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读书笔记.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咨询题的学科。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转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关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才能、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选择)个人追求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
2、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消费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效劳的消费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消费要素投入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理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功能。(多项选择)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标准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特点:是认识
3、客观现象,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咨询题。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2 标准研究方法特点:是以某种价值推断为根底,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效劳。主要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因而标准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效劳的工具。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才能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试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4、%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同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弹性:即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计算公式:Es(SS)(WW):供给; W:工资分析有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一样。 4供给富有弹性,
5、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长期会有如下变动趋势:1 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 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3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 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 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转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劳动参与假说有两种:附加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上述两种假说的关系:前提观点是一样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响性,他们的流淌表现为就业
6、者和失业者间的流淌,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淌。这个劳动力群体称为一级劳动力。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称为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转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响性。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参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二、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
7、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意图愿和支付才能的统一。 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消费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因而,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络产品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络劳动力与其他消费要素互相关系的分析。(选择)因而,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反向联络)劳动力需求的本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反向关系)计算公式:Ed(DD)(WW)D:需求; 详细分析见书P8P9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消费力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力递减规律:短期的消费实际上确实是产量取决于
8、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消费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场递减,称之为。在其他消费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阶段:1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 总产量绝对减少;计算公式:APQL MPQL AP:平均产量; MP:边际产量; 详细分析见书P10P11(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确实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9、VMP)劳动的边际产品的收益为MR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MRP=VMP=MP*P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本钱,即MRP=MC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表达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方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互相对立的两极构成: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即劳动者,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10、。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劳动才能,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消费得以进展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第三,工资是实现和决定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消费要素的最正确结合,是一种最高效率,耗费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方式。(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平衡平衡概念一般有两重含义: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分析析方法。平衡分析为为部分平衡分析和一般平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平衡分析和动态平衡分析。(三)、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意义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11、C、充分就业。留意点: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固定量。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五、 人口、资本存量与平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妨碍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构造;3人口城乡构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妨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消费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说明,消费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依照前两个方面的分
12、析能够看到,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平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说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因而其结果是平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构造一、平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平衡价格的构成过程也确实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平衡价格率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部分平衡价格的构成,而非价值理论。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消费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因而,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根底,最终取决劳动的边际消费率和劳动力再消费费用及劳动的效用。(多项选择)二、 工资方式消费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
13、能。与上相对应提供的酬劳分别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因而,作为劳动要素平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酬劳。工资方式的关键紧何种方式精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工资方式的方式有:根本工资、福利、(一)、根本工资1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三个要素妨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多项选择)3 计时工资(最为传统)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根本工资支付方式。这两种工资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方
14、式。(二)、福利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1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根底,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截了当相关;2 法定性;3 企业自定性和灵敏性。企业间福利支付工程方面存在特别大的差异性。实物支付,是福利的详细表现方式之一。实物支付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其缘故在于:1 实物支付能够降低企业按根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本钱;2 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 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能够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详细表现方式。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指有劳动才能和就业要求的人,参
15、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酬劳或运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即就业包括三层含义)(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平衡国民收入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与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亲密相关。然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取决于什么?取决于:n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消费总值或国民收入;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n 总供给各类消费要素供给的总和n 各类消费要素相应收入的总和n 消费储蓄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包括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的需求n 平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
16、求n 消费储蓄n 消费投资(二)、就业总量决定依照宏观经济学的根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平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对每一就业量,企业都有相应的最低预期收益。这个最低预期收益,确实是该就业量所消费产品的总供给价格。n 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则: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n Zf(N)n 此函数为总供给价格函数另外,企业可能出售这一就业量所消费的商品时将得到一定的收益(社会愿意支付的价格),该收益既为总需求价格n 设为总需求价格,则总需求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n ()n 此函数为总需求价格函数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平衡国民收入
17、。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平衡国民收入,或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平衡时的社会总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显然,有效需求决定社会就业量。但应留意,平衡点决定的就业量能够是充分就业的、也能够是非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二、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概念:失业是指劳动力人口中,既有劳动才能,又有劳动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平衡、国民经济的开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到达充分就业时,仍会存在某些类型的失业。失业的类型:有4种分别为:1、 摩擦性失业概念: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而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
18、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构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便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状态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它是动态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概念: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良消费方法和治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n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妨碍从长期和短期来看有所差异。处理对策:最有效方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施行职业技能开发。3、 构造性失业概念:由于经济构造(产业构造、产品构造、地区构造)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构造上的失衡所引起的失业,称为构造
19、性失业。处理对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4、季节性失业概念:由于气候情况有规律的变化所引起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n 它通过妨碍某些行业的消费或妨碍某些消费需求而妨碍对劳动力需求。三、 需求缺乏性失业(又称总量性失业)概念:由总需求缺乏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确实是需求缺乏性失业。(一)、需求缺乏性失业的两种详细方式1、增长差距性失业: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到达的经济增长率,故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而导致的失业。(是最严峻、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
20、失业类型)2、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二)、缓解需求缺乏性失业的对策(选择)n 1、单纯依托市场本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平衡。 n 2、刺激总需求和扩大有效供给是处理有效供给缺乏性失业的根本方向。n 3、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亲密结合。n 4、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妨碍(一)、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反映失业者占劳动力总体的比重。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 / 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 /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时间。通常以周为单位,其公式为: 平均失
21、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 失业人数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 (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二)、失业的妨碍n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n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方式n 3、失业直截了当妨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n 4、失业对国民经济造成妨碍n 5、失业妨碍社会稳定五、 政府行为和劳动市场(一)、政府支出(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构造要素n 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n 2、最低社会保障n 3、工会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构造,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遭到法律的保护。(三)、
22、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n 1、财政政策(两品种型、措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施行的主要措施:调整政府购置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多项选择)n 2、货币政策(两品种型、措施)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府施行的主要措施:调理法定预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n 3、收入政策(含义、作用、差距的衡量指标与措施)收入政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的,一种广义的。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咨询题及其损害。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是基尼系数。(方法简单,可比性强的特点)收入政策的措施
23、: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2、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 劳动法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一、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与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并列的地位。(补充)(从民法中别离、与工会法是姊妹法。)劳动法的含义,共有三种含义,在本书中取第二种含义,即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络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和。二、 劳动法的根本原则1、劳动法根本原则的含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络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恪守的根本标准和指导思想。2、根本原则的特征:指导性、特别性、稳定性、权威性3、根本原则的作用:A
24、、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正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B、指导劳动法的施行, 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向;C、弥补缺陷4、根本原则的内容:A、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B、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C、物质协助权原则;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劳动权的范围: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酬劳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的核心: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过程本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开展;二是对劳动产品的需要。劳动权遭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详细地表达为根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还包括平等保护。劳动关
25、系民主化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n 平等协商的权利n 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n 三方原则物质协助权作为公民的根本权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行性标准。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三、 劳动法律渊源(一)、含义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方式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指法的表现方式,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并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方式而获得成立的,依照创制机关的不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具有不同等级的效力范围。(二)、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咨询题的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它规定
26、了劳动者的根本权利:劳动权、酬劳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平安卫生保护权、物质协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制定者:由国有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宪法关于劳动的规定保证了劳动法的权威与劳动法制的统一。2、劳动法律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劳动法律的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包括了工会法和劳动法。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动保障法和劳动监视检查法)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制定者:国务院(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照。4、劳动规章制定者:国务院组成部门依照劳动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有权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和发
27、布标准性文件,其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章,也是劳动法的渊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标准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5、地点性劳动法规制定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政府,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备案或批准后生效。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制定者: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解释的主体不同,正式解释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8、其他(他国)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劳动(雇佣)合同(否)、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四、 劳动法的体系含义: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详细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我国劳动法的体系是依照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特点和内容而构成
28、的。分类方式:包括劳动法的所有制构造方式和劳动法的职能构造方式。劳动法的职能构造方式是以劳动法律标准的职能为分类标准,建立能够反映劳动法职能分工的劳动法体系。参考书本39图表2-1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 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标准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条件:一是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二是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标准。在劳动力与消费材料结合的过程中,必定构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过是劳动的社会方式,因而,劳动关系
29、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别离为其条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表达了国家的意志。我国劳动法的根本主旨:保护劳动者权益;重点:确定劳动标准;核心:调整劳动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品种1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效劳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法定与现实权利义务)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第一、第二)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迫性(直截了当、恳求)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与客体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工会)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才
30、能和行为才能。法律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才能人、限制劳动行为才能人和无劳动行为才能人。完全劳动行为才能的人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才能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女性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才能的残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结果。三、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
31、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场合,单方的意思表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法律事实的分类:1.劳动法律行为概念: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与民法的不同点: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同时,单方行为通常也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应符合以下根本要素:A,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
32、果的意图;B,能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需内容;C,以一定的方式将本人的内心意图表达于外部,可由别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2.劳动法律事件概念: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第三章 现代企业治理第一节 企业战略治理一、 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一)、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概念: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习惯今后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开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是企业运营思想的集中表达,其本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的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二)
33、、企业环境的构造及特点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特点为变化复杂(三)、运营环境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种:1.外部环境的调研(主要理解外部环境的过去和现实情况)又有如下方法:A,获取口头信息;B,获取书面信息;C,专题性调研;2.外部环境的预测(四)、运营环境的微观分析(波特五种力)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数目、运营战略、产品的差异化,固定本钱的高低、行业成长过剩)是最重要任务市场上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表如今产品、价格、质量、效劳等各方面。(多项选择)2、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进入障碍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本钱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现有企业的反响3、替代产品或效劳威胁的分析 替代
34、产品通过规定某个行业内各企业可能获得的最高限价来限制该行业的潜在收益率。4、顾客力量的分析 它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置动机分析、顾客消费承受才能等。5、供给商力量的分析假设在一个行业中波特五种力都特别强大,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将会特别低,行业吸引力就特别小,成反比关系。(五)、运营环境的宏观分析(PEST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首要外部条件)2、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情势、经济构造、经济政策)3、技术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二、企业分析(一)、企业资源情况分析资源的概念:是企业拥有或操纵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源分析的目的:掌握企业现存资源的情况,明确实现今后战略意图和目的的优势和优
35、势资源,为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制造提供方向和行动根底。资源分析的详细内容包括六方面:物质资源情况、人力、财务、技术、治理、无形资产情况。资源优势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所拥有的或者拟建立的特别资源,这种资源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弥补资源缺陷的方法:需要企业向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学习,从内部不断挖掘潜力,积累短缺的资源。(二)、企业才能分析1、才能: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展组合、归集、整合构成产品和效劳,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产品消费的价值构成和制造过程称之为价值链。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根本活动和支持活动。根本活动又包括五种
36、活动:进料后勤、消费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效劳。支持活动又包括四种活动:采购治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根底设备。2、企业才能分析的方法方法包括: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3、企业才能评价的标准标准有两个:效率和效果。(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SWOT)明确企业的战略目的S是指企业内部优势;W是指企业内部优势;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时机;T是指外部环境的威胁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增长型战略(SO)、改变型(WO)、防备型(WT)、多种运营型(ST)。参考书本P53图表3-2(四)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的战略包括:总体战略、一般竞争战略、和不同行
37、业阶段的战略。总体战略包括:进入战略、开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离战略。分析相应的特点、目的、优点和缺陷。1、按照进入方式能够把进入战略划分成: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购并战略,特点、目的: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凭借强大的财力以购置或者兼并的方式获取已进入者的运营资源和已占据的市场,从而到达进入某一新领域的目的。优点:节约了进入的时间。缺陷:购并往往要支付高额的购并费用,而且日后要花特别大的力气整合不同企业的文化。2、企业可供选择的开展战略有单一产品或效劳的开展战略、横向开展战略、纵向开展战略、多样化开展战略。3、撤离战略的方式有特许运营、分包、卖断、治理层与杠杆收买、拆产为股/分拆,资产
38、互换与战略贸易。 一般竞争战略包括: 低本钱战略,差异化战略, 重点战略。4、低本钱战略的途径和制定原则。途径:主要有实现规模经济、应用专利技术、改善原材料及其他方式。行业不同,降低本钱所采纳的途径会不同。制定的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本钱原则,总本钱最低原则,持久原则。5、差异化战略实现差异化的途径:使器具有独特性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严格的消费作业活动;特别的营销活动;扩大运营范围。 制定原则:效益原则(独特性本钱),适当原则,有效原则。6、重点战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着眼于目的市场上获得本钱的优势;另一种是着眼于在目的市场上获得明显的差异优势。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包括:新
39、兴行业的战略、成熟行业的战略、衰退行业的战略7、新兴行业战略特点:技术不确定;消费本钱高,但下降特别高;风险大。战略制定的内容包括:进入时机的选择;竞争方式的选择8、成熟行业的战略特点: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本钱和效劳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行业利润水平下降;待业利润水平下降。制定对策:明确一种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选择适宜的买方;工艺流程的选择;参与国际竞争。9、衰退行业战略妨碍要素:需求情况,退出障碍,竞争格局的变化。战略制定内容:领导地位战略,适宜定位战略,收获战略,迅速退出战略。三、企业运营战略的施行与操纵(一)、企业运营战略的施行企业
40、运营战略的施行是战略治理工作的主体。为贯彻已定的战略所必须从事的工作包括:n 1、建立相应的组织n 2、配置战略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预算和规划是互相联络的两部分,是资源 配置的根本工具)n 3、调动群体力量实现战略计划n 4、设置行政支持系统和实行战略操纵(二)、企业运营战略的操纵战略操纵是将预先制定的战略目的与反响回来的战略执行信息进展比拟,以检查战略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向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战略操纵一般由三方面的活动组成:1、制定战略评价标准2、进展实际成效与标准的比照分析3、针对偏向采取纠偏行动战略操纵的特点:战略操纵系统是开放系统。 战略操纵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的
41、。战略操纵的标准有两类:一是成效标准;二是废弃标准。战略操纵的根本要素:1、战略评价标准; 2、实际成效; 3、绩效评价;战略操纵的方法:事前操纵、事中操纵、事后操纵。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企业运营决策是对今后行动确定目的,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是一个提出咨询题、分析咨询题、处理咨询题的系统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几点:1、合理的决策标准(决策却由“足够满意化”代替了“最优秀化”的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3、系统的决策观念4、科学的决策程序(健全的科学决策程序,详细可分为确定决策目的,探究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选择)
42、5、决策方法科学化(决策方法的改良有两条根本途径:一是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二是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20世纪50年代,运营治理方面的决策方法改良的两大特点:一是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开展和广泛应用;二是软技术已总结出较成功的经历。(二)、决策的方法有三种: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三)、确定型决策方法根本特征:指事件的各种自然状态是完全确信的,而且通过分析计算能够得到各方案的明确结果。详细方法有:1、量本利分析法n 2、线性规划法n 3、微分法(四)、风险型决策方法是一种随机决策,一般要具备五个条件。详细方法: 1、收益矩阵2、 决策树3、 敏感性分析(五)、不
43、确定型决策方法详细方法: 1、悲观决策标准(确信盈利)n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n 3、中庸决策标准n 4、最小懊悔决策标准(可能会损失)n 5、同等概率标准(时机均等标准)二、企业运营计划(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作用: 1、使决策目的详细化n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n 3、为操纵提供标准特点:企业计划是依照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的本身才能、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的,并对目的的实现进展详细的规划、安排和组织和施行等一系列治理活动。(二)、企业计划职能的原则1、可行性与制造性相结合的原则n 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n 3、稳定性与灵敏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编制运营计划的方法
44、 n 1、滚动计划法n 2、PDCA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处理)n 3、综合平衡法(最优的经济效果,把比例、速度、效果三者统一起来。)(四)企业运营计划的目的治理1、目的治理的含义与特点含义: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的,企业各部门治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本人的分目的,通过调整、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互相联络的目的系统。同时,确定相应的责任和权利,进展严格考核,促使每位员工自觉实现各自目的,从而实现企业运营总目的的一种治理方法。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治理方式2、 要求有明确完好的目的体系3、 更富于参与性4、 强调自我操纵5、 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才能开发(五)、企业目的治理的施行企业目的治理的施行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n 运营目的体系的建立n 运营目的的施行n 运营目的的操纵n第三节 市场营销一、 市场分析(一) 市场营销的概念不仅仅是销售或促销。不仅仅局限于消费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领域,而且还浸透到消费领域和消费领域之中,成为企业运营治理的中心环节。(二)、市场的概念与分类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置者和潜在购置者需求的总和。在这里,市场专指买方,而不包括卖方;专指需求,而不包括供给。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市场包含三个主要要素即: 市场=人口+购置力+购置欲望市场的分类:1、 按交换对象不同分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