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215087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6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docx(9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2023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文5篇第1篇: 2023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传达提纲/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专题解读讲稿在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会议上的讲话同事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近日,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3年)。这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2、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细化了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了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是指导基层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须抓住机遇,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大意义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

3、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

4、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些重大举措和开创性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土地制度、

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5年间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过去5年累计68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展态势从2023年到2023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任务紧迫。从国内形势看,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良好条件。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坚强领导,实施乡村振

6、兴战略写入党章,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乡村振兴具有坚强制度保障。优秀农耕文明的人文情怀历久弥深,乡村振兴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乡村振兴具有雄厚物质基础。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具有扎实工作基础。二、总体要求按照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23年至2023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局起步、打好基础。(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

7、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六大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八大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

8、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农村经济、政治等六位一体建设,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等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

9、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三)发展目标到2023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3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四)远景谋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

10、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是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综合治理。二是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城镇格局,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三是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11、。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形态。(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一是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二是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划定空间管控边界,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12、。三是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加快构建以“两屏三带”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一是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对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要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二是振兴城郊融合类村庄。对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

13、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振兴特色保护类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四是振兴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解决问题。(四)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3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是深入实施

14、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二是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一)夯

15、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是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确保到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三是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二)加快农业转

16、型升级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向农业强国转变。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农业优化发展区和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推进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三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特色农产品优

17、势区,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五是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六是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18、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二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四是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

19、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科技园区落户,培育国际领先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

20、科技成果市场价值。(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一是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二是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合理制定大豆补贴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三是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五、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

21、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一)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一是发掘新功能新价值。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二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强农商互联,发展农超、农社、农企、

22、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三是打造新载体新模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等多模式融合发展。(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一是提高农民参与程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

23、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收益。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更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将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安排财政支持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合理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动能。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协同,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

24、商标等专业化服务。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把所需贷款按规定纳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支持范围。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

25、建设节水型乡村。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普查动植物种质资源。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推行水产健康养殖。三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有色金属矿区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处理、达标排放。(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非正

26、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实施“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二是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加快推进道路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三是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加强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三)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27、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国土综合整治。二是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制度,完善草原生态监管和定期调查制度,完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严格落实各类保护地保护制度。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通过赎买、租赁、置换、协议、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加强重点区位森林保护。四是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28、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29、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一是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产业群。(三)丰富乡

30、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八、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

31、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一是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应当占一定比例。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三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

32、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四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尤其是县级党委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县乡纪委监督责任。(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二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

33、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四是建设平安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打击力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三)夯实基层政权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一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面向服务人民群众合理设置基层政权机构、调配人力资源,不简单照搬上级机关设置模式,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二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34、明确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三是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制定基层政府在村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九、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

35、升级。一是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继续开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地区“慢火车”。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四是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深化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均等

36、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平台建设,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三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继续把国家社会事

37、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二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

38、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重塑城乡关系,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

39、民化。一是健全落户制度。鼓励各地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二是保障享有权益。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二)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40、建设。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三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三)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一是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二是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一定

41、比例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三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四)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一是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开拓投

42、融资渠道,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制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可靠资金来源。三是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五)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等金融资源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二是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

43、务链条。三是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继续通过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农”金融服务。十一、规划实施 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好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一是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问题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

44、兴伟大事业。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推进振兴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三是动员社会参与。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四是开展评估考核。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有序实现乡村振兴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

45、展阶段,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 一是准确聚焦阶段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和乡村建设短板。在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时期,重点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二是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主体、资源、政策和城乡协同发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三是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科学把握我国乡村区域差异,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

46、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乡村示范,到2023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以及广大平原、丘陵地区的乡村加速,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攻坚,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黄土地上的梦想;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亿万农民的期盼。我们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讲解完毕,谢谢大家!二一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第2篇: 2023年度乡村振兴专题党课讲稿范文乡村振兴专题党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 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新发展阶段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按照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新要求和赋予XX“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供销力量。 围绕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从种到收、从产到销,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在聚力农民种上,依托培育的10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