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诗歌详细解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杜甫诗歌详细解析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杜甫诗歌详细解析5篇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内容】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拓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赏析】: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闻名遐迩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赏析】: 杜甫定居成都期间,相识四川闻名山水画家王宰,
2、应邀约于上元元年(760)作这首题画诗。王的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识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概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肃穆仔细、一丝不苟的创作看法。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心中有数,意兴所到,才镇定自若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真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超群。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昆仑,传闻中西方神山。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雄伟高耸,由西至东,凹凸起伏,连绵起伏,纵
3、横错综,蔚为壮丽。画面空间特别辽远广袤,构图雄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丽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美。此图明显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奇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挥而就,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始终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汹涌澎湃。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出塞)有异曲
4、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丽,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亚,通压,俯偃低垂;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栩栩如生。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这样
5、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羡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锐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索靖欣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美:“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
6、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同日而语,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也不知何者是诗,何者为画,可谓完美无缺。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杜甫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来宾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赏析】: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
7、走出,路上,或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赐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子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有。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开心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意于这种朴实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很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常并没有人去惊扰、损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
8、、安静!三、四两句是详细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子耿介而不孤僻,恳切而又热忱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动,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殊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子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来宾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子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9、 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家立命之地,他的心情伸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
10、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呈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特别娇艳,而微风吹送,芳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细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调更浓,有当心爱惜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温柔,有“润物细
11、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会(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妙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漂亮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境况。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
12、。“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境况,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看法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看法,不但没有伴同岁月消逝而衰
13、退,反而越来越增加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趣盎然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漂亮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境况,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美丽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胜利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美丽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
14、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行。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听从内容须要的,是非常胜利的。 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短暂还保持宁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最终获得了一个短暂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
15、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安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其次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由;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烂漫,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验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意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6、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的确没有遗忘,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剧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
17、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则,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当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状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其次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
18、”“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终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许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唯恐就在此处。 杜甫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切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19、,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缺、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安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然疏淡,诗句好象信手拈来似的。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闲逛欣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劲。这个柴门好象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呢。“澄潭”
20、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或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那么纯真自然,如同勾画了一幅素淡安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溢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也许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安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
21、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惊慌紧急,使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苦痛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当然是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但又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呢?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像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苦痛,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
22、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耽耽。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安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象溶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本诗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沉醉于美丽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调。”(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
23、情色调。两种境界,相互衬托,产生了剧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呈现出那幅江村图时,人们以为诗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读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厚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逆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苦痛心情的表达,在安静水面下奔涌着的苦痛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厚的哀痛。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