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限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 点时代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
2、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限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
3、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重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便宜劳动力,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长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涉及交通
4、通讯发展。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主线因素:人口的发展经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在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重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重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因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
5、性迁移。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边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因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重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
6、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送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品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运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送(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运用各类土地运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地租高低重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
7、特性住宅区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3、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重要分布在):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 河流入海口交通运送枢纽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
8、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档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化特点原 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
9、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规定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体耕地面积减少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也许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
10、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区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限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送交通运送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区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农产品消费状
11、况2、重要农业地区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区类型地区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用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哺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送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送;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限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
12、本特性。混合农业重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澳大利亚小麦牧羊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运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便宜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便宜劳动力的地区)技术
13、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通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运用基础设施、共同运用便宜的劳动力等。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 3、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1)有利意义:充足运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减少运送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减少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
14、意义:工业集聚导致公司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送;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足运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 劣:加大运送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产业转移的因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应、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转移的方向
15、: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公司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佳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立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立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
16、,污水排放口应当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 交通运送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重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送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送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
17、,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抱负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重要通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送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送与商业网
18、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助于货品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合,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9、交通运送对商业中心(网点)区位的影响组织形式区位因素因素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社区)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便捷,消费者集中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助于人流的集散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市区环路边沿或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利于商品和人们的集散商业网点便民最优原则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服务第四章
19、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2、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崇敬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薄弱环境问题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
20、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文明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2、重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许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连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 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连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连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可连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连续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内容地位
21、目标生态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连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的目的: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足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基数庞大增长率较高物质需求超过环境供应能力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废物排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生态恶化环境问题控制人口规模人地协调发展2、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连续运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