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反思公开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反思公开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例3教学目标:1、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 经历用小棒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3、 在学习过程中,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思维。教学过程:一、 复习回顾:1、 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部分?2、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有几条高?二、 创设情境:1、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2、 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走呢?3、 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三、 探究新知:1
2、、 拿出准备好的木棒(1)6、7、8 (2)4、5、9 (3)3、6、102、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动手摆一摆)3、比一比,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第二、三组的木棒不能摆成三角形?4、课件演示5、引导学生归纳:当两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刚好等于第三边的长度时,就不能摆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6、计算检验:第二、三组的木棒不可能组成三角形。(1)6+78 (2)4+5=9 (3)3+6107、议一议:为什么小明家到学校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四、反馈应用:1、教材第86页练习十四第4题算一算,各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吗?2、
3、 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各边的长,再算一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四、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作业:A层:口算、课堂作业本B层:每日一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一课,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三组材
4、料:(1)6、7、8 (2)4、5、9 (3)3、6、10 .在上课时,我设计搭建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有的小棒能搭成三角形,有的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并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
5、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如此定会别有洞天,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
6、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这样设计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一开始,我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吸管,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并提出“是否任意
7、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尽可能多些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小组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亲自体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