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209234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古典小说名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多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重读和发掘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教育理念,可以给当下教育者以有益启示和深刻反思。源于此,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抛砖引玉,就教方家。一、教育者善于发现可造之材,加以重点培养。古人所谓“因材施教”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善于发现能力突出的受教者,加以重点指导和培养,以开发其内在潜力。而后者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其原因不外乎教育者洞察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没有伯乐一般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后

2、果就是对尖子之材的埋没和扼杀。古代小说名著对发现可造之材和重点培养有生动的描写。三国演义1 中的诸葛亮就是突出的例子,他在戎马倥偬之时也时刻不忘发现和培养人才。如小说九十三回写诸葛亮一出岐山北伐之时,在天水郡多次用计,但都被魏国年纪轻轻的姜维识破,惊讶之余,感叹道:“此人真将才也!”于是产生收服之意。经过了解,认为其武艺高强且十分孝顺,德能兼备,是可塑之才,即设计令其归降。两人一见面,诸葛亮便喜不自禁执手言欢:“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从此精心扶植,使蜀国后继有人。而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也不负所望,一直忠心耿耿匡扶汉室,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九

3、伐中原,使蜀国得以延祚。无独有偶,诸葛亮对马谡的发现也很能说明问题。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认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徒有虚名,实际上并不尽然。应该说,马谡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年青人,就因为很清楚这一点,诸葛亮才让他给自己做参军,而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眼光。如南征孟获之时,诸葛亮听取他的意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恰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后来蜀国后方能一直保持稳定,也说明了马谡“攻心”战略的正确。此外还有一例,诸葛亮出兵北伐前,听说是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便十分担心,决定先下手为强,即刻出兵。以诸葛亮之谋略智慧,未必不知“心战”之重要,但这里向马谡请教,显然有考察试探以及

4、点拨之意。而且以诸葛亮之才德威望、师辈之年龄,说话如此谦逊平易,无疑也会让马谡心生感动,双方对话顺利展开,同时增强了师友之情。古典小说名著这方面还有相反的例子。红楼梦3 中贾政和贾宝玉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贾政教育观念保守,习惯保持封建家长的尊严和威势,在贾宝玉面前居高临下、威吓怒斥,以致贾宝玉一听说父亲叫他问话,“便如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七十三回)。因为教育主客体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感情交流,所以贾宝玉最不愿见父亲贾政,虽然贾政给贾宝玉分配了学习任务而且作了严格要求,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甚至几年背一本孟子,居然“有一半是夹生的”。三、教育者的教育和培养要

5、结合受教育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4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思考并由此获得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推动人们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知识有爱好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认真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和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也有关系,后者往往是产生前者的基础,所以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古典小说名著对此多有体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闲暇时间经常和马谡探讨军事问题,就是因为发现他有军事方面的特长,喜欢行军布阵之事。由于诸葛亮在阵法上的不断指点,所以马谡进步很快。失街亭事件的产生不是马谡没有兵法

6、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的磨练,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西游记菩提祖师培养孙悟空也是如此,十分注重结合后者的个性兴趣,首先咨询悟空愿意学习的内容,是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还是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由于孙悟空贪多,说愿意学后者,菩提祖师也尊重其心愿,教他七十二般变化。而当他发现孙悟空猴的个性,走路喜欢翻跟头跳跃时,便不教他一般的腾云驾雾,而是教他学习筋斗云,这便成了后来孙悟空的一个看家本领。相反,红楼梦中贾政不尊重贾宝玉的心志爱好,一心只要贾宝玉学习入仕为宦之道,结果贾宝玉自暴自弃,最终舍弃亲情而出家。因为贾宝玉的爱好是诗词等艺术,对做官毫无兴趣,如果贾政能_注意到这一点,最终悲剧便不会发生,而贾宝玉也

7、未必不能学有所成。四、教育者对受教者的缺点要包容和帮助其改正,避免简单粗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家孔子说“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5,又说“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5。既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对待受教育者的缺点、不足,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要允许和包容他们的缺点,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帮助他们尽量克服缺点。水浒传 6中的宋江很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小说四十六回写扬雄、石秀、时迁三人投奔梁山,经过祝家庄时迁偷鸡被抓,石秀、扬雄到梁山搬救兵,晁盖觉得侮辱了梁山的名声,喝令将二人斩首,被宋江劝住,而且说服晁盖发兵救了时迁,最终时迁成为梁山的有用之才,屡立大功。宋江的教育观、人才观显然

8、高过晁盖,因为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时迁偷鸡不过是一时所为,如果求全责备,就会导致人才流失。又如小说七十回叙述宋江、卢俊义攻打东昌府时,有一个叫张清的年轻人擅长打石子,一连打伤水浒兄弟多个。宋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恨之入骨,而是十分爱惜其才能。尽管张清曾当面辱骂宋江,他也不生气,最终设法收服,去其傲气,为己所用。年轻人才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人才培养中不应过分苛求。教育者要善于帮助他们克服缺陷,若是急功近利,一味简单粗暴,缺乏应有的耐心,很可能导致人才的夭折,三国演义中就有反面的教训。杨修为曹操主簿,为人好学,智识超绝,所以深得曹操喜爱,被“委以军政粮草之重任”。但此人恃才自傲,处处表现自己,多次

9、道破曹操心事,结果为心机深重的曹操所不容,找借口杀了他。小说作者痛惜俊才逝去,有诗感叹:“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实际上,对于年轻人来说,喜欢表现,炫耀聪明,不过是性格上的不足,教育者对此应该宽容,保持耐心,时刻注意引导教诲,改正其缺点才是。假若曹操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及时提醒杨修,加以批评和帮助,以杨修之才气,相信定有所成。五、教育者要坚持欣赏教育、鼓励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欣赏教育和鼓励教育都属于情感教育的方法,它们以人性特点和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为基础,要求教育者发

10、现和重视受教者的优长与闪光点,并通过肯定、欣赏、赞美、鼓励等教育手段加以促进,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反拨。古典小说名著通过形象的情节展示了传统棍棒教育的失败,启示了现代欣赏教育理念的诞生。如红楼梦写家庭教育的失败,就源于贾政不懂得欣赏教育、鼓励教育。贾宝玉天资聪明,本是可塑之才,但贾政对其极为苛刻,他的教育方法,不是简单地呵斥就是粗暴地打骂,结果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者关系的紧张,以致后者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了对人生的厌倦。这里不妨举第十七回大观园题匾额对联为例予以分析: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

11、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贾宝玉虽不爱读书,但天生聪颖,诗才过人,他所题写的匾额对联,不断引起众人喝彩。对此,贾政显然心里十分满意(“点头”),但却丝毫不表达出自己的欣赏,反而轻则否定(“也未见长”),重则呵斥(“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如此,当然会挫伤贾宝玉的自尊、自信。而生活在这般僵硬严苛的家教环境中,受教者必然自暴自弃。贾宝玉最终看破红尘而出家,毫无疑问,作为教育者的贾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综上所述,古典小说名著蕴含了丰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中华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对此加以挖掘和研究,无疑会给现代教育以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