作要领1操作时,用力稍重,着力部位紧贴头皮,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向前推擦时用力稍重,回来时则稍轻,动作灵巧流畅,上下连贯。2本法施术时,要求遵循自前向后顺经操作的原则。不得自后向前逆经操作。3操作时,要固定好头部,避免受术者的头部随操作而晃动,以防产生头晕不适等症状。4头发较长着,手指应插入发根,紧贴头皮操作,防止牵拉头发而致疼痛。5每次推擦的距离不要拉得太长,可短距离(约34cm)向耳后边扫边向前行进,频率一般为250次
42、/分。6本法沿经线操作时,全程可用拇指桡侧操作;也可用四指指端着力操作;也可在在耳前经线上用拇指桡侧面扫散,当向后移至耳后经线时,可改用四指端面着力操作。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特色手法,主要用于颞部手、足少阳经线上操作,常配合五指拿法、推桥弓法,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治疗头痛、偏头痛、高血压、失眠、眩晕、感冒等病证。本法在临床施用时,依据男左女右的原则操作,即对男性受术者先扫散左侧颞部经线,再操作右侧;女性则反之。(三)振动类手法(三)振动类手法能使治疗部位产生振动效应的一类手法动作,称为振动类手法。包括抖法、颤法与振法。抖抖 法法 概念概念用双手握住患者的
43、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本法有握手抖法、握腕抖法、抖下肢法与抖本法有握手抖法、握腕抖法、抖下肢法与抖腰法四种。腰法四种。动作结构动作结构 术者取马步势,上身略向前倾,两上肢自然术者取马步势,上身略向前倾,两上肢自然向前伸出,屈肘约向前伸出,屈肘约130130160160之间,两手之间,两手握住腕部或踝部,将患肢牵引至自然伸直位。握住腕部或踝部,将患肢牵引至自然伸直位。抖上肢时,将患肢固定在外展抖上肢时,将患肢固定在外展45456060位;位;抖下肢时,将患肢抬起至约离床面抖下肢时,将
44、患肢抬起至约离床面3030处,处,再缓缓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上下抖动。再缓缓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上下抖动。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应注意固定患肢的双手不要捏得太应注意固定患肢的双手不要捏得太紧,不要将抖动的肢体牵拉的太紧,紧,不要将抖动的肢体牵拉的太紧,颤动的颤动的幅度要由小到大幅度要由小到大,频率要快频率要快。功效功效 具有调和气血具有调和气血放松肌肉与理顺组织的放松肌肉与理顺组织的作用。作用。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四肢,常在搓本法主要用于四肢,常在搓法之后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法之后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束手法。本法可用于腰部。操作时,将受术者本法可用于腰部。操作时,将受术者双下肢同时提起,用
45、力牵拉抖动,使双下肢同时提起,用力牵拉抖动,使产生的震动力直达腰部,故此法又称产生的震动力直达腰部,故此法又称“抖动法抖动法”。该法主要用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法主要用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拉宽椎间隙,促使突出髓核还纳;能拉宽椎间隙,促使突出髓核还纳;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以缓解或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以缓解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用抖法抖动肢体时,每次操作十几次;用抖法抖动肢体时,每次操作十几次;抖动腰椎时,每次做抖动腰椎时,每次做3 34 4次即可。次即可。振振 法法【概念】以中指端或手掌面为着力点,用前臂伸、屈肌群小幅度、快速地交替收缩所产生的轻柔振颤,持续地作
46、用于体表治疗部位的手法,称为振法或振颤法。【分类】以中指着力者称指振法;以手掌着力者称掌振法。【动作结构动作结构】1.掌振时,手掌与治疗部位贴平,肘略低于腕;中指振时,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100左右,指端垂直放置于穴点上,腕关节略屈。2.动作时,前臂的腕屈肌群与腕伸肌群持续地交替收缩与放松,使手的屈伸动作在每一次短促的振动终了时,迅速地发生逆转,于是就产生了振颤。频率约为每秒钟812次。【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本法在操作过程中,术者要精神本法在操作过程中,术者要精神集中,集中,呼吸调匀呼吸调匀,气沉丹田,并,气沉丹田,并将意念从丹田提起,沿术手内侧将意念从丹田提起,沿术手内侧运引至掌中劳宫穴或中指
47、端,做运引至掌中劳宫穴或中指端,做到以意引气,以气生力,以力发到以意引气,以气生力,以力发振,振,动作自然、流畅、协调、统动作自然、流畅、协调、统一一。切不可闭气用强力。切不可闭气用强力“硬屏硬屏”而发振,这样不但手法不能持久,而发振,这样不但手法不能持久,而且,久之必损正气造成自伤。而且,久之必损正气造成自伤。【功效功效】具有镇静安神、明目益智、温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功能。【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法可用于全身各部经穴,尤其适用于头面部与胸腹部。对失眠、健忘、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失眠、健忘、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失调、运动员赛前紧张等有显效。胃肠功能失调、运动员赛前紧张
48、等有显效。(四)按压类手法(四)按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在治疗部位上做反复抑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手法 按按 法法 一、概念 以指端、掌、掌根或肘尖着力,先轻渐重、由浅而深地反复按压治疗部位的手法。二、分类 根据其着力部位不同,可分为 拇指按法、中指按法、指节按法、掌根按法、掌按法与肘按 法等。三、动作结构(1)预备姿势:术者坐或站位,指按时,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指面着力,掌根按时,术手腕关节背伸,以突起之掌根部着力,单掌按时,掌心对准主治穴位,以全掌面着力,双掌叠按时,一手掌在下按放在治疗部位着力,另一手掌在上按放在其背侧助力,肘按时,术手屈肘至功能位,用肘尖在治疗部位上着力。(2)动作
49、姿势:操作时,术者分别以各着力面为支撑点,由浅而深,先轻渐重,缓缓向下用力,至一定深度令受术穴下产生轻或中等强度得气感后,术手在原处稍作停留,然后,再慢慢抬手至起始位置。反复操作。四、操作要领:(1)实用时需根据受术部位及受术者个人体质的强弱与耐痛的程度而辨证选择各种按法。(2)按压的方向应与治疗面相垂。(3)用力要沉稳着实,由轻渐重,由浅而深,不可突施暴力猛然按压。(4)双手按压时可借助自身重力来施加压力,手或臂无需主动用力。五、临床应用本法具有开通闭塞、解痉止痛、舒筋活血、壮筋养肌、温阳解表、理筋整骨及矫正脊柱畸形的作用。点点 法法概 念以指峰或食、中指近侧指间关节突起部或肘尖部着力,用重
50、力按压人体深层组织的手法。动动 作作 结结 构构预备姿势:受术部位放松,术者取坐位或站位。动作姿势:操作时,术者分别以各着力点为支撑点,先轻渐重,由浅而深地缓缓向下用力,至相当深度,令受术穴下产生强烈得气感后,稍作停留,或加以小幅度回转揉动,然后,再慢慢抬手至起始位置。反复操作。操操 作作 要要 领领点压的方向与受术部位垂直。用力要由轻渐重,刺激由浅入深,反复操作,使压力充分向下传递至组织深部。刺激量要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进行。临临 床床 应应 用用具有开窍、醒神、镇惊止痛、解除痉挛等功效 拿 法 一、概念 用拇指与食、中指或其余四指或全掌缓缓地对称用力,将治疗部位夹持、提起,并同时捻搓揉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