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8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8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主 题:折线统计图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杨承伟/张光明/樊海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3)、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2、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看懂单式、复式统计表,会画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本单元内容就是在次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cs).2.能根据统计表所给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地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SG)【评价任务】1.通过课本 108 页的 1、2 题检测目标一的完成情况。2、通过目标检测 3、
3、4 题检测目标一的完成情况。【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文本资源:教科书 教学用书 环境与工具:方格纸 2 张 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1、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激趣导入、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提升四块内容。4.本
4、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难点是: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中的作用。【学习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回答问题,明确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这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体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变化,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呢?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5、环节二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分别在小组和大组内进行交流。最后通过看书,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1)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天的体温。(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李康的体温变化情况)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学生看书 环节三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说与交流,会区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小组先讨论一下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
6、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2)交流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1)生说(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环节四 回答问题 四、总结提升 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环节五 能根据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集体订正。五、课堂检测 108页 1、2 题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 体温 李康2012年5月15日体温变化统计图起床时10:00 14:00 17:30 19;30 时间3
7、6.036.236.436.636.837.037.237.40【作业设计】108 页 1、2 题【教后反思】.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主 题:折线统计图 课 时:共 2 课时,第 2 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杨承伟/张光明/樊海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
8、力和统计意识(3)、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看懂单式、复式统计表,会画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本单元内容就是在次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目标】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CS).2、能结合统计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PO)【评价任务】1.通过课本 109 页的 4、5 题检测目标一的完成情况。2、通过目标检测 3、4 题检测目
9、标一的完成情况。【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及会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我觉得这些内容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两人的成绩,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的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
10、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文本资源:教科书 教学用书 环境与工具:方格纸 2 张 课件 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1)、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4.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难点是: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中的作用。【学习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自
11、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回答出 150 枚金牌。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环节二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分别在小组和大组内进行交流。最后通过看书,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1)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
12、天的体温。(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李康的体温变化情况)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学生看书 环节三 学生自由交流,什么统计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用折线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课件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表。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
13、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环节四 回答问题,并交流学习收获。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知道了两个国家的在历届亚运会的金牌总数;我们国家在第11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韩国队自 11 届亚运始金牌总数在逐年上升;我还知道在第10届亚运会上韩国队的金牌总数与中国队只差一枚 3、教师小结谈话,肯
14、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环节五 让学生自由交流,如何把两幅统计图结合在一起。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教师出示课本第 127 面中尚未完成的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队和韩队获得金牌情况的统计图表。(“”表示中国队、“-”表示韩国队).观察图表充分交流图例如何确定。学生回答问题,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
15、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 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16、表 1:高桥小学 712 周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统计表【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用一根根的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作用:不但能清楚地看清楚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作业设计】课本 109 页的 4、5 题 【教后反思】.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主 题:找次品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杨承伟/张光明/樊海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第(二 )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
17、容的要求非常模糊: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转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2.学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所以依据以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
18、习难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学习目标】目标 1知道“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CS)目标 2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缩小次品所在范围即平均分成 3 份”的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CS)目标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O)【评价任务】1、有 7 瓶药片,其中 1 瓶中少 2 片,用天平称,最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2、这里有 15 个轮船上的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用天平称,最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如果只称一次,最多可以从3 个里面找到一个
19、次品;9 个里面找需要至少需要称2 次,而 10 个里面找就至少需要 3 次,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只称 2 次,最多可以从 9 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如果只称 3 次,最多可以从()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会是刚才我们所算的27 吗?如果只称 4 次,最多可以从()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
20、一的一个次品。依据以上教材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会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说的关系。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文本资源:教科书 教学用书 环境与工具:两瓶口香糖或两瓶钙片 课件 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缩小次品所在范围即平均分成 3 份”的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重视主体参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
21、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课堂总结,反馈检测-总结收获,布置作业。.4.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难点是:通过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学习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把手伸出来,模仿天平做动作,思考怎样用天平找出比较轻的那一瓶口香糖呢?学生回答。.学生反馈交流,教师适时板书,帮助理解。今天杨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心里很高兴,因为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数学问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奖品,不过大家要想得到它,要先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大家说好不好?1、研究2 瓶口香糖 课件显示:有 2 瓶口香糖,
22、其中有一瓶重量稍轻,现在给你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个次品找出来?(2)、板书:2(1,1)-(轻)1 次(3)、课件出示天平演示 环节二 学生根据天平演示复述称的过程。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讨论 3 瓶口香糖的问题(1)课件出示:有 3 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重量稍轻,现在给你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有什么办法把这瓶较轻的口香糖找出来?(2)用天平演示,找学生复述称的过程。(3)你刚才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教师适时板书:板书:3 瓶口香糖,两边各放一瓶 3(1,1),外边还剩几瓶 1 瓶(补全 1,1,1),相当于把这 3 瓶口香糖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瓶?我们先在天平
23、两边各放 1 瓶板书可以用横线表示:(1,1),天平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怎样从 3 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做好回答的准备。(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你称了几次?怎么称的?能怎么样?板书:平衡,说明了什么?板书(剩)的那一瓶是。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板书:不平(轻),我只需要称几次就够了。板书:1 次,由此可见:用天平找较轻的口香糖比较快捷、方便。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天平能帮我们在一堆看似相同的物体中,找出轻一些或重一些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天平来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3、刚才我们从 3 瓶口香糖中中,只称一次,就找到了其中的一个次品。那如果
24、从4 瓶口香糖中找出一个较轻的次品,一次还能找出来吗?你觉得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呢?咱们根据合作提示,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1)出示讨论要求:A 小组内,用小圆片代替口香糖,用尺子代替天平,摆一摆。B、4 瓶口香糖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C、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D、想一想,你们组的方法是否做到了“至少”,也做到了“保证”?(2)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环节三 4、讨论 5-9 瓶口香糖 4 瓶口香糖中找一个次品,我们用天平称至少需要2 次,那么从 5 个?6 个?7 个?8个?9 个呢?(1)课件出示:待测物品是5-9个中,有一个重量比较轻,至.学生按
25、活动要求,分组研究怎样从 5 瓶、6瓶口香糖中找出一个次品,并做好汇报的准备。同学在小组内用学具摆一摆分的过程,并做好汇报的准备。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次品?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从 5 瓶口香糖中找出 1 瓶较轻的那瓶,第二组研究 6 个-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出示)(2)小组活动 A、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B、圆片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C、如果用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D、在你的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符合题目中的“至少”和“保证”:(3)汇报:(课件展示)小结:以上分法有什么特点:(都是分成了3 份,每份都没有超过 3
26、,不能平均分的最多和最少相差 1)也就是说如果数量在 9 个以内,你们觉得每份分出的数量是 3 好还是 4 好?(4)总结 4-9 瓶口香糖 A.刚才我们发现从 3 面找次品至少是 1 次,4 个,5 个、6 个、7 个、8 个、9 个里面找都至少要 2 次,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4-9 个里面找,都至少需要 2 次,你们同意吗?板书 环节四 学生自己练习,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B.练习:课件出示:1、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 2 片,用天平称,最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三、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找次品的最佳策略,老师数据给大点的,现在请你从10 中零件中找到一个次品(质量
27、较轻),至少需要几次?.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环节五 根据提示回答问题。五、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我们已经知道,3 个里面找次品只需要称一次,4 个里面找至少需要2 次;由此我们可以说:如果只称一次,最多可以从 3 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9个里面找需要至少需要称 2 次,而 10 个里面找就至少需要 3 次,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只称 2 次,最多可以从 9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如果只称 3 次,最多可以从()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如果只称 4 次,最多可以从()个里面找到一个次品?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就留到课后请
28、同学们思考了。【板书设计】找次品 3(1,1,1),1,1,轻的一瓶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剩下的一瓶是次品。【作业设计】练习二十七第 1,2,3 题。【教后反思】.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主 题:找次品 课 时:共 2 课时,第 2 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杨承伟/张光明/樊海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第(二 )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非常模糊: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中对这部
29、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转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2.学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所以依据以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难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学习目标】目标 1知道“找次品
30、”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CS)目标 2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缩小次品所在范围即平均分成 3 份”的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CS)目标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O)【评价任务】1 有 7 瓶药片,其中 1 瓶中少 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 有 15 盒巧克力派,其中 1 盒中少 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
31、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依据以上教材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会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说的关系。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文本资源:教科书 教学用书 环境与工具:两瓶口香糖或两瓶钙片 课件 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
32、动,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缩小次品所在范围即平均分成 3 份”的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重视主体参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4.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难点是:用从 3 个待测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寻找从 4 个 5 个 6 个 7 个待测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学习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充当质检员进行点评。(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
33、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出示 3 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环节二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2、让学生分析讨论。(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1.出示木糖醇,提出问题:这里有 3 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3 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
34、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新-课 标-第-一-网(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1 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少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1、课件出示例 2,有 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2)汇报交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环节三 同学们自由练习 三、拓展应用 1 有 7 瓶药片,其中 1 瓶中少 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 有 15 盒巧克力派,其中 1 盒中少 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环节四 学生回答 四、总结 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板书设计】找次品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作业设计】练习二十七第 1,2,3 题。【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