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240275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材料之二勇于疑和敏于问,探究开始于疑问中心小学 主讲钟玺香疑问疑问,有疑才会有问。首先要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与经典、不盲从教材和教师。请看下列故事:鱼圣刘筠湘云鲫、湘云鲤(原名工程鲫、工程鲤)是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为首的课题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来的3倍体新型鱼类,其核心技术世界上独一无二。湘云鲫生长速度超过母体(日本白鲫鱼)的40%,是普通鲫鱼的3-5倍;母体当年鱼苗最大个体为0.75千克,湘云鲫即可达1.7千克。“湘云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同时细刺少、内脏少,可食部分比一般鲫鱼、鲤鱼高出25%以上,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由于它具有食性广、抗病力强、耐低温低氧、网捕率高等优良经济性状,适应各类淡水水体养殖,可以进行池塘混养、单养。据悉,全国推广湘云鲫、湘云鲤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100亿元。刘筠院士因湘云鲫、湘云鲤的培育成功的成果被尊称为“鱼圣”,2004成为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唯一获奖者。现在,让我们来探寻科学家成功的足迹吧。敢于质疑,精于研究说起湘云鲫(鲤),如果没有刘筠的离经叛道之举,人们至今也享受不了这个口福。1979年10月,湘阴县东湖鱼塘捕捉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个头特别大,像鲫又像鲤,刘筠从中发现了与教科书不一样的东西。根据遗传学原理,不同种属之间杂交难度较大,自然形成的更为罕见。20

3、世纪50年代,日本、前苏联学者更是提出了鲫鱼、鲤鱼杂交雄性不育的理论。照此说来,杂交鱼再好看再好吃也没什么用。刘筠敢于质疑还精心设计了实验框架。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鱼类远缘杂交具有正常的受精,打消了国内水产界的疑问。精子不仅能激发卵子的发育,而且能和卵子一道生儿育女。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鱼类研究界。通过后续研究,他获得了享誉世界的湘云鲫、湘云鲤。并被尊称为“鱼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

4、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是表面和形式了。所以,现代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敢于问呢

5、?一是要有提问的胆量,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要用怀疑或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勇于提出相反的观点。二是要有提问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三是要有提问的技巧与能力,能提出清晰、有价值的问题。遇到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设问探究释疑”,出现新的问题,“再设问再探究再释疑”,这样多轮循环,就能给探究性学习强劲的动力。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教师指导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问题。1、文献资料学科教材、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课外读物中蕴藏着探究性学习的丰富的问题来源。例如,围绕化学、生物教材就“空气”这一探究课题,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空气的成分是什么?什么是

6、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哪些?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吸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焚烧树叶、庄稼梗会不会污染空气?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从哪些迹象表明气候有异常变化?地球上二氧化碳剧增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二氧化碳的来源?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估计和比较周围几种来源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这种实验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是什么?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新装修的房子为什么有刺鼻的气味?你能为保护空气做那些事?以文献材料“能源”为课题,学生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究:某地小水电站发展利弊;某大型水电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中国风电发展

7、现状;风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某地应用沼气的现状和对策;某火力发电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能应用技术的展望;小煤窑问题研究;太阳能利用等等。2、生活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探究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来源。某学生在一次清扫厨房的过程中,对油烟问题有了以下一些思考:厨房中油烟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几种致病物质?厨房油烟中主要的污染是什么?其结构、性质、危害是什么?油烟对居室物品有何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何?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减少油烟的污染?可以提出哪些减少油烟污染的方案?对减少油烟污染如何进行模拟实验?调查市场上常用油烟机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比较各类油烟机的功效如何。3、探究反思学生在进行探究性

8、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了先前的A问题,可能又会产生B问题、C问题3(),甚至更多,后续问题是在探究中产生的,是下一轮探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次物理课上,老师向全班学生轻轻讲了一句话,请听到的同学举手,结果坐在前排的同学举起了手,而坐在后排的同学较少举手。老师就此现象引出了听力的话题,课上老师没有过多讲解听力的个人差异及影响因数,而是留下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自选一个研究课题,测试他人的听力差异。作业布置后,同学们讨论十分热烈,各小组选定了不同的研究方案。有的选用录音机作为声源,让同学在离声源10米远的地方,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音量由小到大(音量大小可调节),结果

9、发现,不同的同学听到的声音的最小音量不同,能听出最小音量的同学为听力最优者;有的小组用闹钟为声源,让同学远离声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为止,记录距离,结果显示,不同的同学,走开的距离不同,离开闹钟最远的同学为听力最优者。这里还特别要提出的是,课堂中的出错和生活中的意外都可能引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想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实际中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

10、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者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五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断,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陈述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啦”;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

11、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找到什么规律”等;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唯一。五是集中类问题。主要是比较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种答案,找出最佳方案。代表性词语是“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反思过去我们在课堂上追求滴水不漏、特别难容错误,因此照本宣科、将教材当圣经就成为最佳选择。而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为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

12、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上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探究资源。教师也是成长着的人。在教学中,他们深入备课,从主观上避免课堂中出现错误,但面对动态的课堂,客观上又往往会出现意外的错误。不少教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机智而不能善待错误,进而留下不同程度的遗憾。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做“天平称粉笔重量”的演示,教师先后称同一支粉笔,第一次其重量是100克,第二次其重量只有10克。何故产生如此大的误差?原来是教师的操作失误:未拆下天平的平衡垫。可是教师未找出原因,竟简单地将其解释为天平的误差。我们再看与此相对的一个经典实例: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只大花瓶。他既没有懊恼,也

13、没有等闲视之,二是精心收集起满地的碎瓷片,并把这些瓷片按大小分类,分别称出重量,他惊奇地发现,依次大小的碎片之重量均为16倍的关系,从而得出了对恢复不知其原貌的文物、陨石有重大帮助的著名的“碎花瓶理论”。如果把那位老师在发现错误时能坦然面对,机智地把错误的事实转为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天平,寻找错误的原因,则能迅速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身感受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帮助教师拆下天平的平衡垫,还能通过一系列的感知和体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成熟经验。新课程强调克服旧课程中所谓“标准化”的统一解读,关注学生认知教材中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感受,符合“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教材也是发展

14、中的教材”的发展和创新理念。在课堂中营造不迷信书本的民主氛围,教材中的错误就将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的课程资源。魏星老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欣赏“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佳句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吹绿了小草”中的“绿”字用错了。面对学生对教材突如其来的“发难”,独具慧眼的魏老师迅速抓住了这个创新课堂的契机,激发学生创新:“你敢于向教材挑战,我很佩服。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样,激起了学生对这个教材之“错”的热烈争论,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用醒字好,但句序要变,应改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树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理由是:春天来了,河水解冻,小草萌生,

15、杨柳吐绿,杏树开花,用“皱、醒、绿、鼓”不但写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还可以展现出时间的推移与变化。如此超越教材的创见,其根本的价值在于其所蕴涵的创新意识。精彩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即便是当错误发生的时候都可能是很好的探究机缘。教师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案例一:当错误发生的时候我们正在学习影子桥这一课,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有一个孩子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他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会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藏猫猫吧!

16、因此我觉得小鱼儿很可爱。”于是,我出示了这一段文字的灯片,我说:“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大家刚读完,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你写错了一个标点,多快来后面书上是句号,你写的是感叹号。”我仔细一看,真的是错了!在打字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打成了“!”。我连忙表扬这个孩子说:“谢谢你的提醒,你刚才读的真认真,是个很有眼力的孩子。”孩子很满意地坐下去了。我正准备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又一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孩子们比较一下句号和感叹号语气的不同,不是很好吗?”于是我说:“我们比较一下,这里到底用句号好还是用感叹号好呢?我们分别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孩子们很认真地读起来。

17、读完了,孩子们都一致认为用感叹号好。“我觉得用感叹号好,显得鱼儿更快乐。”“我也觉得用感叹号好,读起来更好听。”“那我们就动笔把书上的句号改成感叹号吧!”我说。孩子们兴奋地改起来案例二:白烟黑烟“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的白烟。”教师说完开始演示,集气瓶里却冒出了黑烟。同学们愕然了。“这块金属钠为何燃烧冒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储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为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暴露在空气里,应储存在煤油里!”“你说的对。”教师怀着歉意的心情向大家说:“由于老师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

18、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黑烟之后将现白烟!”结果再次演示实验证明了大家的结论,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启示在案例一中,教师的标点与课文不符,“错误”发生了,很多教师的做法是改正自己的错误与教材保持一致,也有的就不理会学生的问题而不了了之,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案例中的教师却不然,他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将课文标点符号进行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没有把教材当圣经,学生以后也不会把教材当圣经,从小就体验到可以不盲从权威,

19、创新意识得到潜移默化。教师善于抓住契机的教育机智并非偶然,而是教学理念、民主意识、探究意识、应变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这种教育的智慧影响下,课堂上的孩子们不但通过比较朗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标点对于表达语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让孩子们明白了:权威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面对权威,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此,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不唯认知目标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案例二中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育机智与应变艺术促成了这堂课的成功。而实事求是正好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有的教师就没有充分理解这一点,在教学出错时往往进行掩饰,生怕自己丢面子,却把探究性

20、学习的品质丢掉了,也把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错过了。课堂教学中这类的偶发事件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有着很宝贵的作用,如果教师处理妥当,这些偶发事件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主动探究的触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坦诚的面对自己的某些失误,及时进行误差分析,把失误转化为探究性学习新机缘。更多的时候课堂上会遇到很多学生的错误,这些案例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讨论你人为案例的细节处理怎样?你有没有类似的甚至细节处理得更好的案例?提升勇于疑敏于问,就要培养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意识。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疑敏于问呢?如给学生提供生命起源研究史方面的资料:材料1:历史上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有许多争论,几经曲折。首先占统治

21、地位的是神创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生物是稳定不变的。材料2:在19世纪前亚里士多德和范.海蒙等人力主生命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是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古代中国人也相信“腐草化为萤”。该学说挑战神创论。材料3:随后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则认为小的滴虫(如鞭毛虫、纤毛虫)等可以自然发生,其他生物则是从这些自然发生的小生物进化而来的。同时,他还认为获得性可遗传。该理论首倡生物进化,与前面的均不同。材料4:19世纪达尔文著物种起源,认为生物完全是进化而来的,彻底否定神创论,同时也推翻了拉马克的获得性可遗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5:现代生物学又有实验证明部分获得性可遗

22、传,同时还在不少方面对达尔文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问题:上面所列的“权威”理论都曾名噪一时,影响巨大,我们从它的变迁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从这些丰富的案例材料中体会到“权威”不是绝对的,科学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必要老是死守着前人的教条不变,只有敢于怀疑、勇于创新才能推动生物学的向前发展。未经亲身实证,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有一次,山西发明大王赵跃荣意外发现一株被篱笆弄弯头的西红柿,果实结得特别好,一层一层,一直红到顶部。而地里其他的西红柿,却不是这样。于是,赵跃荣开始有意地对西红柿进行弯头处理。结果不出所料,西红柿获得大丰收,由此,他获得一项重要发明西红柿V型栽培法。从1987年起,这种方

23、法在全国几十个省、市、县推广,被列为投资少、效益好的科技兴农星火项目。它还被拍成科教片,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英国弗莱明教授在培养葡萄球菌时,意外发现其中一个培养器皿里长了绿菌,而周围的葡萄球菌竟溶化了。他没有局限于葡萄球菌的培养而把绿菌看成是厌弃的毒物,而是抓住绿菌可以杀菌这一新信息,改变研究课题专攻抗菌课题。后来,弗莱明教授通过细心研究,终于发现了病菌的强敌,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青霉素。不久,青霉素被用来成功地救治了一名败血症病人,一时间,青霉素成了灵丹妙药,身价比黄金还贵。1954年,弗莱明获得诺贝尔奖。课堂中的出错,生活中的意外,都是探究性学习的机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