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篇 中国对外贸易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经贸发展概述一、对外开放政策与格局* 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两个轮子1、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6“对外开放”公之于世(经验、技术、资金);1981.11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政府工作会议 明确;1982.12 入宪法。2、基本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宗教艺术 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3、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引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企业技术改
2、造的实用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及其它互利合作;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带动内地。4、开放格局: 92年前:重点沿海、逐步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92年后全方位(陆地边境市镇:延边沿江/省会城市西部大开发)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49年 国营对外贸易 全国统一的 开始起步; 60年代缓慢; 70年代明显扩大,不平稳 落后于世界贸易发展技术:50年代:苏联、东欧;60年代:转向日本、西欧;70年代:化肥化纤冶金采煤等重大工程(1978年),过分集中、金额大,不得不停建/缓建。外资:50s:政府贷款; 60s、70
3、s(1972-1977)买方信贷,外汇存款。2、开放以来贸易:78年以来进出口平均增速大于国民经济增速;贸易差额扩大,结构改善,进口结构完善,市场分布分散。* 1986年 纺织服装取代石油: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主导;1995年 亟待产品超纺织服装,出口商品构成升级。* 进口商品 初级产品比例上升;短缺资源型产品;信息、通讯类高新技术产品;国内技术和生产完善产品进口减少。服务:扩大/多样化技术:规模扩大;方式灵活多样;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软件技术费比例提高;法规完善。外资:规模扩大、方式多样:各种贷款&直接投资(合资经营最多/港澳台)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作用1、国民经济
4、协调发展; 2、促进生产发展、产业升级;3、提高科技水平; 4、扩大劳动就业;5、弥补建设资金; 6、丰富国内市场。第二章 对外发展战略一、出口商品战略1、“六五”时期(1981-1985):发挥资源优势,出口矿产和农副土特产;发挥传统技艺,工艺品和传统轻纺出口;劳动力优势,进料加工;现有工业基础,机电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出口。2、“七五”(1986-1990):两个转变: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粗加工向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减少大宗原料性产品,如棉花、石油、粮食、矿产品;轻纺较快发展,纺织品成为最大宗出口商品)。3、“八五”(1991-1995):粗加工向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努力提高附加
5、值高的机电、轻纺、高技术产品、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出口。(机电为主导,轻纺为骨干,高新为发展方向,保持某些农副矿产品的出口结构)(机电成为贸易额最大的类别)。4、“九五”(1996-2000):“以质取胜”,出口增长由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5、“十五”(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6、“十一五”(2006-2010):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二、以质取胜战略1、内涵: 提高治疗和信誉;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创名牌出口商品。2、措施: 立法&执法;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引进)
6、; 接轨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保名牌)(品牌:竞争;企业形象) 全面质量管理。三、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加强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加快商品结构调整,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 政府:提供服务保障1、内涵: 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背景: 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加速发展; 高技术产品出口促进经济发展; 技术性能国贸易壁垒的影响。3、意义: 确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地位; 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提升产业机
7、构和经济结构。4、成效:1999年启动。带动了对外贸易迅速增长。5、工作重点及措施:(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 出口体制创新; 出口资金投入机制创新;(2)、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自有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3)、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 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水平;(4)、科技兴贸服务体系: 技术贸易法律法规;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应用; 信息技术在外贸领域的推广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6、科技兴贸十一五期间四大转变:(科学发展观) 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外延式扩大内涵式提高;兴贸强贸;外贸领域内外贸领域
8、。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核心内容); 扶持高技术自主品牌(核心环节);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迫切需要)。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1、出口市场格局的演变: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必要: 减少贸易摩擦,规避风险; 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地位。3、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对策措施: 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市场(优化商品结构研究贸易法规惯例改善售后); 稳定扩大东南亚市场(加强经济合作,双赢多赢); 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与援外、投资、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结合&政策倾斜); 扩大独联体
9、、东欧国家市场(加强市调优质产品国家政策扶持)。五、进口商品战略1、进口商品战略演变:“六五”:先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短缺物资、国内市场所需和“以进养出”物资,本国能制造和供应的设备,尤日用消费品不盲目进口;“七五”:软件、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必要、继续的短缺生产资料;“八五”: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防止盲目和不必要,恢复民族工业,国内能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少进口/不进口,控制奢侈品烟酒水果进口;“九五”:演进技术,提高高技术、设备、原材料进口,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十五”:急需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2、“十一五”主要内容:进出口基本平衡,完善进口税收,扩
10、大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发展;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保障。重点:电子信息等先导产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农业现代化所需技术设备。重要资源进口;加工贸易物资进口;扩大生活必需品与一般消费品进口。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一、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与管理模式1、必要性: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统一的规范、秩序; 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避免严重失衡; 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发展(市场流向、贸易平衡、战略实施、地区分布)
11、。2、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前:行政手段; 开放以来:法制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为主、必要行政手段。二、法制手段(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1、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 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中国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原则:具有经济内容、为中国承认的国际惯例,在有关国际条约和中国经济法律没有规定或允许适用的情况下,可以被适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5.12通过,7.1实施;2004.4.6通过修订,7.1实施。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法律法规统一、管理制度统一); 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12、 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平等互利、互惠对等原则;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3、其它法律法规: 货物进出口管理立法; 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立法(检验、海关、外汇); 维护贸易秩序的立法(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 技术贸易管理立法(技术进出口、知识产权保护); 服务贸易管理立法。三、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经济调控手段 * 汇率、税收、信贷1、汇率与汇率制度:汇率是实现进出口总量平衡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经济杠杆。演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有计划地确立和调整,为稳定人民币币值,调节作用丧失,统计折算工具。改革开放后汇率制度改革: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可变的官方汇率与外汇调
13、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人民币贬值为主导,强化汇率对外汇收支及进出口的调控作用。现行汇率制度:1994.1.1汇率并轨,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取消对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 汇率形成机制,杠杆作用; 银行结售汇,平等竞争; 自由兑换,接轨; 外汇市场。2005.7.2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的:市场信号调节企业行为,汇率,经济杠杆。)2、对外贸易税受和税收制度(1)对外贸易税收: 保护一国外贸中的利益; 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品种、数量; 增加财政收入。(2)关税与关税政策沿革:1950-1984
14、全面保护关税政策1985-1991 “有区别地进行保护”1992年后 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结合税则和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绝大多数从价税,少数从量税、复合税、滑准税。关税减免:法定减免 特定减免 临时减免(3)进口货物国内税征税制度(增值税、消费税,调节国内外产品税负差异,公平竞争环境)原则:与国内产品同等征税税率:增值税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出口)(4)出口退税:鼓励出口措施;非歧视性赋税政策“征多少、退多少 未征不退 彻底退税”原则上应将所退税款全部退还给主要承担出口经济责任的出口企业。税种:增值税、消费税3、进出口信贷制度中国进出口银行(1
15、994.5 政策性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外贸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海关、进出口外汇、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1、外贸经营权: 经营者资格:审批许可 向登记核准过渡;2004备案登记; 重要货物经营者:国有贸易管理、制定贸易管理(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原油、成品油、化肥、烟草进口&茶、大米、玉米、大豆、钨及制品、煤炭、原油、成品油、丝、棉花出口国有贸易管理)。2、进出口配额: 出口配额:被动配额、主动配额(直接分配&招标); 进口关税配额:配额内进口货物低税、减免税,超过征收附加税或罚款。(小麦、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榈油、食糖、棉花、羊
16、毛、化肥、毛条)3、进出口许可证:对进出口商品品种、数量、进出口国别进行管理。 出口许可证管理: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许可证; 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务部 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消耗臭氧层物质; 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检测需要,提前21天公布。4、海关管理:进出库观景监管、征收关税其它税费、缉查走私、海关统计和其他业务。统一的、垂直的海关管理体制。 监管:对象货物、物品、运输工具; 征税:制度;完税价格;商品归类;关税减免; 缉私: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海关组织、协调、管理; 统计:“准确及时、科学完整、国际可比、服务监督”。5、进出口外汇管理:平衡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7、、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健康发展。 境内机构经常项目收入调回国内; 贸易项下支付不限制; 事后监管为主的真实性审核。(银行结售汇、出口收汇核销、进口付汇核销、贸易外汇账户管理)6、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 商检机构的任务:法定检验(列入种类表的/出口食品卫生/出口危险货物包装容器/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品等运输工具/国际条约规定/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督管理;公证鉴定服务。 程序:报检检验出证。7、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 完全原产原产地规则:不含进口成份; 部分原产原产地规则:实质性改变标准,制造或加工后,制成品在性质、形式或用途上永久性和实质性的改变。(中国:出口:完全在中国原产的货物;含有进
18、口成份的货物。进口:“完全获得或生产”标准;“实质性加工或制造”标准。)第二篇 国际贸易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一、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1、提高利润率: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利益,获得超额利润,资本输出设厂提高利润率;2、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扩大了市场,弥补了原材料的不足有助于实物形态补偿(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3、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生产率,为提高生产率提供途径(普及科技、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扬长避短、资源开发、规模效益);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二、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1、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2、国际经济“传递”的重要渠道 * 传递:一国经济的盛衰
19、如何对另一国产生影响。 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 影响因素:一国开放程度;进出口总值占全球比重,或供求占比;双边贸易关系;各国经济政策。3、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手段: 维护社会制度; 经贸集团,增强对外谈判能力; 维护和平、坚持正义; 促进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三、“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 罗伯特逊提出 20世纪50年代 诺克斯补充和发展: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贸易,资源有效配置、增加产量;通过动态利益,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增长。* 20世纪60年代进一步补充: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 进口能力提高; 国内
20、投资流向越发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提高生产率; 规模经济效益; 各部门联系加强,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鼓励外国资本流入; 国际竞争,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诺克斯认为该理论在20世纪不再适用(工业结构变化;劳务部门比重增加;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农业保护主义;工业原料节约使用;合成和人造材料替代天然材料)2、评价:过分夸大对外贸易的作用;忽略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市场扩大、资本积累、科技进步、先进管理)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与学说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1、国际分工的概念与形式: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垂直型
21、、水平型、混合型)2、二战后国际分工深化发展: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主导; 各国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趋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分工在发展; 参加分工国家所有制形式变化; 国际分工机制发生变化(殖民统治/垄断与资本输出/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作用殖民力量让位于新经济秩序/跨国公司/有组织的“协议式”分工); 从有形商品向服务等部门发展,且相互渗透; 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让位于以科技、现代工艺为基础的分工;部门间分工让位于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市场自发调节的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分工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过渡。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生
22、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尤科技的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各国在世界分工的地位; 影响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广度; 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2、自然条件是基础;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国际分工发展;4、资本流动是重要条件; 5、上层建筑的推进或延缓(经济组织、自由贸易政令、殖民、战争、主动参与)。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发展速度;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一国或地区贸易额的占比,以此确定其在国贸中的地位);3、地理方向; 4、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国内工业制成品增长;中间性机械产品比重提高;服务贸易);5、贸易利益(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体
23、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6、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系数:外贸额与GDP或GNP的比重;国际分工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比例提高,世界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 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经济运转的必需条件; 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四、国际分工学说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2、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说(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前提,完全自由贸易)3、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说(1)主要结论: 各国用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就处于较有利地位,因而发生输入输出; 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2)一些假定:要素国内完全流动,国外完全不流动;货物流通无限制;商品贸易,平
24、稳的;要素完全份额,没有规模利益;2个国家;2国生产函数相同。(3)基本内容: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不同成本比例; 相同成本比例(暂时的贸易关系); 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 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国际分工/贸易的基础和利益(各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因素;国际贸易可部分解决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4)评价: 抹杀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最重要原因; 忽视科技作用; 与发达国家间贸易发展迅速的实际不符; 抹杀国际生产关系,抽象讨论对外贸易使各国收入均等。三、世界市场商品交换的依据与世界市场主要趋势1、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国别价值:一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商品
25、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 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发展/形成使国民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性质。2、影响国际价值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 劳动强度; 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劳动过程、对象的知识含量。3、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价格: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形成的市场价格,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生产价格取决于各国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各国平均利润之和。4、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供求确定价格;影响供求的因素: 垄断; 经济周期; 各国政府政策; 商品质量和包装; 销售过程的各种因素; 自然
26、灾害、政治动乱、战争及投机; 知识经济发展水平。二、地区经济一体化:国家市场向集团市场转变1、概念和形式概念:两个或以上国家/地区,在政府授权组成的超国家性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消除区域内成员国间阻碍经济发展障碍,实现区域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经济政治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机体。各种地区性的经贸集团。形式:* 按贸易壁垒程度划分 :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统一的对外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商品、劳动要素自由移动); 经济同盟(统一对外的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完全经济一体化(政策完全统一)。*
27、按范围划分: 部门一体化(某产业); 全盘一体化(所有经济部门)。* 按参加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2、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1)关税同盟理论:范纳和李普西。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果生产利得/消费利得;贸易转移效果生产方面,同盟成员福利下降;贸易扩大效果需求方面,扩大;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增强集体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竞争加剧,优化分工和生产配置;规模经济;刺激投资;技术进步;提高要素流动性;加速经济发展。)(2)大市场理论:西托夫斯基和德纽 即共同市场,目标消除保护主义的障碍,把各国家统一成一国大市场。核心:扩大市场范围,创造激烈的竞争,获取规
28、模经济,实现技术利益。(3)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小岛清 成本递减的条件下分析 条件: 生产力水平/条件近似,要素无大差别,任一国别生产; 可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商品利益相近。 协议分工是同一范畴商品内更细的分工(4)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原则: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两级分工职能通过机构和政策避免; 有效地政府干预对一体化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的要素。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和机构因素。三、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日益结合1、国际投资迅速发展分类: 时间长短:长期、短期; 资本来源和用途:公投资、私投资; 特性和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外间接投
29、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比重增大。2、迅速发展的原因: 巨星垄断公司出现; 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高度发展;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交往。3、国际投资的动因(1)对外间接投资: 政府贷款:国家间政治关系;带动商品出口;履行国际义务;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货币基金平衡国际收支;世界银行促进生产,国际贸易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金融市场贷款:筹资; 出口信贷:扩大出口。(2)对外直接投资: 进取原因:开辟新市场/更大利润/为本国提供新产品/企业主扩大企业的愿望(高额利润); 防御原因:保护国内市场/保护国外市场(外汇短缺 进口替代)/保证原料供应/获取技术
30、和管理/地区多元化保证销售和收益/政局稳定/汇率变动。4、国际投资对贸易的影响(1)间接投资的影响: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对外援助改善政治、经济、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出口信贷利于国际贸易扩大。(2)直接投资的影响: 影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向发达国家集中); 对商品结构优化和约束(服务业迅速发展、中间产品增多、发展中国家制成品比重提高、严重约束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 加强投资者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垄断、渗透(商业情报收集/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抢先占领市场/绕过贸易壁垒/利用该国的对外贸易渠道); 改革贸易方式多样化; 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同影响; 推动战
31、后贸易自由化。四、国际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1、国际服务贸易概念与分类:境内向别过境内提供、向别国消费者提供、别国境内向消费者提供服务P168分类:职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分销、教育、环境、金融、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其它。2、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特点:增速超过商品贸易;发达国家间双向对流快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单项移动的服务贸易;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快于传统形式的;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发展中国家劳务性服务。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驱动; 商品贸易发展和贸易自由化促进; 跨国公司; 国际服务合作扩大; 国际旅游; 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3、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转让
32、:非商业性:政府机构间技术援助方式进行无偿转让;商业性:政府机构或企业间有偿转让,盈利性,国际技术贸易。标的内容:专利、商标、专有技术;是使用权的转让而非所有权转让;一般利润分成原则作价。第四章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理论依据一、对外贸易政策类型与演变1、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2、演变: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 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 自由;美德法 保护帝国主义时期:垄断代替竞争,贸易政策扩张性和掠夺性,超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贸易自由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与理论1、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目的在国内积累货币,重金属留在国内,国家干预的强制性保护贸易
33、政策。2、主要理论:早期:重金主义 威廉斯塔福 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托马斯孟 贸易差额论,保持出超使金银流入。3、主张国家干预。三、自由贸易政策1、英国首先推行自由贸易2、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国富论 国际分工,自由贸易 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理论要点: 自由贸易可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开支; 反对垄断、加强竞争; 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国家了解减少误解,利于世界和平。四、保护幼稚产业政策1、美国与德国首先采用(美国汉密尔顿 提高进口关税;德国俾斯麦改革 改革关税 高度保护贸易)2、李斯特幼稚产业贸易政策理论: 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外贸易
34、政策(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农业不需保护,只有工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 主要手段:禁止输入与高关税。五、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1、兴起及特点:一战与二战间盛行。 保护对象扩大(幼稚高度发展/出行衰落的垄断工业); 目的改变(自由竞争能力巩固和加强垄断); 保护转入进攻性(保护国内进攻性扩张); 一般工业资产阶级大垄断资产阶级; 措施多样化(关税,奖出限入); 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2、凯恩斯主义:追求对外贸易顺差和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理论: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乘数或倍数理论
35、。乘数K11-边际消费倾向,国民收入增量YK*I(投资增量),从而引申出外贸乘数理论:党贸易为出超或顺差时,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YK*I投资增量X出口增量-M进口增量六、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1、贸易自由化观点:“贸易可使各国集中从事效益最佳生产,将各国的个别优势转变为所有国家的最高生产率;是传递新技术和其它革新的媒介;缓和国家摩擦,促进国际合作;世界经济变革。”2、新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国内市场扭曲(次佳原理,以保护消除扭曲); 改善贸易条件(促使出口商品国家降价); 高水平工资(过分夸大); 增加国内就也; 反倾销; 改善国际收支; 报复和谈判手段; 国家安全。第五章 对外
36、贸易管理与政策措施一、对外贸易管理1、国家对外贸易管理(1)对外管理机构与职能:机构综合式的、归口管理;外贸管理法规;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进行具体管理。(2)出口管理与进口管理: 出口管理:对外贸易秩序;履行国际义务;国内市场正常供求;取缔或禁止出口;保护国际贸易惯例遵守。 进口管理:商品协定、结汇等方式;承担国际义务,维持国内市场,保护国内工业。2、国际上对国际贸易的管理:国际条约与协定、谅解、贸易习惯国际组织;经济贸易集团;卡特尔组织;国际商品协定签约国。二、关税措施1、关税:进出口商品经过关境时,政府所设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2、作用: 增加财政收入; 保护(竞争和资源)和调节(生产/供
37、求/物价/财政与外汇收支)作用; 涉外作用; 消极作用。3、种类: 对象:进口/出口/过境; 目的:财政关税/保护关税; 差别待遇: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 征税标准: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三、非关税壁垒措施1、非关税壁垒:关税以外限制进口的措施。2、非关税壁垒加强: 项目日益繁杂; 适用商品范围扩大; 歧视性加深; 受限受损国家增多。3、特点: 灵活性和针对性; 更能限制进口; 隐蔽性和歧视性。4、种类: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政府采购、国内税、最低限价、进口押金、海关估价、技术和安全标准、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四、促进出
38、口措施1、明确政府职责,改善外贸环境;2、建立和加强促进出口组织;3、扶持和奖励出口企业;4、金融措施;5、倾销(商品倾销,外汇倾销);6、专门的调研机关提供信息服务五、出口管制措施1、出口管制商品: 战略物资及有关的先进技术出口; 国内生产所需原料和半成品及国内不足的必需品; 进口国贸易摩擦下; 计划安排和统一对外的; 经济制裁; 重要文物等特殊商品。2、出口管制形式: 单方面出口管制; 多边出口管制。3、机构和措施:管制货单和分组管制表,出口许可证制控制。六、贸易条约与协定1、贸易条约与协定:两个或以上国家为确定其间经贸方面权利义务缔结的书面协议。2、目的: 扩展外国市场; 获得稳定供应品
39、; 管制和保护; 筹资; 友好合作,制裁敌国; 维护秩序,保障贸易进行; 获取自由和平等。3、种类: 通商航海条约:全面规定两国经贸关系,两国首脑名义签订。 贸易协定:两国或几国调整相互经贸关系,比较具体、有效期较短、签约较简单。行政首脑或代表。 贸易议定书:缔约国就发展贸易关系中某具体问题达成的书面协议,贸易协定的补充、解释或修改;行政部门代表。 关税减让与互惠协定。 国际商品协定:某商品的主要进口、出口国就其出口、进口、稳价等问题的权利义务谈判后达成的协议。(国际初级产品协定,国际多中纤维纺织品协定,只包括出口国的协定)4、适用的法律待遇条款: 最惠国待遇: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待遇;无条件最惠
40、国待遇,有条件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例外:边贸、关税同盟、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行、多边国际协议义务、区域性特惠条款、其它。 互惠待遇:给予对方自然人或法人对等的权力和待遇。不能单独使用。 国民待遇:本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优惠扩及缔约国在本国境内公民。第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一、成立背景1、关贸总协定:1948.1.11995 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法规; 目的:通过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使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资源、扩大生产和交换。2、关贸总协定第八轮谈判:1986.9.15乌拉圭1993.12.15日内瓦 达成建立世贸组织协议等,国际贸易法律框架,改变关贸总协定性质; 扩
41、大多边贸易体制管辖范围; 关税/非关税措施削减; 争端解决和贸易审议机制; 发展中成员地位和利益进一步重视。全球贸易新格局形成。3、背景:组织结构和协调职能不适应,1995.1.1成立。二、建立1、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就业和提高实际收入与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生产和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相应份额。2、机构和职能(1)机构: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争端解决机构、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理事会、委员会、诸边贸易协议设置的委员会(及工作组)、秘书处(2)职能:管理、谈判、解决争端、贸易政策审议、与其它国际组织合作3、决策:协商一致决策、
42、投票决策4、规则文件:附件一:货物、服务、知识产权;附件二:争端解决与程序谅解;附件三:政策审议;附件四:诸边贸易协议(政府采购、民用航空器、国际牛肉、国际奶制品)三、基本原则和例外规定1、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公平竞争、透明度*自由贸易:共同规则为基础,多边谈判为手段,争端解决为保障,贸易救济为“安全阀”,过渡期体现差别待遇 关税减让; 减少非关税措施; 服务贸易市场开放。2、例外规定:基本原则的例外、一般例外、安全例外3、免责规定:紧急限制进口、保护幼置产业、国际收支限制、承诺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4、发展中成员的差别优惠待遇四、货物贸易多边协议1、1994年关贸总协定
43、2、具体协议(农业协议、纺织品和服装协议、信息技术产品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运前检验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障措施协议)。五、服务贸易总协定1、主要内容:国际服务贸易: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一般义务: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发展中成员。资格承认不能歧视或差别待遇具体承诺: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逐步自由化2、承诺减让表:谈判基础上提交的开发服务市场的承诺,包括承担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的义务。水平承诺(所有部门),部门承诺(具体部门)3、部门协议:自然人流
44、动服务协议;基础电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1、基本原则:国民待遇、保护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众健康、最惠国、透明度、争端解决、权利合理限制、地域性独立、申请优先权、版权自动保护、行政终局的司法审查和复审、知识产权为私权2、范围、效力和保护标准(1)版权:作者对依法创作的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权利。(相关权利,复制或禁止复制,邻接权)(2)商标:企业、个人的商品、服务确保与其它商品、服务的任何标记或标记组合。独占权 (驰名商标特别保护,不同商品或服务也不得使用)(3)地理标识:地名描述产品,产地和特点。(4)工业外观设计:对产品形状、图案、色
45、彩或其结合富有美感且适于工业应用的新的、独创性的设计。10年(5)专利:技术领域任何有关产品或方法的发明。新颖性、创造性、工业实用性。(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7)未披露信息的保护; (8)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3、知识产权的执法4、知识产权获得、维持及有关程序七、贸易政策审议与争端解决1、贸易政策审议:集体对各成员贸易政策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定期进行全面审议和评估。2、争端解决:原则:平等迅速有效双方可接受;磋商是解决争端的第一步;寻求解决撤销补偿谈判报复措施。政治途径&法律途径;“反向协商一致”原则。允许交叉报复(平行报复、跨领域报复、跨协定报复)八、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46、:成为三大国际机构之一;较完整的国际贸易法律框架;拓宽协调范围;确立争端解决体制;强化贸易政策审议;发展中成员利益。第七章 大类国家与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地位与特征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瑞典、瑞士、英国、南非、安道尔、摩纳哥、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欧盟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点: 地位下降; 发展不平衡; 结构改善; 贸易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出口比重下降,进口上升; 贸易条件不利地位。三、中东欧国家第三篇 国际贸易实务第一章 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管理一、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1、贸易术语:价格属于,说明交货地点、价格构成、双方风险费用和责任的划分。(交货条件价格构成)2、作用:订立合同、核算价格、解决争议二、有关贸易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