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统考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统考真题及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初、高中)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A大教学论B学记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2、有的人观测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A能动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3、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4、某教师引
2、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的,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自我提高。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修养B锻炼C陶冶D制度5、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A正强化B负强化C处罚D消退6、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里所教的学习策略是A观测法B实验法C个案研究法D调查法12、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
3、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1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规定一个人,也要尽也许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严格规定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14、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15、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结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7、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培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
4、立学生档案C了解学生D操行评估1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A京师大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京师同文馆D南洋公学20、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对的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爱好和创作才干的爱好小组属于()。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21、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互相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A谈话法B讨论法C参观法D练习法30、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该课文的重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
5、出了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毕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由于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出来。老师听了不快乐,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让这个学生坐下后,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这时候,教师里安静极了,在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问题:试运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必然联系的理论来评价这位老师教学的得失?(同时注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涉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结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
6、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材料题)31、李湘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可以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抱负,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对的?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如何的影响?(2)如不对的,对的的归因应是如何的?(3)对教师来讲,对的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2023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初、高中)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
7、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2、C【解析】有的人观测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成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3、A【解析】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是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智者派,
8、开始了对教学的探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他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11、B【解析】实验法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地采用,也是教育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教育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为了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相区别,可以叫做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一
9、般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循环实验法三种。12、C【解析】l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3、D【解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规定一个人,也要尽也许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严格规定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规定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规定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规定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严格规定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规定是:(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规定学生。14、D【解析】所谓气质是指那些重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
10、和行为特性,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气质事实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15、B【解析】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因素的教育意义。16、D【解析】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结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别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17、D【解析】本题考察美育的发展。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美育涉及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主张弃宗教代之美育,认
11、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18、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19、C【解析】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成立于l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这一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20、C【解析】艺术小组是小组活动的其中一种分组,涉及文学组、音乐组、美术组、舞蹈组等。21、B【解析】本题考核对教学方法含义的理解。讨论法是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相观而善”、“互相切磋”的过程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彼此发表见解、观点,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讨论法的含义。二、辨析题22、【解析】负强化是加强
12、某种适当行为,处罚是制止某种不妥行为,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惟考虑到处罚的目的时,奖励的目的只有积极性的一面,而处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妥的行为的悲观目的之外,此外带有使受处罚者知错三、简答题26、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处在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有儿童的某些特性,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性。(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
13、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陷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经常为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性紧张,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经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中学生能更好地结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因素。他们对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情绪特别敏感,对情绪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对直接引起情绪的事情反映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渐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
14、调节的过程。当碰到情绪困扰时,可以应用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27、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拟定班集体的发展目的。目的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的,才干使班级成员在结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干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的。班集体的发展目的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的三种,这三种目的必须有机结合,才干使整个班级处在不断前进的状态。目的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的的过程中,教师要充足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在目的制
15、定过程中要广泛采用学生的意见,使他们的个人目的与集体目的相一致;另一方面,要采用各种具体措施促进目的的实现,如各种激励或奖励措施。这样,目的的实现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边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的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并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积极分子独立
16、开展工作,又要发明机会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尽量在同学面前树立和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规定;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局限性。(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任何活动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相应秩序的保障,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涉及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纪律。28、必修课程及其特性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行的规定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
17、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主线特性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29、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防止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队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18、方法要适合学生的限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急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专家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急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楚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拟定性而产生的暴躁、厌烦、焦急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可以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
19、,使学生情绪安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联系,互相配合,采用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重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特别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四、材料分析题30、【答
20、案要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组织者的地位,应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盼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归因进行辅导。假如一个学生长期处在悲观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局限性,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本文来源:赛优教育教师资格证学习网.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