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年).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2023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6篇第1篇: 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学后感中文师范112夏竹君1101012078“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十分具有针对性,是中文师范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的。这门课程用到的教材主要是202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当我拿到教材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离教师这个职业近了,内心莫名的期待。语文课程标准起着引领、模板的作用,主要使教育工作者认识语文这门课程,学会令学生更加科学有效率
2、的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是偏理论性的,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其变化感受不深,只能从课标具体内容上进行理解。基本解读新课标后,我们终于可以拿起具体教材学习如何教学,但这之前,我们首先比较了教材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我对这一环节印象极其深刻,因为我是江苏的,从小到大学的都是苏教版,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老师会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并对其他版本大加称赞,但我们却只能听老师讲无缘其他版本的教材。然而,这次我不但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人教版教材,还见到了
3、语文版、江苏教育版等,通过比较分析,每种版本都尤其独特的特色,有的是按文本体裁分单元,有的则是按主题分单元,各有千秋,但对于应试教育,我还是偏向苏教版和人教版。学习基本理论后就进入实操阶段了,每个人选一篇课文写教学大纲,我也不知这样称呼对不对,因为老师规定的体式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教案,大致为“教学目标实施建议考核方式”。我选择了最后一个专题里的文言文狼,不过我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没有把文言文的实虚词、古今异义等作为教学难点,而是把对于文言文不是特别重要的故事情节复述作为了教学难点,并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反映了。虽说没有把重点词句作为教学难点,可是在教学内容中我还是重点强调了这一部分,毕竟懂
4、得文言文的词句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对于这篇文章内容的把握,我从人物形象出发,老师说这是可行的,在考核方式上面,我设定的量有点重,都是写作,老师建议其中一个可以改成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对于这门课程,让我感受良多的还有课堂的形式,老师讲的并不多,大多是对我们自己探讨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使得人人参与其中,加强了小组合作,老师还常常用反问来引导我们的深度思考,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这都是十分值得我学习借鉴的。第2篇: 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
5、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
6、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
7、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
8、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
9、、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
10、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
11、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12、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3、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
14、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
15、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
16、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
17、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们割裂开来。?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
18、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 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 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 与儿童共
19、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
20、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
21、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
22、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
23、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
24、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
25、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26、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
27、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
28、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
29、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 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30、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
31、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 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 尊重差异,关注每
32、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
33、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
34、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 3理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
35、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
36、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 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 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
37、 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 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 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38、?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 城
39、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
40、合。第3篇: 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学后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
41、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
42、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
43、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
44、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
45、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