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 对比一些为钱、为官等杂七杂八的目的而失和反目的势利之徒,苏轼兄弟这情义,这境界,真让他们汗颜。 这就是苏轼兄弟的生死情义,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以供大家参考!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说起唐宋文学史上最才华井喷的一家子,读过书的都会想到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毕竟唐宋八大家,这苏门一家就占了三个,你让同一时期的那些文章大家们情何以堪?就算置之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一家。问题是,后面这家的家风不太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还是聊苏家的事吧。父亲节也过了,今天我们就不谈
2、苏洵的父爱如山、教子有方,而是聊聊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轼你这样夸奖自己的弟弟可就太过了,整个宋代,你说你的文章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呢?)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来说,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
3、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他在朝中算旧党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却是新党的中坚人物,另一个弟弟曾肇又是旧党的重要角色,因为政见不和,兄弟之间闹得很不愉快;还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却为了利益之争,后来水火不容。相比之下,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实在令人感叹!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苏轼喜欢和弟弟开玩笑,在戏子由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意思是,子由童鞋个子太高了
4、,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头便撞到屋梁上了。(苏轼你这样损自己的弟弟就不对了,他个子长得比你高也是错吗?)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在当时便被称为佳话。据北宋时人记载,欧阳修喜欢交友,于是口里常吟诵孔融的诗句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仲淹喜欢论兵,于是口里常吟诵韦应物的诗句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而苏轼最喜欢吟诵的诗句是什么呢?是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中的一句。苏轼、苏辙年少时曾共读此诗,感慨甚深,约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苏轼最出名的几首诗词,说起来都离不开苏辙。中秋是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一个节日。月圆之夜,最大的快乐,就是一家人
5、聚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此时此刻,最应景的,莫过于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其是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那么在这篇感天动地思念亲人的词作中,苏轼想念的是谁呢?答案是:苏辙。因为这首词的副标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苏轼来说,这个人就是苏辙。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和苏辙已经六年没见面了。我们不知道,苏辙看到哥哥这首词作时的心情,我们只知道,从此历届
6、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这一首水调歌头。元丰三年(1080)初,苏轼被贬作黄州团练副使。同年五月,苏辙送兄长的家眷来黄州,期间由苏轼陪同到赤壁游玩。兄弟俩难得一聚,在赤壁矶头,对酒小酌,看江天辽阔,不亦乐乎!胜景游目骋怀,苏辙忍不住诗兴大发,当场赋了一首七律:新破荆州得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 百姓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 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关衅, 意突成功所未闻。这是一首标准意义上的怀古诗,主题很鲜明,即从赤壁之战的历史中引出教训:不能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去进攻本身没有荒乱失德行为的国家。客观的讲,这首诗写得不错,如果是一帮文人墨客诗酒唱和,说不定还能拔个头筹。于是,
7、苏辙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哥哥,希望哥哥能点个赞。毕竟在别人眼中,苏辙是学霸一样的存在;但是在神一样的哥哥面前,苏辙自己还是不够自信。苏轼笑了笑:子由,这首诗写得不错,刚好我想了首词与你和一下。说着,呼童子铺纸磨墨,一番龙飞凤舞的行书写下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辙看完后,拍照发到朋友圈,只说了一句话:我见证了历史!从此,这首词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中的第一名。作为从
8、小玩到大的兄弟,苏轼、苏辙彼此相知于心、肝胆相照。熙宁十年(1077),苏氏兄弟分别7年后在徐州相聚,两人互相作诗应和。苏辙劝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纵不羁,小心被人抓小辫子。)而苏轼牵挂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艰难,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虽然有六个女儿,幸亏弟媳贤惠。虽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达观,纵然明日无晨炊,也依然倒头作雷鸣。)苏轼曾说过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这样的过誉之词,他也曾对苏辙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虽说这口气之大,很有点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觉,但也看得出他对弟弟才学的看重。而苏辙自承,苏轼谪居黄州之
9、后,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贬去黄州之后,闭关修炼,勇猛精进,已成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绝世高手,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了。苏轼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典型的文字狱。用时人刘安世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在狱中,苏轼备受御史逼供拷问,一度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一首如下:圣主如天万
10、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诗中次联,苏轼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遗嘱。但在诗的最后,苏轼把我们带上了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虽然时空的浩劫将使伟大时代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但兄弟之情则将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永恒地延续!据说神宗皇帝也读到了此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北宋朝廷里少了个一品大员,而中国文学史上则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苏东坡!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苏轼、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他们一母同胞,却性格迥异。苏轼旷达洒脱
11、,苏辙沉稳内敛。少年时一起伴读诗书,青年时双双名动天下,文学上他们相互唱和,宦途中他们携手共进。他们是兄弟,更是知己。无论经历怎样的顺逆枯荣,他们的感情始终如一。对苏轼而言,四海只有一子由。苏辙也总是说:兄长,你只管潇洒地向前走!谁都不是配角一门三苏,最耀眼的是苏轼。苏轼名气太盛,热情奔放,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忽略同样出类拔萃的苏辙。世人都羡慕苏辙有个好兄长,实际上,两人旗鼓相当,谁都不是谁的配角。苏轼年长苏辙近3岁,他们自幼一起读书,入仕之前未曾有一日分离。苏轼从小就是弟弟控,处处照拂弟弟。无论春夏寒暑,苏轼带着苏辙读书习字,不荒废一日。外出登山浮水,苏轼撩起衣服涉水而过,苏辙默默跟在身后。游历
12、四方,苏轼得了好物都想着弟弟。他曾经买到一个形制奇特的砚台,自己非常喜欢,回来却割爱送给了弟弟。苏辙从小就是跟在天才哥哥身后的小尾巴,终其一生,他对哥哥的仰慕始终如一。虽然仰望着哥哥,他却没有成为苏轼的影子,而是成长为另一座高峰。三苏祠中的蜡像苏轼苏辙同榜考中进士。之后,在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中再一次双双榜上有名。苏轼得了第三等(一、二等皆为虚设,三等为实际最高等级),成为北宋开国百年来第一人!事实上,苏辙本也有机会名列三等,相比苏轼 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他的策论却真正笔锋犀利,让人惊骇。他把矛头直指宋仁宗,详尽论说其为政得失,掀起了轩然大波。司马光对此特别欣赏,所试文词,臣不敢言,要将他置
13、于第三等。考官胡宿坚决反对,最终定为第四等。宋仁宗看过两人文章后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也认为苏辙的文章比自己的厉害,说世俗不知苏辙的好处是因为文如其人,沉稳低调。其学生秦观也作证说:中书(苏轼)尝谓吾不及子由’。如果说苏轼像烟火一样辉煌绚烂,那么苏辙就像烛光一样平和温暖。从年幼到出仕,兄弟二人相知相伴,相互欣赏,互相帮扶。苏辙说苏轼亦师亦兄,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对苏轼而言,苏辙不只是兄弟,更是最好的朋友: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在世俗世界,他们一生都并肩携手,风雨同行。相知无远近入仕后,兄弟两人宦海漂泊,聚少离多。世人都看到了苏轼的旷达,苏辙
14、却时时刻刻牵挂着苏轼的脆弱。观其一生,苏轼到哪儿都能走出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但每次和苏辙分离,画风却急转直下,各种凄凄惨惨戚戚。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为了照顾父亲,苏辙辞谢外职不就,与父亲同住京师。这是兄弟二人第一次分离。离别时,苏轼望着苏辙在雪地上骑着瘦马的背影,担心他衣衫单薄,一直看着他头上的乌帽在连绵起伏的沟陇中全然不见才转身离去。在寄给苏辙的诗中他写到: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他嘱咐弟弟,别只顾着追求仕途精进忘了咱们夜雨对床、常常团聚的约定啊!漂泊一生,苏轼每到一处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诗
15、作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他对苏辙感叹: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林语堂先生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苏辙回忆起与苏轼进京考试时路过渑池寺院,在寺壁上题诗一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两人同在山东为官,却因公务繁忙不能相见,中秋节这天,清冷的月光下,想起五年未见的弟弟,苏轼心中感慨,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起心无城府的苏轼,苏辙要沉稳持重多了。他深知苏轼秉性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他尊重并努力维护苏轼的赤子之心,但也不忘时时劝诫。苏
16、轼爱交朋友,苏辙苦口婆心劝诫他交朋友要谨慎。眼见不平事,苏轼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苏辙听到急急制止,告诉他口不择言容易祸从口出。听闻凤翔玉女洞中的水能延年益寿,苏轼定期派侍卫前去取水。为防止侍卫偷懒,他特意做了调水符。后来他发现侍卫仍会用其他泉水替换,于是写信给苏辙感叹人心不古。苏辙回信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置符未免欺,反复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他提醒苏轼欲求过多,反受其累,只要约束欲望,才是真正的无忧符。难兄难弟公元1079年,苏轼被指在诗句里讥讽朝廷,乌台诗案发。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缉拿苏轼。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前去报信。又急急写下为兄轼下狱上
17、书上呈皇帝,言辞恳切,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来替兄赎罪。苏辙为了救兄不惜以身犯险,而苏轼因为一场乌龙留给苏辙一首绝命诗。长子苏迈每天给狱中的苏轼送饭,父子约定,若无事则送肉和菜,若判死罪则送鱼。一日,苏迈有事,委托亲戚代送。为给苏轼改善伙食,亲戚特意做了一尾鱼。苏轼见鱼,以为大限将至,不禁悲从中来。平静后写下狱中寄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虽然是一场误会,但是在死亡面前,苏轼最先想到的是苏辙,最想说的话也是希望来生还能和他做兄弟,足见二人感情之深。苏辙读诗后大哭。这首诗辗转到了神宗手中,神宗看后被他们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动。苏轼最终免去一死,被贬黄州,苏辙
18、也受牵连被贬筠州。据说出监狱时,苏辙见到苏轼,拼命捂着他的嘴,提醒他祸从口出。公元1080年,苏轼和苏迈前往黄州。苏辙带着家人和苏轼的眷属前往高安。安顿好自家人后,又把苏轼家眷送往黄州。乌台诗案,从始至终,苏辙都拼尽全力地为苏轼奔忙,毫无怨言。在黄州、筠州的4年,兄弟二人诗文往来不断。苏辙因喝酒过度犯了肺病,苏轼写诗相劝说他要多加保养。听闻苏辙在筠州与官长不和,苏轼又劝苏辙不必委曲自己,大不了来黄州一起耕地种菜,也能怡然自得。同进同退,殊途同归哲宗即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兄弟二人被召回京城,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新党执政,二苏又开始了长达7年的贬谪生涯。苏轼晚
19、年写到:欲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苏辙的贬谪地图也大致相似:筠州雷州循州。苏轼被贬惠州,连路费都凑不出来。苏辙倾其所有,资助了哥哥七千缗。苏轼这才得以安排一家老小到宜兴生活,免除了后顾之忧。绍圣4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在藤州,这对难兄难弟相遇了。或许珍惜这次相聚的不易,或许冥冥中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相处,他们尽可能地慢慢赶路,延长相伴时日。此时的他们两鬓斑白,沉浮一生仍然身陷泥潭,想起少年出蜀时的意气风发,想到一直企盼的对床听雨遥遥无期,不禁慨叹连连。分别前夜,苏轼痔病发作,难受不止。苏辙一夜未眠,照顾左右。他反复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劝哥哥戒酒。清晨,苏
20、轼登舟渡海。自此,两人天各一方。在海南,兄弟之间依旧诗信不断。苏轼分享他苦中作乐的海岛生活,苏辙写信告诉苏轼自己当了曾祖的欢喜。有时候长时间得不到苏辙的书信,苏轼就会担扰,还会用周易卜上一卦。徽宗即位,苏轼获赦,苏辙也奉召回京。苏辙厌倦仕途,请求归隐许昌。苏轼决定处置完宜兴的田产后与苏辙相聚。苏轼希望和弟弟住在一处,但是又怕增加他本就沉重的负担。当他思虑再三,决定与苏辙结邻而居时,赶上时局有变,他害怕再次卷入政治漩涡,只好作罢。他最后把兄弟不能聚首归咎于天命。给苏辙的信中,他托付了身后事,并叫他不要破费,不必徇俗。很快,苏轼因瘴毒发作,在常州去世。临死前,苏轼对友人钱济明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
21、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一生都在追求对床听雨的苏轼,终究临死都没能再见到弟弟。苏辙从此闭门著书,不谈政事。看到苏轼在海南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的旧作时,他不仅潸然涕下,慨叹: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11年后,苏辙去世,和苏轼葬在一起。终于,苏轼和苏辙以另一种形式兑现了归隐田园、夜雨对床之约,自此再也不分开。自古以来,兄弟阋墙、文人相轻者数不胜数。苏轼苏辙兄弟却能在诗词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进同退,在患难困顿中友爱弥笃。与君世世为兄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这里了!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提到苏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苏轼的弟弟。三苏同位居唐宋八大家,在光芒万丈的哥哥苏轼的对比
22、之下,苏辙的存在感确实有点低。也曾有人说:苏辙不如苏轼。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只是苏轼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而已。历史上有许多手足相残的例子,但苏轼与苏辙同样才高八斗,同样曾身居高位,却始终相持相依,不妒不羡,无论喜悲,都未曾走远。-01-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苏轼与苏辙,一同进士及第,彼时苏轼二十五岁,苏辙才十九岁。只不过,苏辙性格低调,名气远没有哥哥苏轼来得响亮,久而久之,就有许多人认为苏辙不如苏轼。其实不然,看看这场制举考试,就知道苏轼那句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并不是私心。制举是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是一种最高规格的考试,要求极为严格。当日,仁宗在御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能言
23、极谏策问。贤良方正是说文学出众,道德端正,能直言极谏是指善于策论,勇于给皇帝提意见。苏辙作御试制科策,矛头直指宋仁宗。斥其为:沉湎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晏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言是听。大意是说仁宗沉溺于声色犬马,怠于政事,还听不进去逆耳忠言,惟后宫里那群妇人之见是从。更厉害的是,苏辙后面还连用了历史上六个昏君来做比喻,论证宋仁宗根本就没有执政能力,简直不配做皇帝!苏辙的策论虽然有些过火,但他直指当时国家冗官、冗兵、赋税沉重、对外屈膝等时弊,其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坦坦荡荡,正气凛然。苏辙无所顾忌的策论立马在朝廷
24、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主考官司马光在苏辙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也曾经十九岁考中进士,他认为苏辙在应试者中表现出的爱君报国之心,可喜可嘉,应选为三等;考官胡宿则认为,苏辙然如此侮辱圣上,应被黜落。幸运的是,仁宗不愧为仁厚之君,豁达大度,一锤定音: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他欣赏苏辙的文章胆识,对苏轼、苏辙兄弟赞赏有加,还兴奋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最后,苏轼入第三等次,为百年第一,苏辙入第四等次。虽然,苏辙未能与哥哥一同入选三等,但苏辙这番策论远比苏轼尖锐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苏辙的实力是不逊于哥哥。苏轼曾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
25、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这并不是什么自谦之词,而是苏轼的真心话。苏轼的学生秦观也同意苏轼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虽然哥哥的光芒盖住了苏辙,但兄弟二人的感情却从未受影响,而是一同携手前进,在官场中互相扶持。-02-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洵在给兄弟二人取名字的时候,解释道:轼为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其貌不扬,却必不可少。辙为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苏轼啊,我担心你因不善于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你受到伤害啊。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兄弟二人以后的人生轨迹似乎证明了苏洵的先见之明,而轼、辙这两字也似乎决定了兄弟二
26、人的终生。苏辙性格沉稳老练,而哥哥苏轼却口无遮拦,心无城府,动不动就写诗直言极谏。更多时候,苏辙反而像个兄长,为这个哥哥操碎了心。苏轼因为这个性子,得罪了不少人,几经贬谪,但还是老样子,最后终于摊上了大事儿,也就是乌台诗案。事件爆发时,苏辙因距京城较近,所以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在御史台派人往湖州逮捕苏轼的同时,苏辙立刻修书给哥哥,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轼下狱期间,长子苏迈每日为其送饭。父子二人约定,平时只送肉和
27、菜,如判死罪则送鱼为信。结果有天苏迈赶着出城借钱,便委托朋友代送。朋友不知情,特意买了一尾鱼给苏轼补一补。苏轼看到这条鱼,内心百感交集,想到弟弟常劝自己谨言慎行,自己却不以为然,如今这般凄惨,才意识到天下无一人如弟弟这般知冷知热,便给弟弟苏辙写下绝命诗: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按照规定,牢犯的只言片语都须呈给最高当局查阅,神宗并非真的想要了苏轼的命,看到诗中手足深情的字句,终是于心不忍。再加上王安石、太后等纷纷出马求情,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黄州,苏辙也受牵连,被贬江西。因
28、苏轼入狱,家眷无人照看,苏辙在哥哥出事之后,就将哥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如今被贬,他又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江西。一路上,十几口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全靠苏辙一个人忙前忙后。到江西安顿好自己的家人后,苏辙来不及喘口气,又护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黄州。世人都羡慕苏轼洒脱,不为世事牵绊,殊不知,这一切离不开弟弟苏辙在背后的扶持,为他承担世俗的琐碎与不堪。正如作家赵允芳所说的: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像箭与弓,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唯弓弩收得愈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03-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看似洒脱的苏轼,其实,
29、在弟弟面前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弟控。苏轼第一次外出为官,是兄弟俩生平第一次离别。苏轼看着弟弟在郑州西门外的雪地上骑着一匹瘦马,路面逐渐沉落,他的头一起一伏,终于消失在视线之外时,眼泪水都要夹不住了。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后来,苏轼路过弟弟苏辙任职的陈州时,为了多陪陪弟弟,他在那里住了七十多天,过了中秋节才走。杭州任满之后,苏轼还请求调往密州,只因为弟弟在济南,可以离
30、他近一点。更为夸张的是,苏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弟弟写诗寄信,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可见苏轼对弟弟是十分依赖的。苏轼曾与苏辙约定,待到年老后,两人一定要对床夜雨听萧瑟,辞去官职,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只不过,兄弟二人几经贬谪,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到了晚年,60岁的苏轼被贬海南,57岁的苏辙则被贬雷州,功成身退,对床听雨的约定依然遥不可期。分别之际,苏辙看着哥哥苏轼乘船远去,想到他与哥哥都已是暮年,此番离别,有生之年能否再相见,不禁泪如雨下。老天爷终究是没有眷顾他们。三年后,苏轼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没能和弟弟子由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临终前的最大的遗憾: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噩耗传来,苏辙失声痛哭: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以是终。次年,苏辙按照兄长遗言将其葬于嵩山之下,并卖掉自己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晚年的苏辙闭门不出,几乎断绝了一切人际往来。十年后,苏辙也追随哥哥而去,终于,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彼此再也不会分开。宋史.苏辙传中评价这段兄弟情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世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有一个肝胆相照的知己,而比这更幸运的,是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至亲。一生得真情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