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8236697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学科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从一组教学手记看课堂教学思想的开展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施行了多年,回忆教改走过的历程,一个个脚印明晰可见。翻看已经泛黄的多年前的教学手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手记不仅仅记录着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学和反思,还记录着课堂教学思想开展的轨迹,它是我认识本人、认识本人教学实践的重要材料,它同时又折射着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思潮的演化。我想以六国论的教学手记为例,来看一个时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思想的开展轨迹。六国论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篇史论,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缘故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并不在哀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判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该文论点鲜明、论证紧密,语言又不失生动,是不可多

2、得的精品课文。我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前后执教三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为主,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80年代教授六国论时,我特别注重教学导语、过渡语、总结语、板书的设计,备课时反复揣摩,做到精益求精。疏通课文时,我时而串讲;时而提重点字词,让学生本人翻译;时而学生自译,碰到障碍再协助其处理。理解课文时,我讲得口干舌燥,板书写得满满当当。关于六国论的教学,当时我的教学设计上写着密密丛丛的内容。择要表达如下:教学目的:一、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特别句式;二、“教后记”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老师的知识只有多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处理学生的各种困惑。老师的

3、知识积累和储存,对教学是多么重要,通过本文的教学,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教学是典型的“灌”。由于“灌”,老师就必须有比学生多得多的水,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静态观念,它无视智能开发,侧重知识的传授,认为老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突出了“教”的地位,而无视了“学”的作用,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而不是学会的。学生学会了课文,而才能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由于学生本身缺少自觉学习的过程。我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教材、教参和依此预设的教案是课堂的最高主宰,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学生都是拜倒在教材脚下的“臣民”,自然只好“心无旁骛”地解读教材了。第二阶段

4、:以导为主,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1997年下半年起,由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引发了语文教学的全国性大讨论,大家都在考虑,如何转变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借这股东风,大家积极反思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征询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力求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思索、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篇文章都应是对学生进展才能培养、情感熏陶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与学互相作用、同步协调的过程;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才能的培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教学明显有了几大转变,即由关注教材向关注学生转变,由讲解法导游读法转变,由知识传授向才能培

5、养转变。第二次教授六国论时,教学目的在原来根底上增加了“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我的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三部分:1学生自读六国论质疑,师生对话交流,确定教学目的。 2共同梳理疑征询,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自悟疑征询,协助学生处理疑征询。3 师生共同讨论,列出课文构造图,体会课文论点鲜明、论证紧密的特点。结合作文课,指导学生谈论文的构思。如今看来,那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被“唤醒”,表如今课堂上确实是老师的讲和征询少了,学生读、悟和思的时间多了。课堂教学中,我不再对教材进展逐字逐句的梳理,变老师讲征询为学生质疑征询难。通过老师点拨或学生讨论,学生在考虑中悟得知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不再向学生灌输“论

6、证紧密、语言生动形象”等概念,而是通过提炼观点和构思,让学生悟得什么是紧密的构思、如何样紧密构思。当时的“教后记”是如此写的: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许多老师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模样。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确实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老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本人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结果,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不但降低了学习的思维价值,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

7、的一种载体。但是,只强调研究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要求老师打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老师既要遵照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如此就成了教材的主人而非奴隶。老师不仅要更新知识构造,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既要掌握本学科内的知识,也要有跨学科的才能。老师要能够跟得上学生的特色化、个性化思想,接受学生别样的思维,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漂亮、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惟有如此,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阶段: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知识。2000年新教材

8、施行使用,新教材强调和突出了语文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重要确实实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明确的目的,更注重想象才能、审美才能、感悟才能、实践才能、制造才能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指向多元化目的的、学生充满情趣的学习实践活动。这就要求老师放开手脚,真正关注“人”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课文,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发挥制造性思维。第三次我教六国论时,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设计有了变

9、化,更注重品赏课文的逻辑美、语言美、情感美。 下面重点谈其中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 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探究欲望。在第二课时完毕时,我出示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具是大文豪。文章千古传,峨眉势比高”,让学生猜猜写的是历史上的哪家父子。学生因而明白老师的意图,一猜就猜出来。我立即指出三人文学成就特别高,父亲写过六国论,儿子也写过六国论。立即有学生指出苏辙也写过,就在课文后面,我不失时机地布置阅读苏辙六国论的任务:1、找出苏辙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2、编写文章的论证构造。(补充苏辙六国论的第一节)二、比拟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缘故。(一)师生对话,弄清苏辙的观点及论证过程。苏辙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10、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即灭亡的根本缘故是六国的谋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战略目光,同时不明白天下的情势,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论证过程 1、秦与诸侯争夺的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 韩魏两国阻止了秦的交通要道,掩护了山东的诸侯范雎在秦掌权时收服了韩国 商鞅在秦掌权时收服了魏国 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两国的忠心却去攻齐,范雎特别担忧 2、秦进攻燕、赵,不曾有韩魏两国攻击的忧虑,由于韩魏依附了秦国 让小小的韩和魏,去抵挡强大的秦国,韩和魏势必受挫,投入秦的怀抱 韩和魏势投入秦的怀抱,秦能够此为通道,攻打其他诸侯 3、韩和魏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但是天下的诸侯却依托它来抵挡秦国 齐、楚、燕、赵四

11、国应该协助韩和魏,事实上也是保全本人 4、总结:六国诸侯不知这种策略,却贪图好处,背弃盟约,互相残杀。(二)学生讨论,探究六国灭亡的缘故。对同一段历史,父子二人的看法迥然有别,而论证过程都特别紧密,都能自圆其说。事实上关于六国灭亡的缘故,苏轼也有他的看法,他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六国不知“养士”,不注重人才。而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缘故是不采纳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引发学生讨论。讨论结果:1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养。秦始皇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国的国君要么是碌碌之辈,要么没有雄才大概。2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飞速开展,为它统一六国奠

12、定了根底,而六国虽有改革,但不完全。3 秦王狠毒,不留后患,不放虎归山。长平之战40多万降秦赵军被活埋。 4六国不诚信,“合纵”不完全,尤其楚国只图眼前利益。5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必定趋势。(三)活用文本,讨论现代社会如何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历借古讽今,向统治阶级发出建言或警言,是历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像如此的文章,在中学里已经学过不少,我带着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史论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以激发爱国热情,并指出现代社会飞速开展,在新的开展情势下也存在着种种弊端,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革除社会弊端,让社会机体能无障碍运转,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附(一)出师表 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季氏将伐颛臾 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寡人之于国 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勾践灭吴 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阿房宫赋 戒奢以俭附(二)学生讨论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