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一、基本规定(一)施工质量与安全 1、混凝土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2、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其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有关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3、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对隐蔽工程应进行验收,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应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应作出详细记录,同时宜留存图像资料。4、施工中为各种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试件均应及时进行唯一性标识;(2)混凝土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地点、抽样数量、
2、养护条件、试验龄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 的规定;其制作要求、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等的规定;(3)钢筋试件、预应力筋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数量、制作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施工现场应设置足够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作为确定结构位置的依据,其精度 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并应防止扰动。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劳动保护、防火要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二、模板工程(一)一般规定 1、对模板及支架,应进行设计。模板及
3、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能可靠地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荷载。2、模板及支架应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且应便于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养护。(二)材料 1、模板及支架材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模板及支架宜选用轻质、高强、耐用的材料。连接件宜选用标准定型产品。3、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应平整,并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硬度。4、脱模剂涂于模板表面后,应能有效减小混凝土与模板间的吸附力,应有一定的成膜强度,且不应影响脱模后混凝土表面的后期装饰。(三)制作与安装 1、模板面板背侧的木方高度应一致。制作胶合板模板时,其板面拼缝处应密封。地下室外墙和
4、人防工程墙体的模板对拉螺栓中部应设止水片,止水片应与对拉螺栓环焊。2、与通用钢管支架匹配的专用支架,应按图加工、制作。搁置于支架顶端可调托座上的主梁,可采用木方、木工字梁或截面对称的型钢制作。3、支架立柱和竖向模板安装在基土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支承面积的垫板,且应中心承载;(2)基土应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应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应有防冻融措施;(3)对软土地基,当需要时可采用堆载预压的方法调整模板面安装高度。4、竖向模板安装时,应在安装基层面上测量放线,并应采取保证模板位置准确的定位措施。对竖向模板及支架,安装时应有临时稳定措施。安装位于高空的模板
5、时,应有可靠的防倾覆措施。应根据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采取合理的竖向模板抗侧移、抗浮和抗倾覆措施。5、对跨度不小于 4m 的梁、板,其模板起拱高度宜为梁、板跨度的 1/10003/1000。6、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时,支架搭设应完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立杆上应每步设置双向水平杆,水平杆应与立杆扣接;(2)立杆底部应设置垫板。7、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大尺寸混凝土构件下的支架,其立杆顶部应插入可调托座。可调托座距 顶部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 600mm,可调托座螺杆外径不应小于 36mm,插入深度不应小于 180mm;(2)立杆的
6、纵、横向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立杆的步距不应大于 1.8m;顶层立杆步距应适当减小,且不应大于 1.5m;支架立杆的搭设垂直偏差不宜大于 5/1000,且不应大于 100mm;(3)在立杆底部的水平方向上应按纵下横上的次序设置扫地杆;(4)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其拧紧力矩不应小于 40Nm,且不应大于 65Nm。8、采用碗扣式、插接式和盘销式钢管架搭设模板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碗扣架或盘销架的水平杆与立柱的扣接应牢靠,不应滑脱;(2)立杆上的上、下层水平杆间距不应大于 1.8m;(3)插入立杆顶端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不应超过 650mm,螺杆插入钢管的长度
7、不应小于 150mm,其直径应满足与钢管内径间隙不小于6mm 的要求。架体最顶层的水平杆步距应比标准步距缩小一个节点间距;(4)立柱间应设置专用斜杆或扣件钢管斜杆加强模板支架。9、支架的垂直斜撑和水平斜撑应与支架同步搭设,架体应与成形的混凝土结构拉结。钢管支架的垂直斜撑和水平斜撑的搭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钢管脚手架标准的规定。10、对现浇多层、高层混凝土结构,上、下楼层模板支架的立杆应对准,模板及 支架钢管等应分散堆放。11、模板安装应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准确,并应防止漏浆。12、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配合进行,梁柱节点的模板宜在钢筋安装后安装。13、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清
8、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14、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15、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16、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四)拆除与维护 1、模板拆除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2、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3、多个楼层间连续支模的底层支架拆除时间,应根据连续支模的楼层间荷载分配和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确定。4、拆下的模板及支架杆件不得抛扔,应分散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应及时清运。5、模板拆除后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
9、对变形和损伤部位应进行修复。(五)质量检查 1、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进场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板表面应平整;胶合板模板的胶合层不应脱胶翘角;支架杆件应平直,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连接件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并不应有裂纹;(2)模板规格、支架杆件的直径、壁厚等,应符合设计要求;(3)对在施工现场组装的模板,其组成部分的外观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4)有必要时,应对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抽样检查;(5)对外观,应在进场时和周转使用前全数检查;(6)对尺寸和力学性能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抽样检查。2、对扣件式钢管支架,应对下列安装偏差进行检查:(1)混凝土梁下支架立杆间距
10、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混凝土板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 100mm;水平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 50mm;(2)应全数检查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3)采用双扣件构造设置的抗滑移扣件,其上下顶紧程度应全数检查,扣件间隙不应大于 2mm。3、对碗扣式、门式、插接式和盘销式钢管支架,应对下列安装偏差进行全数检查:(1)插入立杆顶端可调托撑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2)水平杆杆端与立杆连接的碗扣、插接和盘销的连接状况,不应松脱;(3)按规定设置的垂直和水平斜撑。三、钢筋工程(一)一般规定 1、钢筋工程宜采用高强钢筋。2、在运输、存放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避免钢筋混淆的措施。3、
11、当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二)钢筋加工 1、钢筋的表面应清洁、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应在加工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钢筋除锈后如有严重的表面缺陷,应重新检验该批钢筋的力学性能及其他相关性能指标。2、钢筋弯折应一次完成,不得反复弯折。3、受力钢筋的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1)光圆钢筋末端应作 180弯钩,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3 倍。作受压钢筋使用时,光圆钢筋末端可不作弯钩;(2)光圆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 倍;(3)335MPa 级、400MPa 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 倍;(4)直径为 28m
12、m 以下的 500MPa 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6 倍,直径为 28mm 及以上的 500MPa 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7倍;(5)框架结构的顶层端节点,对梁上部纵向钢筋、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 弯折处,当钢筋直径为 28mm 以下时,弯弧内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12 倍,钢筋直径为 28mm 及以上时,弯弧内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16 倍;(6)箍筋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直径。4、除焊接封闭箍筋外,箍筋、拉筋的末端应按设计要求作弯钩。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一般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 90,弯折后
13、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5 倍;对有抗震设防及设计有专门要求的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 135,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和 75mm的较大值;(2)圆柱箍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两末端均应作 135弯钩,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5 倍,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3)拉筋两端弯钩的弯折角度均不应小于 135,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拉筋直径的 10 倍。5、焊接封闭箍筋宜采用闪光对焊,也可采用气压焊或单面搭接焊,并宜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焊接。焊接封闭箍筋下料长度和端头加工应按不同焊接工
14、艺确定。多边形焊接封闭箍筋的焊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箍筋的焊点数量应为 1 个,焊点宜位于多边形箍筋中的某边中部,且距箍筋弯折处的位置不宜小于 100mm;(2)矩形柱箍筋焊点宜设在柱短边,等边多边形柱箍筋焊点可设在任一边;不等边多边形柱箍筋应加工成焊点位于不同边上的两种类型;(3)梁箍筋焊点应设置在顶边或底边。(三)钢筋连接与安装 1、当钢筋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等的有关规定。2、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10 倍。3、钢筋机械连接应符
15、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 的有关规定。机械连接接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中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且不得小于 15mm;接头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 25mm。4、钢筋焊接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的有关规定。5、当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每层柱第一个钢筋接头位置距楼地面高度不宜小于 500mm、柱高的 1/6及柱截面长边(或直径)的较大值;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 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 1/3 跨
16、度范围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应为 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 不应小于 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应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受拉区不宜超过 50%,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受压接头可不受限制;(2)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超过50%。(3)直接承受动力
17、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超过 50%。6、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 s 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 25mm。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附录 D 的规定。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应为 1.3ll(ll 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应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
18、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板类构件不宜超过 25%,基础筏板不宜超过 50%;(2)柱类构件,不宜超过 50%;(3)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 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7、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 0.25 倍;(2)受拉搭接区段,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5 倍,且不应大于100mm;(3)受压搭接区段,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10 倍,且不应大于200mm;(4)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
19、于 25mm 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 100mm范围内各设置二个箍筋,其间距宜为 50mm。8、钢筋绑扎的细部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在接头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2)墙、柱、梁钢筋骨架中各垂直面钢筋网交叉点应全部扎牢;板上部钢筋网的交叉点应全部扎牢,底部钢筋网除边缘部分外可间隔交错扎牢;(3)梁、柱的箍筋弯钩及焊接封闭箍筋的对焊点应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构件同一表面,焊接封闭箍筋的对焊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4)填充墙构造柱纵向钢筋宜与框架梁钢筋共同绑扎;(5)梁及柱中箍筋、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及暗柱箍筋、板中钢筋距构件边缘的距离宜为 50mm。9、构件交
20、接处的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优先保证主要受力构件和构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钢筋位置。框架节点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宜置于柱纵向钢筋内侧;次梁钢筋宜放在主梁钢筋内侧;剪力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宜放在外部,并在墙边弯折锚固。10、钢筋安装应采用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并宜采用专用定位件。定位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定位件的数量、间距和固定方式应能保证钢筋的位置偏差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混凝土框架梁、柱保护层内,不宜采用金属定位件。11、钢筋安装过程中,设计未允许的部位不宜焊接。如因施工操作原因需对钢筋进行焊接时,焊接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的
21、有关规定。12、采用复合箍筋时,箍筋外围应封闭。梁类构件复合箍筋内部宜选用封闭箍筋,单数肢也可采用拉筋;柱类构件复合箍筋内部可部分采用拉筋。当拉筋设置在复合箍筋内部不对称的一边时,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的相邻复合箍筋应交错布置。13、钢筋安装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钢筋受模板、模具内表面的脱模剂污染。(四)质量检查 1、钢筋进场时应按下列规定检查性能及重量:(1)应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证书及钢筋的质量证明书;(2)经产品认证符合要求的钢筋,其检验批量可扩大一倍。在同一工程项目中,同一厂家、同一牌号、同一规格的钢筋连续三次进场检验均合格时,其后的检验批量可扩大一倍;(3)钢筋的表面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22、关标准的规定;(4)当无法准确判断钢筋品种、牌号时,应增加化学成分、晶粒度等检验项目。2、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检查成型钢筋的质量证明书及成型钢筋所用材料的检验合格报告,并应抽样检验成型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检验批量可由合同约定,且同一工程、同一原材料来源、同一组生产设备生产的成型钢筋,检验批量不应大于 100t。3、盘卷供货的钢筋调直后应抽样检验力学性能和单位长度重量偏差,其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断后伸长率、单位长度重量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有关规定。4、钢筋的加工尺寸偏差和安装位置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23、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等的有关规定。5、在施工现场,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的有关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四、现浇结构工程 (一)一般规定 1、混凝土浇筑前应完成下列工作:(1)隐蔽工程验收和技术复核;(2)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3)根据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求,检查并确认施工现场具备实施条件;(4)施工单位应填报浇筑申请单,并经监理单位签认。2、浇筑前应检查混凝土送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检查混凝土运输时间,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必要时还应测定
24、混凝土扩展度,在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3、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低于 5,且不应高于 35。4、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用于结构浇筑。5、混凝土应布料均衡。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应采取防止模板、钢筋、钢构、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移位的措施。(二)混凝土输送 1、混凝土输送宜采用泵送方式。2、输送混凝土的管道、容器、溜槽不应吸水、漏浆,并应保证输送通畅。输送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防雨等措施。3、混凝土输送泵的选择及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送泵的选型应根据工程
25、特点、混凝土输送高度和距离、混凝土工作性确定;(2)输送泵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量和施工条件确定,必要时宜设置备用泵;(3)输送泵设置的位置应满足施工要求,场地应平整、坚实,道路应畅通;(4)输送泵的作业范围不得有阻碍物;输送泵设置位置应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4、混凝土输送泵管的选择与支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输送泵管应根据输送泵的型号、拌合物性能、总输出量、单位输出量、输送距离以及粗骨料粒径等进行选择;(2)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25mm 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 125mm 的输送泵管;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40mm 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 150mm 的输送泵管;(3)
26、输送泵管安装接头应严密,输送泵管道转向宜平缓;(4)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支架应通过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对设置位置的结构进行验算;(5)垂直向上输送混凝土时,地面水平输送泵管的直管和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垂直输送高度的 0.2 倍,且不宜小于 15m;(6)输送泵管倾斜或垂直向下输送混凝土,且高差大于 20m 时,应在倾斜或垂直管下端设置直管或弯管,直管或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高差的 1.5 倍;(7)垂直输送高度大于 100m 时,混凝土输送泵出料口处的输送泵管位置应设置截止阀;(8)混凝土输送泵管及其支架应经常进行过程检查和维护。5、混
27、凝土输送布料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料设备的选择应与输送泵相匹配;布料设备的混凝土输送管内径宜与混凝土输送泵管内径相同;(2)布料设备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布料设备工作半径、施工作业面大小以及施工要求确定;(3)布料设备应安装牢固,且应采取抗倾覆稳定措施;布料设备安装位置处的结构或施工设施应进行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4)应经常对布料设备的弯管壁厚进行检查,磨损较大的弯管应及时更换;(5)布料设备作业范围不得有阻碍物,并应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6、输送泵输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先进行泵水检查,并应湿润输送泵的料斗、活塞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泵水检查后,应清除输送
28、泵内积水;(2)输送混凝土前,应先输送水泥砂浆对输送泵和输送管进行润滑,然后开始输送混凝土;(3)输送混凝土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应在系统运转顺利后再按正常速度输送;(4)输送混凝土过程中,应设置输送泵集料斗网罩,并应保证集料斗有足够的混凝土余量。7、吊车配备斗容器输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不同结构类型以及混凝土浇筑方法选择不同的斗容器;(2)斗容器的容量应根据吊车吊运能力确定;(3)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宜直接装入斗容器进行输送;(4)斗容器宜在浇筑点直接布料。(三)混凝土浇筑 1、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
29、度高于 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2、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宜一次连续浇筑;当不能一次连续浇筑时,可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分块浇筑。3、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的过程宜连续进行。掺早强型减水外加剂、早强剂的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允许时间。4、混凝土浇筑的布料点宜接近浇筑位置,应采取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2)浇筑区域结构平面有高差时,宜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5、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6
30、、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同意,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2)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 500mm;(3)宜先浇筑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筑低强度等级混凝土。7、泵送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根据结构形状及尺寸、混凝土供应、混凝土浇筑设备、场地内外条件等划分每台输送泵浇筑区
31、域及浇筑顺序;(2)采用输送管浇筑混凝土时,宜由远而近浇筑;采用多根输送管同时浇筑时,其浇筑速度宜保持一致;(3)润滑输送管的水泥砂浆用于湿润结构施工缝时,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份;接浆厚度不应大于 30mm,多余水泥砂浆应收集后运出;(4)混凝土泵送浇筑应保持连续;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应采取间歇泵送方式;(5)混凝土浇筑后,应按要求完成输送泵和输送管的清理。8、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合面应采用粗糙面;结合面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软弱混凝土层,并应清理干净;(2)结合面处应采用洒水方法进行充分湿润,并不得有积水;(3)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2MP
32、a;(4)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 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份;(5)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后浇带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并宜采用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进行浇筑。(四)混凝土振捣 1、混凝土振捣应能使模板内各个部位混凝土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过振。2、混凝土振捣应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或附着振动器,必要时可采用人工辅助振捣。3、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应小于 50mm;(2)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
33、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 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捣;(3)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 0.5 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作用半径的 1.4 倍。4、表面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振动器振捣应覆盖振捣平面边角;(2)表面振动器移动间距应覆盖已振实部分混凝土边缘;(3)倾斜表面振捣时,应由低处向高处进行振捣。5、附着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附着振动器应与模板紧密连接,设置间距应通过试验确定;(2)附着振动器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依次从下往上振捣;(3)模板上同时使用多台附着振动器时应使各振动器的频率一致,并应交错设置在
34、相对面的模板上。6、特殊部位的混凝土应采取下列加强振捣措施:(1)宽度大于 0.3m 的预留洞底部区域应在洞口两侧进行振捣,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宽度大于 0.8m 的洞口底部,应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2)后浇带及施工缝边角处应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3)钢筋密集区域或型钢与钢筋结合区域应选择小型振动棒辅助振捣、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五)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2、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
35、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 7d;(2)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3)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 C60 及以上的混凝土,不应少于 14d;(4)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4d;(5)地下室底层墙、柱和上部结构首层墙、柱宜适当增加养护时间。3、洒水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洒水养护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麻袋或草帘后进行,也可采用直接洒水、蓄水等养护方式;洒水养护应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2)当日最低温度低于 5时,不应采用洒水养护。4、覆盖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覆盖养护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
36、帘进行;(2)塑料薄膜应紧贴混凝土裸露表面,塑料薄膜内应保持有凝结水;(3)覆盖物应严密,覆盖物的层数应按施工方案确定。5、喷涂养护剂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混凝土裸露表面喷涂覆盖致密的养护剂进行养护;(2)养护剂应均匀喷涂在结构构件表面,不得漏喷;养护剂应具有可靠的保湿效果,保湿效果可通过试验检验;(3)养护剂使用方法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有关要求。6、柱、墙混凝土养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室底层和上部结构首层柱、墙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3d;带模养护结束后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继续养护,必要时也可采用覆盖养护或喷涂养护剂养护方式继续养护;(2)其他部位柱、墙混凝土可采用洒水养
37、护;必要时,也可采用覆盖养护或喷涂养护剂养护。7、混凝土强度达到 1.2N/mm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荷载、安装模板及支架。8、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养护条件应与实体结构部位养护条件相同,并应采取措施妥善保管。9、施工现场应具备混凝土标准试件制作条件,并应设置标准试件养护室或养护箱。标准试件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六)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 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2、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墙施工缝可留设
38、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 0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 0mm300mm;(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 0mm20mm;(3)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3、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 范围内;(2)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39、(3)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 范围内;(4)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 1/3 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5)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4、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 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 30mm 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 部分总长度的 3/4 处;(2)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250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 5 倍。5、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0、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设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 1.0;(2)在水平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复核校正;(3)垂直施工缝或台阶形施工缝的垂直面处应加插钢筋,插筋数量和规格应由设计确定;(4)施工缝的留设应经设计单位认可。6、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结构构件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增加插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8、施工缝和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七)质量检查 1、混凝
41、土结构施工质量检查可分为过程控制检查和拆模后的实体质量检查。过程控制检查应在混凝土施工全过程中,按施工段划分和工序安排及时进行;拆模后的实体质量检查应在混凝土表面未做处理和装饰前进行。2、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查的频率、时间、方法和参加检查的人员,应当根据质量控制的需要确定;(2)施工单位应对完成施工的部位或成果的质量进行自检,自检应全数检查;(3)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查应做出记录。对于返工和修补的构件,应有返工修补前后的记录,并应有图像资料;(4)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查中,对于已经隐蔽、不可直接观察和量测的内容,可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5)需要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进行检验时,
42、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3、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过程控制检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模板宜包括下列内容:1)模板与模板支架的安全性;2)模板位置、尺寸;3)模板的刚度和密封性;4)模板涂刷隔离剂及必要的表面湿润;5)模板内杂物清理。(2)钢筋及预埋件宜包括下列内容:1)钢筋的规格、数量;2)钢筋的位置;3)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预埋件(预埋管线、箱盒、预留孔洞)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3)混凝土浇筑宜包括下列内容:1)混凝土输送、浇筑、振捣等;2)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变形、漏浆等;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和预埋件(预埋管线、预留孔洞)位置;4)混凝土试件制作;5)混凝土养护;6)施工载
43、荷加载后,模板与模板支架的安全性。4、混凝土结构拆除模板后的实体质量检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构件的尺寸、位置 1)轴线位置、标高;2)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3)垂直度(构件垂直度、单层垂直度和全高垂直度)。(2)预埋件 1)数量 2)位置。(3)构件的外观缺陷;(4)构件的连接及构造做法。(八)混凝土缺陷修整 1、混凝土结构缺陷可分为尺寸偏差缺陷和外观缺陷。尺寸偏差缺陷和外观缺陷可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混凝土结构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规定,但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未构成影响时,应属于一般缺陷;而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构成影响时,应属于严重缺陷。2、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结构缺陷时,应认真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对严重缺陷施工单位应制定专项修整方案,方案应经论证审批后再实施,不得擅自处理。3、混凝土结构外观一般缺陷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外表缺陷,应凿除胶结不牢固部分的混凝土,应清理表面,洒水湿润后应用1:21:2.5 水泥砂浆抹平;(2)应封闭裂缝;(3)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可与面层装饰施工一并处理。4、对于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外表缺陷,应凿除胶结不牢固部分的混凝土至密实部位,清理表面,支设模板,洒水湿润,涂抹混凝土界面剂,应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