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1)二、谈话分析作为俗民方法学的一个分文,谈话分析这一思想根源于加芬克尔的研究。尤其在其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与索引性表达研究中。但在加芬克尔那里,谈话本身并没有依其应有的权利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将日常生活的语言分析作为一研究主题引入社会学视域。一般认为,谈话分析开始于萨克斯(H.sacks)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洛杉肌自杀预防中心的研究工作。萨克斯认为,谈话是一基本社会行动类型,而非仅仅是说明其他社会过程的资源,也即将谈话本身作为一实践行动来对待。这样,谈话本身作为一种人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基本方法也即作为一实践活动第一次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
2、及其特征谈话分析基本上延续了俗民方法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策略,即集中于研究方法与程序普通参与者形成其互动的方法与程序。就谈话分析而言,即研究谈话者形成谈话活动的方法与程序。齐摩尔曼(ztmmerman)指出,谈话分析的目标在于详尽理解谈话互动的基本结构。换言之,即通过对谈话本身结构与组织过程的分析揭示“互动得以产生与理解的程序与预期。”“谈话分析的主要特征:谈话分析是经验研究。谈话分析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互动与交往的活生生的语言对话。第二,谈话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谈话分析关注话语之间的关系而非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谈话作为一实践活动。它是成员不断发展的成就。第四,谈话是自我组织环境的谈话。谈话分
3、析关注何种具体行动过程组成了谈话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建构起来并维持着作为组织起来的环境的结构。谈话分析关注并强调这些环境的自我组织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谈话的意义。第五,自然主义的方法论。谈话分析关注尽量保持与反映谈话过程本身。谈话分析者认为,对日常生活谈话检视的最好的方法即录像、录音,这一方法使研究材料完全来自日常世界,而不是研究者强加给它的;研究者可以详细地检验与再检验这些实际谈话。这一技术也使研究者可对谈话分析作更细致的研究。(二)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到制度性谈话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谈话分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转向制度化领域中的谈话分析。制度性谈话分析
4、包括制度化场景中的谈话互动分析,如教室、法庭、新闻访谈、医生一一病人之间及其他制度化互动形式中的谈话分析。由于制度性谈话分析直接纳入制度化场景,因此其分析不可避免地涉及成员的互动策略与制度性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日常生活中普通谈话不同。制度化互动包括某些对谈话互动的制度性限定。制度化互动中谈话分析研究开始于萨克斯、谢格洛夫与吉弗逊对不同轮次系统的比较研究。他们通过大量经验研究详细分析了教室、法庭与新闻采访等制度化情境中的轮次系统,并与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轮次系统相比较。人们发现,大量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与制度性谈话的内在结构方面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研究表明,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制度化环境中
5、,人们的谈话行为都受谈话轮次系统的制约,并且轮次形式影响了不同谈话者常规性互动的范围。因此,制度性谈话分析与日常生活的谈话分析之间依然有着内在的连贯性。总体而言。谈话分析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其研究从日常生活的谈话分析向制度性谈话分析的转变,反映了其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并且这种扩展有利于建立谈话分析与大规模的制度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摆脱谈话分析带给人们的因子微观层面的印象。三、工作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一大批俗民方法学研究者包括萨克斯、谢格涪夫、萨德诺等聚集在加芬克尔周围,他们发展出一种“新俗民方法学”一“俗民方法学的工作研究”。这些研究最初是为了把握自然组织化的普通话动
6、的广泛领域,最后主要关注于处理狭义的职业活动即工作,即通过对诸如自然科学、数学、爵土乐演奏、拳法、演讲、炼金术等组织化现象的技术细节的检视研究其秩序的局部形成。俗民方法学者发现,尽管以往不乏对职业或工作的社会学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诸如收入、种族、阶级地位、角色关系等关于职业或工作的社会性特征,而很少提供关于职业自身基本活动的资料。用加芬克尔本人的话来说,这些“工作研究”关注的是“关于”职业的特征而非职业“自身”的资料。在俗民方法学者看来,将科学、数学或艺术等工作当作杜会学研究酌主题,并不表明这些研究必然追究科学家、数学家或艺术家的社会身份及其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而是将这些活动本身当
7、作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现象,将科学研究、数学推理、艺术创造过程当作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因此,俗民方法学的工作研究往往涉及工作尤其包括科学工作本身的复杂的技术性细节,这些细节是具有胜任资格的研究音局部实践的成就,并通过研究者的实践活动及推理过程形成科学工作的内部结构的可观察性及其客观性。将暂时的组织与具有胜任资格的从业者的实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俗民方法学工作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切人点。俗民方法学的工作研究关注研究者的学科胜任资格,并围绕胜任资格及其实践活动俗民方法学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即将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胜任资格描述为研究现有不同材料的可说明过程。这些工作
8、研究基本遵循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准则。一方面工作研究涉及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如民族志技术、谈话分析程序等等许多分析方式及录音、录像等技术;另一方面又指出伤民方法学的工作研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研究策略与方法。工作研究作为俗民方法学的新的研究领域,基本上体现了加芬克尔及其俗民方法学过去二十年来基本研究理念与方法论的延伸。俗民方法学工作研究的革命性在于它开启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在此之前普通工作(包括科学工作)由什么组成的描述问题从未作为一个描述任务被提出过。此外,俗民方法学的工作研究重新确立科学活动作为实践的一面,即强调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学研究一样都是实践活动。影响其评价一、来自
9、主流社会学的批判俗民方法学在批判主流社会学理论时的“彻底反思性”,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被美国主流社会学所接受,并遭受到来自主流社会学的凌厉攻击。这些来自主流社会学家的批评大都指责俗民方法学更多的是用艰涩的语言来表现普通与平凡无奇的东西。当然,在这些批判的声音之中,也有的主流社会学家看到了俗民方法学的独到创见之处,毕竟俗民方法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观察生活世界的视角,对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俗民方法学与主流社会学的这种互不信任相互攻击的态度曾一度使俗民方法学在社会学理论界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在这里,我们的分析主要关注于主流社会学对俗民方法学的通常批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
10、题:(一)俗民方法学与宏观一微观秩序俗民方法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微观社会学。俗民方法学关注“局部”实践,表面看来似乎只关注微观方面,而拒斥作为一连续统一体的知识结构。赣尔伯特(R.HUb既t)对这一问题予以详细分析。耪尔伯特指出,俗民方法学既非微观社会学,又非宏观社会学,俗民方法学对“届部”的关技,与其说是对微观现象与现实的关注,毋宁说它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一一这种实践既包括作为微观与宏观结构产生方法的实践,也包括作为产生两者之间关联的方法的实践“。在伤民方法学看来,既不存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划分,也不存在宏观实践与微观实践之分,俗民方法学所关注的是产生所谓宏观结构(或微观结构)的同一实践怎样以同
11、样的方式产生了微观结构(或宏观结构)及其过程。无论是产生所谓宏观结构的社会实践,还是产生所谓微观结构的社会实践,本质上都是成员或行动者不断发展的权宜成就。但俗民方法学并没有解决微观与宏观秩序问题。(二)俗民方法学与能动一结构问题在俗民方法学研究中并没有直接提出能动一结构问题。能动,一般而言指微观层次上的行动者,结构即宏观层次的现象。能动一结构问题,简言之,即个体理性与社会结构性制约问题。在俗民方法学研究中,一直避免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局部”实践的强调来消解个体理性与社会结构制约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俗民方法学者看来,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具有个体理性的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因
12、此,俗民方法学批判主流社会学将行动者当作受大规模社会结构约束的,在俗民方法学者看来,行动者是社会现实的创造者。俗民方法学者认为,传统社会学忽视了个体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个体理性与创造性,社会现实是个体主观、能动地建构过程,而不是社会行动者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亦步亦趋的产物。但对个体理性的强调,又使俗民方法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个体主义的困境。(三)俗民方法学与现象学社会学在美国社会学理论界,在对俗民方法学的介绍与研究中,不少社会学家将之归于现象学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在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俗民方法学是现象学理论与哲学基础上的对社会世界的解释社会学,充其量是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证化。但我们必须指出,与许多
13、社会学家的印象相反,俗民方法学并非现象学社会学。俗民方法学与现象学之间确实没有持久的关联。首先,俗民方法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术语越来越摆脱现象学色彩,如生活进界、自然态度、自我意识等已很少在俗民方法学研究中出现,尤其是在后期俗民方法学研究中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其次,俗民方法学对舒茨之后的现象学社会学很少关注,后者大多关注意愿、角色、情景、互动、常识构成与日常生活研究等等,而俗民方法学则渐渐发展出其特有的对日常生活现实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方法,如谈话分析,工作研究等;再次,或许更为重要的,俗民方法学与现象学社会学有着迥异的关注点,后者极度关注人类意识、人类动机等问题,而俗民方法学则更为关注经验实证的、可观
14、察的社会活动。(四)俗民方法学与符号互动论近年来,值得注意的一个发展趋势。即符号互动论企图将俗民方法学纳入其行列中。俗民方法学与持号互动论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俗民方法学与符号互动论就是一致的。俗民方法学不仅批判帕森斯的“物化”结构观,而且也批判符号互动论的情境主义。在俗民方法学者看来,符号互动论跟其他传统社会学一样是“素朴的”,缺乏反思。符号互动论者跟其他传统社会学家一样。由于末能认识到自身及其互动与研究实践所依赖的是跟普通人一样的自然态度预设,因而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作出推确而客观解释说明。在这一点上,俗民方法学对传统社会学基本理论预设与方法论基础的批判并未将符号互动论豁免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