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苏辙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下面我就和大家共享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来观赏一下吧。 黄州快哉亭记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纵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
2、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改变倏忽,动心骇目,不行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
3、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哀痛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前二段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第三段重在争论,是以推理笔法,印证“快哉”的准确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许,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怀渑池
4、寄子瞻兄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苏辙所作,描述了诗人路过河南渑池回想起当时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抒发了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
5、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间。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最终得过一个团聚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起先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聚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原来是快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兴奋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
6、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闻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干脆呈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子、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照旧”二字特别好。最终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
7、,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将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厚。原来是百日逍遥堂快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必定。 上枢密韩太尉书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行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
8、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丽,以知天地之广阔。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争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
9、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其次年,苏轼、苏辙兄弟中学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中学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10、。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苏轼已经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叹不已,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有的说明说,原来,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与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
11、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辞职不去。由此才写这篇文章讨好韩琦,希望获得上位。这是特别荒谬的!苏辙与苏轼参与制科考试是在1061年,是在守完母丧再返回汴京后,此时的苏辙已经二十二岁,而并非文中所写的“辙生十有九年”,苏辙写这封信明确无误的是在中学进士后。 中进士虽然荣耀,但是只是进入仕途的初始,日后的路还长得很。进士的名次也不能确定日后成就的凹凸,要取得朝廷的重视,就必需有得力的人举荐,这样,新科进士逐一拜见朝中显要,展示才华,而朝中显要也是非常情愿与这些新科进士结交,提携后进。这本是惯例,不足为奇。某些人认为苏辙这是刻意奉承讨好韩琦,却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苏辙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与韩琦探讨怎么“
12、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马上就把这封信从多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至于其中某些对韩琦赞美的话,也并不为过,韩琦矗立四朝,的确为国之柱石,苏辙作为一个刚刚考上进士的后辈,自然对之仰之弥高。何况,即使一般的后辈对长辈写信,也会写些尊敬赞美的话,让他开怀吧?苏辙此文原来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韩琦的提携。假如不写赞美的话,莫非还写
13、骂人的话不成?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敬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气。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
14、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详细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事实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事实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终,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溢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其次段,就自身经验进一步对“养气”说绽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验。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
15、。其次种是“求天下奇闻壮丽,以知天地之广阔”。作者在谈到其次种学习经验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欣赏;二是远眺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袤、漂亮;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合在这里。归纳起来,事实上是巡游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事实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
16、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终“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殊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最终对此文谈几点看法: 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殊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事实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日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行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
17、也相冲突。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指责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行以学而能。” 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奇、奇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细致体会,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殊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缘由。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须要功力的。 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词牌名:
18、渔家傲|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七十多年的人生真像一场大梦。而今寿辰儿孙奉酒。从前的是非忧患早已乘风早已成空,再不引痛楚凄恻。心如磐石风雨不动。其中播迁怎生沉重,千钧形容。 早年文章为政为世。中年时笔落生禅,却像是上天要让我明白的。石塔当年落成时不生缝隙,完好无损。如今如何了,又有谁与我同游?人间已换,天上似远,随意吧,随意谁送谁游。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