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凡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凡卡》).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解课程标准,追求有效教学小学语文学科解读课程标准专业培训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万丽红 引语: 在培训之前,我们先来反思几个问题: 你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你是怎样备课的? 你是是怎样设置教学目标的? 你的课堂围绕教学目标了吗? 目标落实得怎样?心里有数吗? 让我们带着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开始今天的培训。 今天,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交流:先回答几个问题,然后厘清一些概念,最后重点讲讲分解课标的策略或方法。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一、回答几个问题: 何为“课标解读”?为何“课标解读”呢?“课标解读”和“课标分解”有何不同? 所谓“课标解读”,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内
2、涵精髓,分解课程目标,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实施课改的几年里,对课程标准理念、精神的解读,广大老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目标、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解读与分解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分解区别宏观 上位微观 具体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描述性的操作性的关注“目标维度”“学习领域”关注“目标陈述”提供的是“理念”“思路”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联系解读课程标准是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基础;解读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课程标准分解;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
3、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分解课程标准是为解读并修订课程标准提供证据、依据;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改变了过去的沉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状况,但又呈现出课堂喧哗热闹,学生收获甚微的现状,不少学生字词掌握不扎实,读写能力没提高。于是,有不少家长质疑课改,甚至有专家也在质疑要不要课程改革?沉思静想,课改没有错,课改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必须。追根究源,问题还在我们教师身上,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目标不明、虚化,造成课堂低效,这才是根本所在。 我们解读课标,不是为解读课标而解读,而是在解读课标之后在课堂上落实课标,并且还要去评估课标。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用
4、最通俗的话,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落实目标) 二、厘清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和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 1.“教学目标”的意涵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从哪里来?课程标准是主要依据。可是
5、课程标准是分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分为四个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和七八九年级),它对应我们的教学来说,太笼统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课程目标是方向性的问题,它是国家和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它受政府为教育制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教学目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
6、和教材的要求,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不易测量。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厘清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级一级的包含关系。 3.分解课程目标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用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替代教学目标,就会出现教学目标笼统、虚化、泛化,课堂上无法检测评价,目标达成度不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目标无课标;有课标无分解;有目标无落实;无目标又费时,有目标不讨论,无目标忙探究。叙写教学目标的现状怎样呢?:案例11、 理解课文,了解旧沙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痛恨剥削制度,珍
7、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行为主体一会儿是学生,一会儿是教师;用教学目的代学习目标)2、 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行为动词指向不明)3、 自学生字新词。(没有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另外,都没有行为条件。 反例案例2:1、以教育目的代学习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2、含糊其词,难以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4、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概念或内容:“学生能够获得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虽
8、然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已近九年,但很多教师尚未真正意义上理解它的精髓。对目标陈述技术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目标陈述技术研究不多。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仍然把自己(教师)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可以说,有效教学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落实有关,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与课标的分解又密切相关。所以,分解课程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须,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必须。 三、课程目标分解的策略或方法 (一)课程标准分解的要求分解课标是为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
9、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 (二)课标分解的依据进行课标分解,基础是什么呢?不是想当然的去进行分解,需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首先是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再就是加涅的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测试说明,或评估检测、考试试卷。小学阶段没有测试说明,但我们可以依据各种辅助资料和测试题目,进行归类与总结,各块的行为动词基本上就出来了。比如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怎样算是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肯定与第三学段的“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的梗概”是不相同的。中、高年级命题的方式也是不
10、相同的,中年级的提示性语言或条件会多一些,高年级的题目形式经常是“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体现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我们可根据测试说明或各种测试题目,进行归类与总结,就能总结出各块的行为动词。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自己的教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就是说这一篇课文我分解这一条课标需要制定出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咱们小学语文教材或教师用书上没有系统、全面的单元教学目标,但在“教材的单元导读”里,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单元的人文教育目标和读写训练重点。教师可以依据单元导读进
11、行总结。第六是学生原有的学情。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怎么就是我这一班学生的学习目标呢?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三)课标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可以分解为感受、想法、看法、情感、态度等。又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从词性上可以分为褒义、贬义、中性,如果确切情感色彩,就要说得更加具体准确,有肯定、赞扬、喜欢、热爱
12、、否定、憎恨、讨厌、恼怒、恶心、委屈等等。还有“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包括以下9种: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在小学教材里常见的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摹状貌。第二,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不少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揣摩、体会、领悟、推想”,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因此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我们教学不能就这样模模糊糊、糊里糊涂,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怎样分解这些认知心理动词呢?需要我们教师学习布鲁姆、加
13、涅的目标分类知识,依靠专业经验进行科学、合适的解析。 例如:“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怎么去理解?什么样才算是理解了呢?我们可以联系测试卷上关于理解词句意思的题目,常见的有解释、说明、判断或分析、区分等,那么“理解”就可以置换为“解释、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又如“体会”就可以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行为动词。 “了解”可以分解为哪些行为动词呢?结合教学实践,想想怎样才算了解了呢?我们就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辨认、背诵、回忆、举例、复述、描述”等行为动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不少认知心理动词,怎样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这些词语是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笼统,但也有其好处
14、,能解读的就那么几条,如果你解读出来的话,是课课都可以拿来用的。图1方框里呈现的是一些常见认知心理动词可以置换的词语的总汇,什么时候用哪些词语,要结合教材、学生学情,教师教学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再认等。理解解释、说明、展示、使用、分析、判断、扩展、区分、概括、懂得等。应用质疑、使用、运用、联系上下文、设计、解决、撰写、计划、总结、评价等。技能: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
15、、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图1)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默读课文”“借助表格”等等。 语文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第一主要是教师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第二种是自主学习,主要指朗读、默读,观察、练习以及借助辅助手段等;第三种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 如“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6、,匹配什么行为条件呢?在朗读后概括吗?不行,朗读不利于学生沉思静想,最匹配的条件是“默读课文”;是用统一的说法吗?不是,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样思考,与“概括”匹配的行为条件就是“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 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80%?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比如“会写10个词语”,是正确无误?所有的学生吗?评估检查的形式是听写还是看拼音拼写?教师要先制定一个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可以这样评价:通过课堂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要求95%的学生全部默写正确。 (四)课
17、程标准分解的流程 课标分解的流程是这样的,(下图)在以前的教学准备中,大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而分解课标、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却重视得远远不够,缺少先于教学预设的评价设计。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一、设置教学目标二、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三、进行教学设计(预设) 章节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评价设计(评价样题设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 教学流程设计 (五)分解的步骤与方法 下面我结合凡卡一课的来具体的说说具体的分解步骤与方法。一、设置教学目标这一个环节是中心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和教学目标的陈述两大模块。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是正确陈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的陈述是
18、在分解剖析基础上的重构。从解读相关依据到陈述教学目标,是一个不断地分析、综合的过程,其步骤是:(1)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 (2)分解或解析关键词。 (3)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4)综合分析,确定行为条件。 (5)综合分析,确认认知程度。 (6)综合分析,叙写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主要依据有:课程标准、单元训练目标、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及解读 第一步,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如:叙写六年级下册教材凡卡一课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对教材的了解和高年级的训练要求,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寻找相关课程目标,并确定关键词。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19、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确定需要分解的关键词。关键词一般指的是从一条课程标准里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
20、),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并予以分类。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二步,分解或解析关键
21、词。将目标里需要分解、可以分解的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 如第1条“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独立”不需分解,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写”指的是能正确默写。 第2条“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 第4条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22、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词句的意思”包括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推想”可以分解为“推测、判断”。“体会”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 第5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表达顺序”可以剖析为“叙述的内容次序”、“叙述的线索”、“文章的篇章结构”等;相应地,把不可观察、无法评价的认知心理动词“揣摩”替换为“标记”、“说出”、“理出”“划分”、“总结”等。 “思想感情”可以剖析为“感受”、“情感”、“内心”、“心情”等,“体会”可以替换为“说出”、“说明”等。 “表达方法”可以分解为为“写作的顺序、文章的段落结构、描
23、写的方法、运用的修辞、某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运用的标点”等及其“表达效果”。“领悟”可以替换为“举出”“说出”“说明”“体会”等。“初步”是指初级的,可以不那么系统、全面。 第6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了解”可以分解为“说出、复述”。 依据二:单元训练目标及解读 对单元训练目标的解读与前面的解读相同,先要列出单元目标,找出关键词,并分解或解析关键词。第五组教材的重点训练目标有三条,我确定了这些关键词。 1.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
24、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是这样解析这些关键词的:“主要内容”解析为“大概”“大意”或“主要意思”。“把握”,可以解析为“说出”。 “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内涵,改变过去的“政治视角”为“人生视角”。因此,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是着力点。依据三:凡卡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从这几个方面阐释教材核心内容:所处的位置 、主要内容 、编者意图(地位及作用)、主要特点、学习重点。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
25、文是围绕“外国名著名篇”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的位置)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通过凡卡在圣诞前夜给爷爷写信,述说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希望爷爷接她回家,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主要内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编者意图)在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
26、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主要特点)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所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核心内容。(教学重点)依据四:学情分析一般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有的学习条件,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说明:学习重点应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难点应据学生学情确定。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
27、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学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课前自学为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写法的重要手段。学生已有一定的默读速度和朗读基础,要提高教学效率,做到“长文短教”,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步,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将分解后的知识根据单元目标训练重点、教材、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的
28、对应具体的学生。如何组合主要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的专业经验与专业判断。教师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最能满足学生需求并能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将这些概念按照某种逻辑(三维目标、程度、水平、类别、数量)进行重点组合,并确定重难点。(如图2)概括主要内容会写正确默写独立自学领悟举出说出说明具体例子(句子、段落)运用的写法表达的效果表达方法朗读正确读准字音读准语调朗读流利读得连贯贯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心情的变化揣摩标注说出划分不同内容顺序段落层次叙述顺序(重点) (重点) (重点、难点) 第四步,综合分析,确定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
29、范围等。在建立剖析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行为条件。如:学习字词的目标,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字词能力,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课堂上听写词语。 知识分解 行为条件 生字词 课前自学 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 顺序、结构 默读课文,做标记 对比、反衬、暗示等表达方法 深入读文、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第五步,综合分析,确定认知程度。认知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知识分解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生字词 课前自学 默写 正确 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 概括 全面、准确 叙述顺序 默读课文,作标记 说出、划分、归纳
30、3个层次 表达方法 深入读文、小组交流 举出、说出、说明 至少2处 的基础上 (二)第六步,综合分析,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在前面分解剖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叙写的四大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A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应该是“学生应该”,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 B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背诵、会读出等。C.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默读课文”“借助表格”等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
31、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D.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或质量标准。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百分之九十都正确”“正确无误”“至少写出两种”等。叙写教学目标的原则: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学习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及认知条件等。学习目标中必须有一两条主目标。学习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重点、教材核心内容的细化解读,结合学生实
32、际,我制定出凡卡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课前自学生字词,会写“锈、蘸”等15个生字,能正确听写“生锈、摩平、揉皱、蘸了蘸”等29个词语。(匹配课标1)2.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深入读文、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凡卡生活的悲惨、痛苦,以及想回乡下的急迫心情。(匹配课标2、5)3.默读课文,能按照“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并用记号标出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匹配课标3、5、6)4.默读课文,找出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语段,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爷爷接他回家的迫切,从内心深处同情凡卡,关心人物的命运。(匹配课标
33、2、5)5. 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后,能举出具体的语句、语段,说说文章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并说明这样表达的效果,最少找出两处。(匹配课标5)6.学完课文,有条件的自主阅读凡卡原文或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或高尔基的在人间。(匹配单元目标1、2) 怎样检验教学目标陈述是否合格标准?我们需要不断追问,澄清目标: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还可以看一看目标是否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 二、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学习目标确定后,我们再来思考如何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因此,在教学准备中,需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编制适合的评价
34、方案,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预测、反馈、指导,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 1.对“评价”的正确认识 课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选择性评价、论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性评价。在语文课堂里,我们用得最多的是交流性评价,现代教学论比较倡导的是表现性评价。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选择性评价:填空题、正误题、组合题、选择题 论述性评价:简答题、论述题、比较题、开放题 表现性评价:技能水平、创作成果 交流性评价:倾听讨论、问答、对话、口头测验 2.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1)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
35、容主题。(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之中。案例:凡卡评价任务设计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摩平、蘸了蘸”等29个词语。 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生词、外国人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指名反复朗读,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使80%以上的学生能读出凡卡内心痛苦和希望爷爷接他回家的迫切心情。 3.目标3概括文
36、章的主要内容,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说出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可看学生是否能按“准备写信写信过程写信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写信过程”有哪几方面来的内容,达到整体了解结构的目的。4.目标4,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表现性评价:辩论爷爷是否会收到凡卡的信?是否会接凡卡回家?在口语表达训练中,达到发展思维、关心人物命运的目的。 5.目标5,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揣摩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6.目标6,放在课下阅读,教师可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课堂上重在激发兴趣 。 三、进行教学设计(预设)凡卡一课的教学我预设为两
37、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围绕重点,以读促悟,迁移拓展。需要强调的是,教学预设应该:重视教学模式,落实教学目标,凸显学科特色。教学预设2.doc四、评价样题的设计凡卡一课,我没有设计评价样题。在教学中,老师们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评价样题。如:1、看拼音写词语。(匹配目标1)2.填空。(匹配目标3、5)文章按照( )的顺序记叙的,凡卡写信的过程中回忆了( )和( ),这是运用了( )的表达方法,说明他( )。最后,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撰写课标解读稿的基本框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1 .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及解读 2 .单元教学目标及解读 3 .教材的核心内容 4 .学生的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的陈述二、评价设计三、教学流程预设四、评价样题在结束今天的培训工作之际,有几句话我想与老师们共勉,让我们在分解课标中,明晰教学目标!在分解课标中,提高课堂实效!在分解课标中,提升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