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库.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西方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中央财经大学 2015 研)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公式为:eXY(QX/PY)(PY/QX)。利用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大小可以判断两种商品的关系: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表明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表明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表明两种商品不相关。
2、2 显示偏好原理(中央财经大学 2016 研)答:显示偏好原理提供了消费者最优化模型施加在消费者行为上的约束,如果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满足显示偏好原理,则能“构建”出可能产生这种选择的偏好。一般而言,显示偏好原理包括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显示偏好弱公理指如果 X 被直接显示偏好于 Y,且 X 和 Y 不同,那么,Y 就不可能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而显示偏好强公理指如果 X 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 Y,且 X 与 Y 不同,则 Y不可能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 X。其中,显示偏好强公理是使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与经济模型中的消费者选择相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3 极小极大社会福利函数(中央财经大学
3、2016 研)答:极小极大社会福利函数又称为最小最大或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表达形式是 W(u1,un)minu1,un,其中 W 是社会福利,ui是指第 i 个人的效用,这一福利函数说明配置的社会福利唯一地由境况最差的经济行为人的福利决定这个经济行为人的效用最小。该函数也体现了罗尔斯对社会福利的看法:政府应当关注经济中那些情况最差的人的生活水平。4 第三级价格歧视(中央财经大学 2016 研)答:第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第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
4、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5 禀赋收入效应(中央财经大学 2016 研)答:禀赋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禀赋的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动,从而出售该禀赋能获得的货币收入也会相应地变动。这样由价格对禀赋束价值的影响而产生的额外的收入效应,便称为禀赋收入效应。例如,对于一种商品的净供给者而言,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使此时出售禀赋所能获得的货币下降,即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直接减少了该净供给者的货币收入,这种效应便是禀赋收入效应。禀赋收入效应
5、和普通收入效应便构成了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中总的收入效应。6 补偿变化(中央财经大学 2017 研)答:补偿变化是指为准确的补偿价格变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政府必须给予消费者的额外货币。补偿变化与等价变化都是有别于消费者剩余的对“效用变化”的测 度方法,是使用效用的一种货币测度。这种类型的测度本质上度量的是效用变化,但它在测度效用时使用的却是货币单位。消费者回到初始无差异曲线上所必需的收入变化称为收入的补偿变化,这是因为这种收入变化恰好补偿了价格变化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假设原来的价格是 P0,收入为 m 的消费者将达到效用 v(P0,m);如果现在价格变为 P1,他达到的效用变为 v(P1,m)
6、。为了衡量这二者间的福利差,我们只需选择一个可比价格 q,按这个价格计算二者的间接效用币值即可。当我们选取可比价格 qP0时,就得到等价变化,EVs(P0;P1,m)s(P0;P0,m);如果选取 qP1,我们得到的是补偿变化 CVs(P1;P1,m)s(P1;P0,m)。7 胜者的诅咒(中央财经大学 2017 研;中山大学 2018 研)答:胜者的诅咒是指拍卖胜者很可能不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还可能遭受损失。考虑共同价值拍卖的情况,假设投标人 i 对拍卖品的价值的估计值为 vi,其中 v 代表拍卖商品真实的共同价值,i代表投标人 i 的估计有关的误差值。当每一个投标人出价等于其估计值时,误差值
7、i最大的人,即具有max的投标人将赢得商品。但是,只要max0,这个投标人支付的价格就会超过拍卖商品的真实价格 v。此时,拍卖胜者不仅不能获得预期利润,还遭受了损失。这就是胜利者的诅咒。人们在石油开采权拍卖中首先发现了该现象,在拍卖过程中胜者为了赢得拍卖必须出高价,当该价格高于拍卖品实际价值时,胜者诅咒就出现了。一般来说,升价拍卖相对于降价拍卖在信息更不充分、竞拍者更多时,发生概率更高,即更容易出现胜者的诅咒。8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中央财经大学 2018 研)答:如果一个社会决策机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当任何一组完备的、自反的和传递的个人偏好集给定时,社会决策机制将产生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偏好。
8、如果每个人偏好选择 x 超过选择 y,那么社会偏好就应当把 x 排在 y 的前面。x 和 y 之间的偏好唯一取决于人们如何排列 x 和 y 的顺序,而不是人们如何排列其他选择的顺序。那么这样的决策机制必然是一个独裁:即整个社会的偏好顺序就是一个人的偏好顺序。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社会决策机制的三个非常有道理且合意的性质是和民主不相容的:不存在进行社会决策的“完美”方式。不存在完美的方式把个人偏好“加总”成为社会的偏好。如果企图寻找一个把个人偏好加总成社会偏好的方法,将不得不放弃阿罗定理中所描述的社会决策机制的性质中的一个性质。9 激励相容(中山大学 2015 研;中央财经大学 2018 研)答:激
9、励相容是指在存在道德风险的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如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雇主为了诱使工人的选择成为最优选择 x*,必须将激励计划 s(y)设计成能使工人选择劳动量 x*获得的效用大于他选择任何其他劳动量 x 而获得的效用。对于所有的 x,这一激励相容约束如下:s(f(x*)c(x*)s(f(x)c(x)。因此,激励计划必须满足的两个约束条件:激励计划必须使工人至少得到保留效用 u;激励计划必须使劳动水平 x*处的边际劳动产品等于边际劳动成本。10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中山大学 2015
10、研)答: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如果所有消费者的偏好都是凸的,那么总存在着一组价格,使得每个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是某个合理配置禀赋的市场均衡,即只要消费者的偏好都是凸的,那么每个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均衡实现。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价格的配置作用和分配作用是可以分开的。该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在一个纯交换经济中,如果每个人的效用函数 ui(ui表示第 i 个人的效用函数)在 Rn上都是连续、严格递增与严格拟凹(严格拟凹的效用函数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偏好是严格凸的)的,假定 x是该交易中的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同时假定禀赋经过再分配,使得
11、分配后的禀赋向量为 x,那么 x必是该经济的一个竞争性均衡。只有在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才成立。其意义在于指出了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凸显了政府在再分配收入中的重要角色。11 吉芬商品(中山大学 2017 研)答:吉芬商品是指需求与价格之间成正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而得名。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越高反而购买的越多。如图 1 所示,横轴 OX1和纵轴 OX2分别表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其中,商品 1是吉芬商品。消费者最初选择 a 点,随着商品 1 价格的下降,消费者选择 b 点,吉芬商
12、品 1 价格的下降反而导致了对该商品需求的减少。商品 1 价格下降的效应可以被分解成替代效应 X1X1和收入效应 X1X1。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图 1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2 信号甄别(中山大学 2017 研)答:信号甄别是指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即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采取行动来获取和分析拥有私人信息一方(代理人)的信息,或诱使拥有信息的一方揭示其私人信息的过程。信号甄别和信号传递是一种信号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差异在于:在信
13、号传递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行动;而在信号甄别模型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先行动。在保险市场上信号甄别可以表现为,保险公司提供不同的保险合同供投保人选择,投保人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合同来显示自己的风险类型,从而保险公司就可以获取和分析投保人的私人信息。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打算购买一部手机,购买前我们经常四处查找各种品牌和最新款手机资料,锁定某几种型号后,在网上搜 索查看其性价比或网上评论,最后货比三家,确定哪家价格较便宜,购买之前的整个过程即为信号甄别。第 1 章 引 论 一、名词解释 1 微观经济学(四川大学 2006 研)答: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
14、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2 稀缺(中央财经大学 2000 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研)答: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由于稀
15、缺性的客观存在,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3 经济人(中央财经大学 2005 研;中南大学 2005 研;江西财经大学 2014 研;南京财经大学 2015 研)答:经济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假设经济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
16、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二、论述题 1 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中南大学 2016 研)答:微观经济学既分析实证问题,也分析规范问题。实证问题涉及到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研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两者都是经济学重要的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2)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实证分析
17、和规范分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两者的联系在于: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则以规范分析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分析的结论
18、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2 试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华中科技大学 2005 研)答:(1)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经济中的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决策和生产决策,来说明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进而说明稀缺性的资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即价格机制。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经济行为个体是进行自由的、分散化决策的理性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
19、括:供求规律;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
20、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可以通过图 1-1予以描述。图 1-1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从图 1-1 可以看出产品市场均衡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市场均衡的核心。而这个市场均衡与否的杠杆就是价格,通过价格可以使一个市场的供给与 需求达到平衡。而一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决定的,这就必然涉及到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问题。(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如何选择既定的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如何生产”取决于厂商的行为。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理性的厂商将选择要素的最优组合。“为谁生产”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指使用要素所有者的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收入又成为作为消费者的要素所有者获得消费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