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8195467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_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杨瑞辉同志先进事迹 杨瑞辉,女,汉族,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主管护师,现任铜川市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部主任。她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恪守“为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的理念,先后精心护理老人480多人,其中护理时间最长的达11年之久,有72位老人在这里辞世,在平凡的老年康复护理岗位上,把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忠实履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之歌。 自

2、强不息 坚韧不拔 1979年2月,年仅20岁的她被组织调入铜川矿务局职业病防治院,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白衣天使。杨瑞辉从小生长在矿工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使她自小就对煤矿工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到医院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喜欢上了看似平凡、却很重要的护理职业,把为患者解除病痛、搞好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认真负责、勤恳敬业、任劳任怨,很快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赢得了领导同事和众多患者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医院和铜川矿务局授予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护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正当杨瑞辉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98年初,因煤炭行业效益大幅下滑,职防院被 1 迫停业

3、,90多名职工内退的内退,下岗的下岗,在职防院工作了19年之久的杨瑞辉,也不得不下岗回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她一下子感到不知所措。当时有人曾劝她到大医院去应聘,也有人拉她一起做生意,但她舍不下这份心爱的护理职业,舍不下那些患有职业病的矿工,更舍不下那些年老体弱、生活不便、无依无靠的老人。经过反复思考,她萌发了利用职防院闲臵的病房开办一所托老院的想法,这样既能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护理职业,又能为社会养老事业做一点贡献。她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曾一起工作过的四位好姐妹的一致赞同。在家人反对、朋友不理解的情况下,她们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创办托老院,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对当时每月只

4、有205元下岗补助金的杨瑞辉“五姐妹”来说,她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开办资金。在杨瑞辉的提议下,经过大家商量,决定每人拿出1000元,共筹资5000元,做为先期创办托老院的启动资金。为了筹措资金,在父母长期有病、家境困难的情况下,杨瑞辉东拼西借,把家里能用得着的东西几乎都拿走了,甚至连最值钱的电视机也卖了。 为了节省办院开支,在杨瑞辉的带领下,她们买来了油漆、涂料,动员家人一起,对杂草丛生的院落进行了清理,将破旧不堪的职防院粉刷一新,配齐了病床等基本医疗设图备。照明线路不通自己修,上下水管道不能通自己改,缺少灶具就从自 2 己家里拿。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托老院终于开业了,杨瑞辉被大家一致推

5、举为托老院负责人。 托老院的牌子挂出来半个多月,却没有一个老人入住。面对困境,杨瑞辉没有气馁。为了扩大宣传,她和姐妹们冒着高温酷暑,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宣传动员,足迹遍布“五七十里铺、北关到川口,南山和北山、前街后马路”的角角落落。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们出门舍不得坐车,几块钱一份的盒饭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凉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9月,托老院终于迎来了第一批集体入住的18位老人。杨瑞辉同几个姐妹既当医护员,又当勤杂员,自己买菜、做饭、烧锅炉,精心照料每位老人的衣食起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到年底,入住的老人已达到36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杨瑞辉

6、“五姐妹”创办的托老院影响不断扩大,入住老人越来越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产关注和一致好评。托老院的创办和发展,也为职业病防治院迎来了新的生机,这个曾被宣告破产的医疗单位,在经历改革的阵痛后重新开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铜川市最大、最权威的职业病防治机构。2023年,职业病防治院加挂了铜川市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托老院也正式更名为康复护理部,杨瑞辉被任命为主任。面对创业的成功,许多人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当初杨瑞辉五姐妹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拼搏,职业病防治院早已不存在了。”恪尽职守 爱岗敬业 杨瑞辉虽是一名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护士,但从事老年康复护理工作对她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托老院收治的老人中,有

7、瘫痪在床的,有老年痴呆的,有精神病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人,也有无人照管的孤寡老人。这些老人大多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加之缺少亲人照料,性情孤僻暴躁,照管起来很不容易。但杨瑞辉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崇高追求。 为了让老人们在康复护理中心过得舒心,安享晚年,杨瑞辉深入钻研,梳理归纳,在总结多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明确提出了“为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办院宗旨,和“让老人绽放欢笑,让老人享受舒适,让老人充满幸福”的服务理念,制定了护理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和医护员、护理员、炊事员等工作职责。要求护理人员要树立诚心、爱心、

8、耐心、细心、责任心“五心”,坚持勤问安问好、勤问饥问渴、勤换衣换帽、勤洗手洗脚“四勤”,真正做到随叫随到、便盆痰盂随有随倒、手脚指甲定期剪到、饮食菜肴搭配周到、送药喂药喂饭周到“五周到”。坚持每周一晨会制度,组织大家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医护知识,学习黎秀芳等护理战线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家树立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热爱和献身护理事业,像女儿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顾好老人,让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家庭和亲人般的温暖。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张明奇老人,是三里洞煤矿的退休工人,因患病脚趾感染,已经多年没有下床了。他被送到康复护理中心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杨瑞辉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当打开老人裹在脚上的纱布时,一阵

9、恶臭扑面而来,患病的脚趾严重感染,疮口溃烂,脓血纱布粘连在一起,竟然还有蛆虫在蠕动,三个脚趾与脚面几乎分离,脓血不停外流。见此情景,周围的人一下子散开了,几位护士也跑到外面呕吐起来。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的杨瑞辉,对这种活人肢体生蛆的情况,也还是第一次遇到。看着老人疼的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的样子,她强忍着恶臭,为老人进行清疮处理,用止血钳把蛆虫一条一条地夹出来,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处理完毕。经过多次精心治疗,老人的伤势逐步好转,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 有一位姓李的老人,下肢瘫痪,骶尾部有块碗口大的褥疮,深可见骨、气味难闻,而且大小便失禁,曾被多家托老机构拒绝接收。当他被送到康复护理中心时,大家对是否

10、收下这位老人犯难了。然而老人的病痛深深地刺痛了杨瑞辉,她不仅毅然决定接收,而且立即召集大家一起对他的病情进行分析,确定了“控制感染,恢复肌体”的特殊治疗护理方案,坚持药物治疗与人工按摩物理治疗相结合,使老人的伤痛逐步得到缓解。由于长期卧床,老人还出现了严重的便秘,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杨瑞辉忍着难闻的气味,用手指为老人一点一点地抠粪便。直感动地老人失声痛哭地说:“大爷遇 5 上好人了,就是亲闺女也不过如此呀!” 75岁的孤寡老人闫志成,是铜川新川水泥厂的退休职工,洗澡时不慎将左腿摔成骨折,由于所住医院护理不当,加之打钢针牵引时间过长,脚后跟肌肉坏死,形成褥疮,生活不能自理。被

11、送到康复护理中心后,杨瑞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专门为老人定做了一张褥疮病人睡的床,并和几位医护人员轮流陪护,为老人清疮换药,喂饭擦身,倒屎倒尿,定时按摩,每天搀扶老人锻炼。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护理,闫志成老人终于能站起来了。他淌着热泪紧紧握着杨瑞辉的手说:“孩子,没有你,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了!”如今,老人在康复护理中心已经住了11年,他常给人说:“我有福气呀,有一帮闺女呢,我知足了”。在康复护理中心,一个老人就是一个故事,像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讲上一大串。 以人为本 敬民为天 杨瑞辉是一个把工作、把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人。在她的心中,对医护事业、对康复护理中心的老人们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她常给托老

12、院的同事们说,“做好老人护理工作,关键是要有爱心,善待老人的今天,就是善待我们的明天。凡是到托老院的老人,不管个人性格、爱好、习惯和自理能力如何,我们都要像女儿一样对待他们。” 为了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她因人而异,专门设臵了入住老人口味一览表,制定了多套食谱,坚持每周不重样,天天 6 都有新花样。有位叫杨介英的老人患有糖尿病,她就安排厨房买了专用粉,每天给她单独做饭吃。哪个老人病了,她就让给老人开小灶。哪个老人胃口不好,她就常常在自家做老人喜欢的饭食送给老人吃。有一次,有位老人看见院子里的槐花开了,触景生情,便向周围的人讲述蒸槐花是如何的好吃。杨瑞辉听到后,就趁着休班,找来梯子上树给老人摘槐

13、花,整整忙了一上午,胳膊全被划伤了,摘了一大盆,老人们终于吃到了美味可口的槐花蒸饭。 杨瑞辉常说,“不仅要让老人吃好住好,还要照顾好老人的身心健康。她除定期给老人们讲解老年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外,还与他们谈心交流、心理疏导,经常组织开展保健操、健身操、太极拳、棋艺比赛等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努力使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一位叫周德录的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觉得活着没意思,多次自寻短见,都被儿女发现抢救过来。送到康复护理中心后,起初,老人整日沉默寡言,还常常乱发脾气,别人都不愿接近他。为了让老人重新树立起生活信心,杨瑞辉把他列为重点护理对象,每天亲自给他洗脸、穿衣、服侍大小便

14、,给他一口口地喂饭,坚持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夏天给他擦澡、驱蚊子,冬天抱他到外面晒太阳,一有时间就陪着他拉家常。渐渐地,老人的脾气较前大有好转,话也多起来,并且能和周围的老人和睦相处。 从西安送到康复护理中心的孔红娣,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7 冠心病和妇科病,发病时不配合吃药治疗,杨瑞辉就把药片研成粉末放进甜稀饭里,一口一口地喂她吃。特别是妇科病发出的难闻刺鼻异味,别人都见而避之,而杨瑞辉从未退缩,帮她清洗会阴换药、清理虱子、洗澡、洗衣报,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杨瑞辉的精心照顾下,孔红娣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好了很多。前不久,孔红娣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来看望女儿时,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着女儿说:“我的苦命女儿呀,

15、只有在这里你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照顾,你才能活到今天,你才能干干净净,你才能活得像个人样!”孔红娣的母亲临走时给杨瑞辉留下一封信和100元钱,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不久将离开人世的母亲,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看女儿,我在这里看到、听到、体会到了一个大家庭的温暖,女儿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你们就是她最亲的人!” 以院为家 奉献社会 杨瑞辉的父亲是矿务局医院的医生,母亲是煤炭采掘工程师,丈夫是一名中学教师,还有一个十分可爱的儿子,原来家庭十分幸福。但从事医护工作30年来,杨瑞辉以院为家,舍小家为大家,心里时刻装着康复护理中心的老人,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献给了医疗护理事业,唯独没有她自己。 自康复护理中心成立

16、以来,杨瑞辉天天早出晚归,很少按时回家,一忙起来,就干脆住在单位,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压在了丈夫肩上。丈夫既要教书,又要承担洗衣做饭、照料老人、管护孩子等家务。爱人的付出、理解和 8 支持,让杨瑞辉既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又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康复护理工作之中。 杨瑞辉对儿子王哲疼爱有加,但为了心爱的护理事业,她几乎无暇照顾。2023年的冬天,杨瑞辉居住的老房子拆迁通知送来时,杨瑞辉忙着给瘫痪的老人洗澡,丈夫正在学校上课。年仅10岁的儿子等不及了,就借来一辆三轮车,叫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搬家。由于家门口的坡道结着厚厚的冰,王哲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了河里,好心人发现后拨

17、打了120,叫来救护车,把孩子送进了医院。当看到头上包着纱布的儿子时,杨瑞辉哭了,她深深的内疚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在康复护理中心工作最艰难的时候,杨瑞辉原幸福的家庭,不幸却接踵而至。先是父亲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后是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家里还有90多岁的外婆和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需要照顾。但杨瑞辉由于忙于单位的事,没有精力照料家务。母亲去世后,杨瑞辉怀着深深的愧疚,把父亲接到康复护理中心,一边照料其他老人,一边照料父亲,直到老人离开人世。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杨瑞辉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把对家人的愧疚全部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帮助那些没有时间照料老人的子女尽一份孝心,让在康复

18、护理中心的老人和患者们能够安享晚年和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张祖清老人是新川水泥厂的一名矿工,早年离异,退休后又不幸患上食道癌。被送到托老院,病重弥留之际,他满含热 9 泪地把杨瑞辉叫到床前,有气无力地说:“我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叫张红梅,我再没有能力管她了,只能把孩子交给您,因为您是我最信任的人”。随后亲自把一个密码为629289的存折交到了杨瑞辉的手里,大意是“留儿、救儿、爸走”。杨瑞辉被一幕父女亲情深深地打动了。三天后张祖清老人辞世火化后,杨瑞辉就把他的骨灰盒暂时安臵在康复护理部院落花园的过桥下面,并想方设法联系到张红梅的生母,母女终于团圆了。后又经过反复做工作,张祖清老人的骨灰终于被送到出生

19、地四川绵阳。张红梅走时,杨瑞辉亲自把她送到西安火车站,买吃买喝,还给了零花钱,并把存折交给她。附近的一位大嫂误以为是一对亲生母女,当了解内情后,动情地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现年22岁的孙建成,是陕煤公司管件设备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孤儿。由于经受不住未考上军校的打击,他精神一下子崩溃,患上严重的忧郁症、肺结核、乙肝、肝腹水等综合疾病,因疼痛难忍,曾多次割腕自杀,乱发脾气,不吃不喝,光着双脚走路,裤子耸拉在屁股,随地拉屎撒尿。在外地工作的母亲一看他是拖累,就弃之不管,从此他成了一名流浪儿。被送到康复护理部后,杨瑞辉不仅积极联系名医名师给他治疗,而且还不耐其烦、苦口婆心给他讲道理、谈人生。在杨瑞

20、辉的精心护理下,目前孙建成的肺结核、肝腹水病已基本痊愈,精神病也较前大大减轻。孙建成逢人便讲:“杨瑞辉真胜过我的亲生父母啊!”段灵仙,女,现年67岁,是铜川矿务局桃园煤矿的职工家属,没有工作,不仅双目失明,而且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行为无常,精神烦躁,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人见人怕,很难护理。被送到康复护理部后,由于没有洗澡的地方,杨瑞辉就不止一次地把段灵仙接到自己家中,烧热水、帮洗澡,端吃端喝。她感动地说:“你真是世上最好的人,真是我的亲闺女啊!” 胡宝华老人是铜川矿务局铁路运输公司的职工家属,没有工作,因说不清道不明的家庭矛盾纠纷,曾多次到北京上访,居无定所,乞讨为生,甚是可怜。有关部门把她

21、先后送到政府部门办的福利院、托老院、但情况仍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杨瑞辉得知情况后,多方相告,四处奔走。后在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协调下,胡宝华老人终于被安排到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部。杨瑞辉精心照料,反复做思想工作,入住5个月,一日三餐一分钱也没掏。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真情,一下子打动了胡宝华老人。她眼含热泪地把三万元存折亲自递到杨瑞辉手中说:“住在这里我感到舒心,我真是找到新家了,把钱放在这里我放心啊!” 这么多年,杨瑞辉很少能够给丈夫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给孩子辅导学业,陪孩子上街、逛公园,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只因为康复护理中心的事情太忙,那么多老人需要照料,她实在是抽不开身呀!为了自己倾注

22、了全部心血和汗水的康复护理事业,她把无私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老人们,献给了社 11 会,让那些缺少子女关怀的老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爱的阳光。她在大爱与小爱、大家与小家之间,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用满腔的热情和平凡朴实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立下的“为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的誓言,在康复护理事业中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抒写了一名医护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人生篇章。 在杨瑞辉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下,如今,走进康复护理中心,花园亭台、小桥流水、松树竹林、鸟语花香,健身房、游艺室、图书室一应俱全,与当初创办时的面貌相

23、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瑞辉常常感慨地说:“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没有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帮助,没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医院同事们的精诚团结和奉献,就没有康复护理中心的今天。” 杨瑞辉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她先后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省、市“创佳评差”先进个人,铜川市“巾帼十杰”、“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十佳护士”、“十佳健康卫士”、“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23年2月10日,铜川市卫生局工委作出关于在全系统开展向杨瑞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铜川市委把宣传学习杨瑞辉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专门邀请

24、省市12家新闻媒体集中进行采访报道。12 2023年10月28日,省卫生厅党组、省卫生厅作出关于授予杨瑞辉同志“白求恩精神奖”并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杨瑞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举办了杨瑞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卫生系统广泛开展向杨瑞辉同志学习活动。2023年11月6日,中共铜川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杨瑞辉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瑞辉同志学习。 杨瑞辉同志是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是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典型。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进取精神,以人为本、敬民为天的博爱精神,以院为家、竭诚奉献的崇高

25、精神。总结推广杨瑞辉同志的先进事迹,必将有力推动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刘刚同志先进事迹 刘刚,男,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村人,1963年12月出生,1981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志丹县杏河镇党委书记。 刘刚同志1981年11月至1984年10月,在兰州军区炮兵五十五团指挥连服兵役。因表现突出,多次受团、连通令嘉奖和师、教导队、中队奖励。1984年10月至1985年2月,退役后在家待业。1985年2月应聘到志丹县保安镇政府工作,此后20多年来一直在志丹县乡镇工作。其间,1985年2月至1988年1月在保安镇政府从事文书工作,1

26、988年1月至1990年1月任顺宁乡人武部部长,1990年1月至1995年11月任顺宁乡副乡长(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在陕西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1995年11月至1998年4月任吴堡乡党委副书记,1998年4月至12月任吴堡乡人大主席,1998年12月至2023年1月任吴堡乡乡长,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任杏河镇镇长(2000年9月至2023年9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取得本科学历),2023年9月至今任杏河镇党委书记。近年来,因工作成绩突出,刘刚同志和杏河镇党委、政府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其中,刘刚本人2023年至2023年连续5年被志丹县委

27、授予党管武装好书记称号,2023年被授予全省全民健身运动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6月被志丹县委授予优秀党委书记称号。杏河镇2023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综合发展优秀奖,2023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23年获全省卫生示范乡镇称号,2023年获全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3年5月18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982期)以沉下去 办实事 变角色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农村工作口诀为题,对刘刚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省委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批示省委组织部对该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调查、给予充分肯定,并以各种形式作了宣传推广。 刘刚同志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二十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扎根

28、基层、一心为民、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作风深入、一身正气,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干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展示了一名优秀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他的事迹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忠心耿耿,扎根基层,满腔赤城甘当人民公仆刘刚出生在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的山村里,是民族英雄刘志丹的同祖堂侄。童年时期就受到刘志丹事迹的感染和教育,自立自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顾全大局、为民忠心耿耿的刘志丹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农村生活的摔打,让刘刚从小就萌发出一种强烈地摆脱贫困命运、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积极上进,在部队期

29、间6次受到连团嘉奖,三年的军营生活磨练出了刘刚坚毅的品格和吃苦的精神。退伍返乡后,他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深埋在心底,逐步升华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在乡镇一干就是24年。 刘刚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就表现出对农村工作的执着和忠诚。在保安镇担任文书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主动承担县上的民事纠纷调解,先后调解农村宅基地和婚姻纠纷50多起。由于表现优秀,三年后被提拔为顺宁乡人武部部长。在顺宁乡、吴堡乡任副乡长、副书记、人大主席、乡长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顾不上新婚妻子和年幼的儿子,经常在乡镇一干就是几十天。1998年秋季,在吴堡乡造林会战中,他担任6个村的总指挥,连续

30、50多天吃住在村里,没有洗过一次澡,没有回过一次家。中途妻子因急性滑膜炎住进医院,家人几次催他回去,他没有听劝,始终坚守在造林工 16 地,带领大家提前10天超额完成了3000多亩高标准造林任务。刘刚的妻子常说:“我们家掌柜的就是一个过路的、住店的,家里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这句话道尽了妻子的无奈和苦衷。刘刚就是这么一个舍小家顾大家、常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他除了到县上开会才回几次家外,一般都住在镇上村上。有时在县上开会时间长了,回镇上时都要特意绕道去几个村检查工作。多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和礼拜天,一年在家里呆不到四五十天。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他只参加过两次家长会。他的叔父说:“刘刚很少能参加

31、亲戚的红白喜事,许多亲戚说他工作忙得连亲戚都不认了。”刘刚自己却说:“进了公家门就是党的人,既然端了这碗饭就要干好。党和群众的利益就是我工作的根本。” 杏河镇地处贫穷落后的白于山区腹地,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11125人。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80元,全镇18个村有一半未通自来水,偏远的17个村民小组不通路,20%的村民小组不通电,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面对困境,刘刚没有退缩。调任杏河镇镇长后的第一天,他就到全镇面积最大、位臵最偏远的狼岔咀村调研。这个村距乡镇驻地20多公里,13个村民小组260户散居在方圆24平方公里的三道岭四条沟里,自然条件恶略,群众生活艰苦,曾流传着“吃死肉,

32、穿旧衣,17 春秋两季锅无米”的说法。如此贫困的情景,更加坚定了刘刚扎根基层、帮民解困的决心,增强了他改变当地群众贫穷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随后半个月里,他跑遍了全镇18个村91个村民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了解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宣讲党的农村政策。八年来,他跑遍了杏河镇的山山峁峁、村村组组,对全镇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民情日记写了厚厚十几本。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与刘刚同时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有的早回了县城,有的向组织提出调离乡镇的要求,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正如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的“我入党不图名、不求利,甘愿做老百姓的孺子牛”,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苦干实干,甘当为民

33、解忧、帮民致富的忠实公仆。 二、心系群众,守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 刘刚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坚持从群众最急迫、最渴望解决的事做起。吃水难、行路难、居住差,是困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刘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跑县上市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持。狼岔咀村寺壕沟村民小组流传着一个说法:“寺壕沟的娃娃,认不得爸爸。”32户150多口人吃水仅靠4公里外深山沟里的一处泉水,每家壮劳力天不亮就赶着毛驴去驮水,驮完水下地干活到天黑才回 18 家。在争取到寺壕沟村人饮水工程项目后,刘刚立即组织干部群众实施,他连天蹲守工地指挥,带领打井队勘探选点,协调架设电路,为村上打了2口500多

34、米的深水井,使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群众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不仅把人解放了,连毛驴也解放了!”在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杏河镇不像有些地方,专门拣公路沿线的村子建,搞让人容易参观的所谓“政绩工程”。杏河镇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布点全是在偏远、条件差、村民急需解决居住条件的穷村。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的狼岔咀村民小组距镇上20多公里,村民人老几辈子住在距悬崖仅有四五米远的石窑里,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出村路紧贴在悬崖边上。多年来,曾先后有7人不慎坠崖仅有1人生还。刘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千方百计争取把全镇第一个移民搬迁项目放在没有通路的狼岔咀村。经过紧张、艰苦的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仅用半年时

35、间全村29户108人就搬进了开阔、平坦、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居。村民感激地说:“我们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刘书记给我们想到了,也做到了。” 在以刘刚为班长的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杏河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吃水难、行路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全镇共打深机井27眼、浅机井156眼,建集雨水窖41处,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成为贫困的白于山区第一个全部解 19 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乡镇。新修通村油路96公里,砂石路170公里,村组通达率达到100%。新修农田1.8万亩,由过去人均不足2亩达到3.4亩。架设高压电线30.8公里,低压配网20.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电。退耕还林由原来4万多亩,增加到8.6万

36、亩,人均长效补助面积6.5亩。用镇干部的话说,现在的杏河镇基本无一亩农田可修,无一亩林地可造。全镇11个村29个村民小组600多户2900多人,通过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住上了新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 刘刚带领镇干部积极转变角色,把工作定位在基层,把事业投身在农村,处处为农民着想,上门为农民服务,带着感情真正扑下身子为农民办实事,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不惧上、不惟本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细致考虑项目建设标准与农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县委农工部统一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方案,群众觉得县上的方案不符合当地实际不愿意选择。为此

37、,刘刚与时任县委农工部部长的叔父还发生了分歧,两人因工作把关系闹僵了。刘刚认为农民用多年积蓄建房是人老几辈的大事,一定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的血汗钱用好,把房建好。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前提下,他积极进行上下对接,根据 20 村民意见,对县上的方案进行调整,亲自搞设计、做规划、为每一处建设点都确定了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在中庄村新村建设中,刘刚带领镇上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设定程序,民主议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先后召开30多次村民会议,从规划、平地、选料、选择工队的各个环节,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每次议定事项,做出会议记录,由村民签名按手印认可。在牛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给村民节约开支,

38、刘刚和镇干部不辞劳苦,精打细算,带领村民代表三上银川、四下西安,购回价廉质优的建筑材料,平均为每户节省开支3000多元。在枣湾村移民搬迁中,他每天到村上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就连建设三圈一厕、沼气池和蔬菜弓棚的设计,行道旁绿化花木品种选择、栽植行距株距确定,他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当他得知3户残疾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建设新居时,主动多方协调资金,为每户资助2万元,各建一间新房。一些原来住在窑洞里几乎过着原始生活的村民,几辈人做梦都想不到一下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用太阳能洗澡、享用现代家电的好日子。他们感慨地说:“党和政府让我们实现了第二次翻身。”在建好新村解决群众的吃住

39、困难后,刘刚又带领干部多方筹资为每家每户送去了100只鸡、2头猪,建起了棚菜。积极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加长收益链,设法解决群众缺钱花的问题。多年来,刘刚团结带领一班人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群众从心底里感激他、拥戴他,敲锣打鼓送来十面锦旗牌匾,上面写着“一心为民的好书记”、“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等话语。刘刚却说:“我没有多大能耐,只是把党对农村的好政策原原本本贯彻了、落实了。没想到群众给我们干部如此高评价。人说的成就感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舒服感”。 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在农村基层的20多年里,刘刚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各项

40、农村政策,勤学善思,刻苦钻研,坚持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向书本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成为一位懂政策、有技术、知市场、行行通的复合型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一些涉农部门的领导说:“做农村工作刘刚是个好把式,不论放到哪个岗位上他都能胜任。”他用心工作,用脑干事,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时,当发现部分地块苗木参差不齐,而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出现反复。为弄清根源,刘刚将不同树种、不同树龄的死树苗和兔粪带回镇上,反复对比分析,终于查清瞎狯、兔子咬死幼树、栽植方法和部分树种选择不当等是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时 22 在所有地块进行了补载适生树种、投药捕杀瞎狯、

41、野兔,促使全镇退耕还林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在发展苹果产业时,他先成为行家,带领乡镇干部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栽植。为了保证每一颗树通风透光,他用“勾股定理”教农民定株定行。 在农村工作中,刘刚既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又能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之初,面积不实、虚报冒领、“活人栽死树”等问题相当普遍,严重困扰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也在群众中造成矛盾,影响农村的安定团结。为破解这一难题,刘刚带领镇干部对全镇进行了一次退耕还林面积集中普查核实,创新方法,在全镇推行七人签字、层层把关的做法。为了确保造林面积准确无误,镇上规定,在农户造林面积核实单上,必须由户主、小组长、村支书

42、、村主任、包村干部、包片领导、镇长逐人签字,以此作为兑现钱粮的依据,从源头上解决了退耕还林面积不实的问题,彻底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担心,为规范有序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创出了新路。在2023年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中,他创新思路,超前谋划,把移民搬迁与新村建设紧密结合,提高标准,坚持山、水、田、林、路、住宅和产业综合配套,一步到位,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山区农村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宝贵经验。 刘刚在工作中处处透着一股子创优质、争第一的劲头,特 23 别是在他担任杏河镇党委书记后,坚持“商贸兴镇、产业富镇、生态名镇、科教强镇”的发展思路,杏河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许多工作都走

43、在了全县前列。杏河镇在全县乡镇创造了十多个第一,如第一家购买洒水车和垃圾清运车,第一个建规范的集贸市场,第一个在镇街道划停车位,第一个在全镇新村建太阳能路灯等。近年来,全镇新建苹果园5548亩,老园改造800多亩,新建日光温棚172座,大弓棚558座,新建沼气557口,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为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刘刚2023年千方百计协调征地26亩、贴息贷款180万元,全力扶持建起陕北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集商品猪、种猪、培育养殖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兴强生态养殖厂,并以此为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镇新发展规模以上

44、养猪户400多户3000多头。目前,全镇发展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非公有制企业200多户,去年产值达3900多万元。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853元。 四、以身作则,贴近群众,着力打造为民服务的过硬队伍 在乡镇工作的20多年里,刘刚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真真正正沉在人民群众中间、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实际指挥、24 带头苦干。杏河镇干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一身绿色迷彩工作服。刘刚介绍说,穿上迷彩服好处太多了,防雨、宽松、耐脏、便宜、好干活,好与农民打交道。刘刚从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国家干部,而是和乡镇干部经常深入农民中间,工作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一脸黑,一身土,与农民在一起没有两样。每

45、次下村,群众对刘刚都很亲热,主动围绕过来说长道短,许多村的老人和孩子都认得这个皮肤粗糙、古铜脸色的刘书记,记住了随他跑村子的吉普车号。刘刚干工作很蛮,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村,有的村子天天跑。在2023年退耕还林工作中,刘刚天天上山爬坡检查指导,对全镇上万亩退耕还林地块了如指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每一个示范点都派有干部蹲点,刘刚对每个施工环节都亲自把关,正是这种沉下去的扎实作风,是全镇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一个烂尾工程,没有一个跨年度工程,没有抛下一个建不起房的贫困户,更没有一例上访。走进刘刚的办公室有一种居家的感觉,他的衣柜里塞满了一年四季穿的棉衣、毛衣、单衣,在他及镇长的带动下,其他干部

46、也都把“家”安到了办公室,全镇机关没有一个走读干部。 雷厉风行、立说立办、工作起来不要命,是刘刚的显著特点。刘刚是个急性子,干工作不过夜。他经常利用晚上开会,腾出白天时间抓落实。凡是定下的事一抓到底、抓出结果、抓 25 出质量,从不拖拉、不敷衍。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他一一制定措施,明确完成时限,逐项落实到人亲自跟踪督查。镇村干部和群众说:“刘书记是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2023年在镇区街道拓宽改造中,拆迁工作阻力很大,为加快工程进度,刘刚忙里忙外累得病倒了,但他还是连续几天打着吊针召开协调会,带领群众深夜挨家逐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几个晚上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办公室。生活无规律,不能按时吃

47、饭,使刘刚患上严重的胃病,有时疼得在床上打滚,镇干部忙拉他到县城治疗,但病大紧一过,他又返回镇上投入工作。 熟悉刘刚的干部都知道,他敢于碰硬,敢于下茬,从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在多年的农村工作中,刘刚身上依然保持着善打硬仗,敢于攻坚的军人作风,下属说他是“狮子的吼声,黄牛的作风”,各项工作以身作则,强力推进,真正做到了高标准、快节奏、高效率。2023年,针对部分村财务混乱、石油征地款兑现不及时引起的群众上访问题,他带领镇干部全面清理了18个村的财务,先后对5名挪用征地款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纪律处分甚至撤职处理。这件事情,在全镇和全县震动很大,既教育了村镇干部,又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 “作为班长,我

48、必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刘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刘刚总是甘当标杆,要求他人做到的,26 自己首先做到,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别人。他对班子成员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让他们放手干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力支持。在刘刚的影响带动下,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思想上合力、工作上分工、行动上合拍的良好作风。对待干部,刘刚做到了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他经常和干部谈心,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逢年过节他自己值班,让副职和其他干部回家休息。刘刚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给他们压担子、教方法。他任杏河镇党委书记以来,先后向县委推荐使用干部23名。县上其他乡镇与机关的年轻干部认为杏河镇是干部干事成才的平台,争相要来这里工作。为了给干部职工创造高效方便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乡镇工作,在刘刚的提议下,镇上给每个副职配备了一台电脑、一辆摩托车、一架照相机;办好镇机关职工灶,迎来送往全在机关灶上吃,机关干部每顿饭只收一元钱;在镇机关院内安上健身器材、乒乓球台,搞好干部健身娱乐活动。去年他从延安参加培训回来,自己掏钱给班子成员每人买了一双布鞋。他说,“镇干部常年穿军用胶鞋下村捂脚,回到镇上穿舒服。”刘刚对下属到位的关心,让下属感到无比。他还召开班子成员家属廉政会,教育家属人人争做“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