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2 说课稿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课,为便利老师们拟出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2,希望大家喜爱!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1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2、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探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驾驭“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洁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
3、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解并描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依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心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洁,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楚的相识,因而这一内容
4、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肯定的学习阅历和学习方法,所以须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依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纳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协助,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实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5、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说明清晰“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找寻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洁干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留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绽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洁,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
6、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相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楚,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实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其次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养精蓄锐带来的经济旺盛,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供应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
7、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擅长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在3分钟分别探讨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实行的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探讨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探讨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索总结过的前提下发觉自己相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依据学生探讨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订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
8、楚,便利学生理解相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打算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见,由汉武帝选择采纳,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化,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留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洁化,加上老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
9、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气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根本缘由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
10、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子变更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殊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运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状况,驾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缘由,培育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实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说明历史现象的实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探讨,让学生驾驭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相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育学生初步运
11、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实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洁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殊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探讨、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看法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地
12、位、著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相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浇灌工程的学习,提倡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育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须要志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
13、变法运动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困难的演化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改变。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的冲突成为社会的主要冲突,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状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剧烈,对事物充溢了新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问结构动身,通过较多
14、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化,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娴熟运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肯定的自学实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实力和方法。而且学问积累有限,对理性的学问较难领悟,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当“设计敏捷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
15、辨证地视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酷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才智,养成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学问积累较少,要驾驭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需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渐渐培育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爱好。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斗争的基本状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斗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洁讲解并描述三次斗争(特殊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大的国家,乃至战胜东方六国,最终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
16、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运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详细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须要运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很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简单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驾驭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解并描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确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解并描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
17、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协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供应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仰慕来对学生进行主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解并描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夫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
18、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须要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运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心集权,快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
19、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究竟值不值?有什么启发?”老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化学生要正确相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开。一场变革的胜利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溢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需变革。青年一代必需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主动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留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相识
20、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须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殊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相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须要,是时代进步的须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诞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解并描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
21、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育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索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学问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困难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22、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学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实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索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索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实力;其次,培育学生全面、系统地思索问题的初步实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实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相
23、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简单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洁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分,限于学生的年龄和学问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说明。这就须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
24、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备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究学问,驾驭获得学问的本事。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学问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主动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缘由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学问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务,留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视察、谛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
25、老师设问历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留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实力。让学生清晰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驾驭主要史实。培育其独立思索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
26、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务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化,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需要有坚毅的意志,忍受挫折的实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毅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别的字眼。你们发觉了吗?从“必需”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纳“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
27、,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育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状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学问,刚好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4 第11课 新航路的开拓和宗教改革 一、对教材的剖析和处理-说教材: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了解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觉,驾驭新航路的开拓的缘由、经过和意义;理解宗教改革的缘由和作用;驾驭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夫斗争爆发的时间和领导人。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相识以下问题: (1)、新航路的开拓既须要技术条件
28、,更须要决心和志气。 (2)、新航路的开拓带来了主动影响,也为欧洲开拓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夫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3、实力培育目标: (1)、在老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拓的 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拓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索,加以相识,从而培育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务的实力。 (2)、在老师帮助下,使学生相识作为飞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的反动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夫斗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质,从而培育学生看事物本质的实力。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难点: (1)、重点:四次重要远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夫斗
29、争。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拓做出恰当的评价。宗教改革和农夫斗争在打击天主教会方面的作用。 2、确定其为重点、难点依据: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5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接着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
30、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 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爱好。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学问的驾驭和视察分析实力的提升。最终,教材简要呈现了
31、民族关系发展的缘由和表现。 从学问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肯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学问,从归纳历史学问到相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 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驾驭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 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
32、子,正确分析学生状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当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实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推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 学问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
33、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育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实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驾驭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看法价值观:相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相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 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索、探究),它有
34、助于学生主动主动的获得学问,探究新知,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学习(沟通共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育学生擅长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实力,树造乐于沟通共享心得的品质。同时,学生在探讨共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化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老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1)老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示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详细、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刚好,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
35、以激发学习热忱。(2)老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驾驭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2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