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穿越竹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穿越竹林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穿越竹林教案 第一篇:穿越竹林教案 其次单元 影视金曲 第三课时 穿越竹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扩高校生的艺术视野,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通过对本节课所接触的音乐进行了解与感知,激发学生主动思索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并乐于参与探讨相关话题。 二、难点与重点 1、重点:通过倾听、分析等,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与影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谈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 视频播放卧虎藏龙背景音乐。 看过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觉得影片最引人入胜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人物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其中的音乐。影
2、片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找寻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厚思索与含蓄。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奖中,电影卧虎藏龙获得10项提名。最终拿到最正确外语片、最正确摄影、最正确艺术指导、最正确音乐大奖。 今日,就让我们以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两首音乐为例,来了解和感受场景音乐的魅力。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一 夜斗 1、播放夜斗 思索:1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请描述音乐力度、速度的转变与影片故事情节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影片中最叫座之处或许要数俞秀莲和玉娇龙夜斗这一场,青冥剑是影片的重要符号之一,它贯穿全片,是挑起冲突、制造冲突的重要道具,片中的首场打戏便是因它而起。传统的中国鼓点一声紧
3、似一声。两人在鼓声中凌空打斗,绝地奔跑,鼓声所传达的意境竟是一个“打字所不能到达的。1打击乐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烘托打斗场面的气氛。2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进展转变,充分烘托出惊慌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加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气感。那么,什么是场景音乐呢?课件出示: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场景音乐是指影视进行过程中运用的音乐。除去片头和片尾音乐外场景音乐是对某个具体故事情节或人物感情进展转变进行的铺垫、烘托和渲染,具有营造戏剧性高潮和推动情节进展的作用。其作用: 1、描绘作用。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心情与气氛; 2、推动剧情进展作用。 在这部电影中,于秀莲和玉娇龙的打戏在玉娇龙抢的
4、青冥剑后,在于秀莲家两人其次次大打出手。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进展转变,充分烘托出惊慌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加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气感。让我们来欣赏。3播放视频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二穿越竹林 1、导语:有人这样来形容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关系音乐与画面调情,调情两字虽用的不怎样雅致,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两者的亲密关系。让我们来欣赏场景音乐之穿越竹林。 2、让我们先来倾听箫的音色。音色古淡而奇妙,轻灵的节奏协作激斗的场面渲染气氛。 3、播放穿越竹林音乐 思索: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回答后师小结:箫的舒缓优美、哀婉惆怅;人声的虚幻奇妙、渺远空灵;大提琴的感叹、无奈。 4、倾听、视唱箫演
5、奏的旋律,感受其舒缓优美、哀婉惆怅的心情特征。 5、倾听、视唱大提琴演奏的旋律,感受其心情特征。大提琴奏出的感叹、无奈的旋律,表达出人物情感与行为间的冲突、迟疑。 6、复听穿越竹林音乐,在图谱上绘出人声吟唱的部分。 7、学生回答,师订正要着重引导学生倾听这段场景音乐中,人声、箫、弦乐器多层次的音乐织体所产生的意境。 四、对比分析:两段不同风格形式的配乐在烘托气氛、增加故事表现力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夜斗 音乐使打斗的气氛更加激烈,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穿越竹林音乐表达出两代人对爱情的看法及人性中欲望和自我戒律之间的冲突冲突:玉娇龙骄纵任性;李慕白隐忍压抑。 五、欣赏电影片段
6、穿越竹林:结合音乐欣赏影片,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协作。音乐的速度和力度的转变对影片的心情会带来转变 六、回顾上节课内容,学生总结概括影视音乐的分类及作用。 七、小结: 电影音乐中的场景音乐是必不行少的,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场景音乐来烘托,因此可以说,影片的场景音乐为整部电影情节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内容的彰显、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我们在关注电影情节的同时,来关注电影音乐。 : 这节课我们倾听并欣赏了穿越竹林,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及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在倾听音乐时能结合剧情和画面来进行二维立体的欣赏,以充分感受音、画关系,相识影视音乐的功能和地位。在老师引导
7、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感受这些经典影视音乐中,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审美修养得到丰富、加强和提高。 其次篇:竹林教案 (导入)第一张同学见过竹么?有同学见过竹林吗,见过竹子开花吗? 竹子是开花的,只是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便是枯萎。山海经曾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坚固,坚固必枯死。盛放之后便是终结,多可惜啊,是我我就不开花了。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是不开花的竹子,终其一生,庸庸碌碌,正是如此才更显出那些开花的竹子的宝贵。比方曹雪芹就是一棵开花的竹子,一生呕心沥血只开出红楼梦这一朵花。正是这朵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还有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写就飘,凝合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
8、悟。这一朵花用完了竹子贮蓄的全部养分和,可惜吗,不行惜。能开出这样的一朵花哪怕之后便是枯萎也足够了。 竹子虚心直节,宁折不屈,不畏霜雪,像极了中国的文人,文人也因为它这些崇高的品质将它与梅松誉为 “岁寒三友,与兰菊梅并称“四君子。文人墨客中爱咏竹者极多,比方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四十年画竹爱竹成痴天下有名,留下不少与竹相关的诗词和画作,竹石便是其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炼还hai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扬了岩竹宁折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人就要像竹子一样挺直脊梁不为五斗米折腰。作文素材:竹子开花 竹的气节 其次张
9、然而我最爱的诗人是王维,于是任性的把并不是咏竹的竹里馆加了进来给同学们做个积累。虽不是咏竹却也是拿竹林作为背景,渲染作者孤独的情怀。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四周有竹林,故名。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3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颂。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老虎一声长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月下长啸。深林: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第三张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切。常常单独
10、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孤独的情怀。苏轼赞扬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就是一位画家的大作竹林深处人家 第四张作者黄蒙田,当代画家 散文家。第五张老规则检查早上预习的字词。 重点:屏 名副其实 匾箪 山涧 差不多 策自己查字典,语文是一件自己学才有乐趣的事情 第六张词语编汇 留意副的相近字 课后自己了解 第七张内容讲解并描述了什么,提示课文标题竹林深处人家所以文章主要讲解并描述了竹林美景和竹林人家。最终一段的作用一般就是总结全文 照应题目 点明主旨 首尾呼应 升华主题 强化作者情感。那哪些部分写了竹林美景?第一节课我们主要讲竹林美景1-3。大家齐读前三段。第一段是写的竹林给你
11、的感觉是一片什么样的竹林? 远远望去竹林全景宽敞深厚。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来衬托竹子之多。 全铺着竹,将“铺字换成“长怎么样?铺字写出了竹林延绵不绝无穷无尽极富表现力。“竹的海洋风吹过“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比方形容特殊贴切,将竹林宽广,竹海深厚全都写了出来,那起伏的气概仿佛就近在眼前。充溢了画面感。 其次段沿着小路深化竹海竹林近景密密匝匝。“仿佛是在海底隧道里走比方是指走在竹林中间的林荫小道,这样写出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 比方像屏风一样,以为走到了终点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了竹林小径曲折委婉,照旧是突出竹林的宽敞茂密。一小片竹林是不能又一村的。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故事:南宋时期,陆游被撤职回到家乡山阴,在家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单独一人到西山巡游,经过一山又一山,最终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段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山坞。登高四顾无穷无尽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看不到延绵的山势和一点儿泥土,看不到缺口通到山背后,因为能看到的只是竹子。竹林的无穷无尽。 为什么要写画家的对此手足无措?因为要侧面描写竹林的旺盛。当地的挚友满足的笑了,因为他是护林员,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当然是好事情。
13、第八张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写出了竹海的哪些特点? 从远望、近观、细顾三个角度描写竹林。写出了竹林的茂密、丰收景象。第九张这种手法叫做? 移步换景。介绍移步换景。 上节课我们讲到竹林美景,请问同学们还记得1.本文写竹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转变?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第十张那么问题来了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写竹坞中无穷无尽、高深莫测、密不见底的竹林,用意何在?答: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有,为后文写人家、写“快乐声作铺垫,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切合。 中间段落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竹林深处到底是怎样的人家。齐读4-8自然段
14、 4-7自然段的讲解。 4,面对宽敞的竹海,听不到别的声音,莫非没有人家吗?从山坞看到山麓的竹林上袅袅炊烟远看人家。照旧抱有疑问,因为这么密的竹林看不到一点别的痕迹。竹林的密不光是有人家,而且可热闹呢。 5为了看这个热闹的村庄,我们就起先走进村庄了。进村的路用排比句钻入竹海,越山涧,过石桥,爬石路,比想象中要远的多。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啊?竹林深处人家的偏远清幽,让人更加急迫的想要了解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世外桃源要这么隐秘。 然后作者有写是怎么样的山村么?听禽鸣,山村近了。我们最终是踏上了村庄的街道。竹林人家的生活自然是和竹密不行分的,家家户户全晾着,晒着 6于是我们走进村民的生活。猜到了住没想到这
15、样的彻底,家具器皿都是竹的。住的是?用的是?穿的是?吃的是?喝的是?这就是山中村民的生活和谐又富有情调。 7离去前,听到女孩子的欢声笑语,拾竹箬的少女回来了。 8很长一段时间我回忆起这竹林深处,马上就闻到竹子散发的芳香,四周都是清静柔软的青绿。与开篇那宽敞深厚的竹林遥相辉映。 嫩青色墨绿色的竹海,竹叶在微风中摇摆的沙沙的响声,空气中充溢竹的芳香,回忆起来四周都是一片清静柔软的青绿。这片竹海美不美?在这样美的竹海衬托下课文的后半部分写了竹乡人家,呈现了一片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支配材料的? 第十一张课文后半部分写了竹乡人家,呈现了一片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支配材料的? 祥和,欢乐 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
16、;到竹乡之后,未见村民,先闻其声。由家禽的鸣叫写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由村民用盐笋干、碧螺春款待我们,到拾竹箬的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化,引人入胜。 第十二张作者以在竹乡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描写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竹乡风光的宠爱,勤劳朴实山村人民的赞扬。对竹乡人家清静、简朴、和谐生活的向往。中心思想的概括 艺术手法的分析。用移步换景,用五感,用比方,排比,动词的运用是写景文生动。善用修辞描绘形象,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平凡的竹林在作者的笔下如此的饱满绘声绘色,见过竹林的人很多,能写出竹林深处人家的却很少。每次说到写景作文你们就唉声叹气,读不懂,写不出,总觉得自己
17、没见过美景。其实不然,美景始终都在,是麻木的心遮住了觉察美的眼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景,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是景。你身边的小小校内也是景。世界这么大,并不愿定非得出去看,没有觉察美的眼睛,看了也是白看。板书 第三篇:穿越障碍教案 穿越障碍教案 一、玩耍名称:穿越障碍 二、授课班级:大班 三、玩耍目标: 1.熬炼幼儿的身体协调及爆发力。 2.提升幼儿集体荣誉感。 四、玩耍准备: 物质材料:独木桥、低桩网、软垫各两组。 五、玩耍玩法: 一热身部分 常规热身,依据从头部往下的依次进行关节活动。穿插趣味性的热身活动,增加幼儿兴奋度。
18、 二基本部分 1.讲解导入: 敌人在我边疆1号高地设立前沿阵地,并对我边疆地区进行袭扰,对我方人民生命和财产平安造成严峻威胁,上级叮嘱我部坚决歼灭1号高地来犯之敌。 2.老师讲解玩耍规则: 1老师进行讲解演示。首先进行低姿匍匐爬过低桩网,跨越独木桥,在软垫上进行一次滚翻,最终将“手榴弹扔向敌人阵地; 2让幼儿进行分段分组对逐个障碍物进行探究; 3将幼儿划分成2队进行团队竞技。 三结束部分 1.讲评: 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和小队进行表扬嘉奖。 2.放松身体: 两两组队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组织弓步走进行腿部肌肉拉伸。 六、留意事项 1.玩耍前检查幼儿的着装是否合适; 2.玩耍前视察幼儿身体状况是否适合
19、运动; 3.玩耍过程中老师要进行伴随爱惜。 第四篇:竹林的故事教案 竹林的故事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分析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废名,原名冯文柄;冲淡、质朴的笔调;留意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2.内容提示 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隐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哀痛。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作品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20、。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三姑娘内心纯净无暇,自然秀丽,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沟通,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 竹林的故事表达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秀丽的意境和童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清清淡淡地充满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 三、作者生平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1901年11月9日生。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
21、小学老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其次。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老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高校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高校为京师高校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复原开学时回校接着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高校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起先,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状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家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靠近,举家迁至乡间。1938年夏,县城沦陷。1
22、939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老师,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老师,教英语。抗日斗争胜利后,北京高校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家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高校即吉林高校任教授,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废名在北大求学时起先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新诗、散文,还曾创作翻译外国的作品和评论,发表于努力周报、语丝、骆驼草等刊物。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1925,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枣开明书
23、店,1931,桥开明书店,1932,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桥之支配,本为上下两部,1932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在新月、学文、文学杂志上发表,因抗日斗争发生,没有写下去。抗日斗争时期,除写了几篇短文外,没有进行文学创作。1947年文学杂志复刊,写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在这个刊物上连载,所写的都是战时在黄梅乡间避难和教书的事,共发表了十七章,全书未写完。废名的新诗和散文,散见于报刊,作者自己没有集印过。其理论著作,30年头有谈新诗十二章,为在北大教现代文艺之讲义;40年头续写谈新诗四章;50和60年头有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鲁迅探讨、杜甫探讨、美学讲义、新民
24、歌讲稿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有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确定影响,甚至在40年头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曾评价自己的写作表现手法“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愿奢侈语言。他的文学创作在文体、叙事方式等方面具有探究性、试验性、前卫意识及特性化色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2.重点作品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
25、荒诞的挖苦。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假如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那么,此一时期作者更多的留意叙事,并在自传式的事务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索,因此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五、创作背景 竹林的故事中充溢淡淡的禅意。因为废名的家乡湖北省黄梅县城,自隋唐以降,便成为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县城旁边,东山寺、五祖寺、东禅寺
26、这些佛教对地仍香火不绝。废名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深厚的禅宗文化气氛之中并整整生活了17年,1917年他离开黄梅到武昌求学。像全部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废名基于对新文化的向往与憧憬,1922年秋考入北京高校预科英文班。在北大他结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胡适、周作人等人,同时起先了文学创作。1925出版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它似一枝悠扬的牧笛吹响在“五四时期朝霞绚丽的晨空之下,清美而不落轻浮。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竹林的故事文笔冲淡简练,常有中国古诗的意境,似诗似画,也似古典的一支曲子,悠悠远远地弹来,涤荡在青山绿水白描渲
27、染之间。如课上无时间,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并朗读。2.课文分析 人物描写:废名的小说赞美少女的优雅美。这本是历来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命题,但是晚清的狭邪小说和后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多以肉欲的目光来视察少女的体态,这种美姿的描写常常勾通着邪念。废名则以纯净的、静观的、审美的看法来视察和描写的,他常常是化俗为诗,而不是化诗为俗。竹林的故事以赞美的笔调来写三姑娘的体态和穿着:“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如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望见三姑娘穿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这里赞颂的不是粉泽锦衣,而是自然
28、之美,朴实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作者觉得她淑静纯净,以任何世俗的看法处之都有犯罪之感。连久违之后,看到三姑娘的身影,“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短暂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这仅是含蓄吗?这不也以象征的笔法写出三姑娘美如翠竹,而“我的心地也洁如流水吗?人们在这里觉出一种纯净的道德感。 三姑娘的性格分析:质朴。第2段“特殊羞怯而又爱笑、倒数第12段“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三姑娘似乎违背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她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勤劳能干。跟随父亲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母亲洗衣;父亲
29、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俏皮、和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莫非就要我出东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孝顺。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其次天要卖的蔬菜。脱俗。她一听到“我们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遇到一个好姑爷。就马上翩然离去,决不供应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 情景交融:废名写田园风景轻描淡勾,不多点染,平平写来,隐隐含着风情,
30、他的文意和文笔是颇为一样的。竹林的故事开头这样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子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一条河、一簇竹林、一重茅屋、两边菜园,淡淡一笔,不须点染,就把一幅田园风景画写出来了。河水如何澄澈,竹林如何翠绿、茅屋如何古朴,菜园如何簇新,是不用写的,因为它们组合在一起,自然便是澄澈、翠绿、古朴、簇新。主子是和气的,大家对他的称呼也颇亲切,这便与这幅田园风景画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三姑娘与竹林的关系:作者以一枝凝练而有才情的笔,写竹林,写茅舍,写菜园,写少女,触笔之处皆是一派牧歌式的青春气象。其中尤以竹林写得
31、好。我们觉得,河边葱笼的竹林好像是特地为三姑娘生长的,三姑娘也好像是特地为这片葱笼的竹林生长的,她它们之间已到达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界。竹林下有三姑娘的华蜜与哀愁,她在这里唱歌游戏,帮父亲捉鱼,帮母亲买盐,但这里也垒着她父亲绿团团的坟堆。竹林里又隐藏着三姑娘的青春与性格。她不愿别了母亲,成群打阵到城里看赛龙灯,其淑静之处宛如栖在竹枝的雀鸟,锣鼓喧天,也惊不动它。三姑娘竹一般“直,竹一般有“节,使拿铜子买菜的青年顾客也似乎自觉得俗气。 其中有一位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的一餐饭使不得?莫非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
32、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真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真是妙不行言之笔。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灵一齐化作诗的韵律。废名的小说往往把自然景色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消融彼此界限,化作余音绕梁的牧笛。3.课文难点探讨 作品中为什么淡化三姑娘的父亲老程的死。 答: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三姑娘一家的贫困。无疑,老程的死是与社会有关系的。但作者废名减弱了小说批判性的思想力度而增加了道德意识。社会思想批判不是废名的性情所在,而只有人性的终极关心才是他的特长。废名的特性意识强而社会意识弱。他的特性意识无限扩张、伸展,以至到达一种“怪、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也正是因此,他注定要
33、留在现代文学的边缘。废名心如磐石,铁板一块,沉入到乡村自然之中而没有丝毫裂痕。那原来就“有限的哀愁日趋淡化,似乎就要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意味,一种几乎近于纯粹私人的永久体悟。这纯粹是来自个人的精神欲求,而不是迫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压力。这很诧异,也很深刻。所以,在废名那里,没有社会与自然互相对立的结构形式,他构筑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世界。再加上废名信奉佛教。所以在竹林的故事中,三姑娘不仅纯而又纯,而且超越、折服了死亡。老程的死似乎不是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是意味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生命于是也就获得了永久。所以母女俩的生活照旧如故,就像那片青青的竹林一样。答案不唯一,可启发学生
34、阐述不同的见解。4.相关评论 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了扑朔迷离的故事;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隐约的;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必需静下心来细致品尝。 严家炎 七、练习 1.选择题 1以下哪一篇不是废名的作品() A.竹林的故事 B.桥 C.莫须有先生传 D.边城 答案:D 2竹林的故事的写作特点是()多项选择题 A.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愿奢侈语言。 B.写田园风景轻描淡勾,不多点染,平平写来,隐隐含着风情。C.小说构筑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世界。D.语
35、言淡雅,追求意境美。 答案:A、B、DC是评价小说的内容,而非写作特点。2.填空题 竹林的故事的作者废名原名冯文柄,小说主子公是 三姑娘,小说充满着淡淡的佛 教思想。 3.简答题 谈谈三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答: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小说塑的三姑娘形象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作家将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八、研习与思索 说说竹林的故事是怎样追求意境美的。 答:说竹林的故事意境美,首先是因为清爽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绽开,溪流潺潺,竹林葱郁,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趣和清静、秀丽的牧歌情调。竹林
36、的故事意境美不仅在田园诗的乡村风光,还在少女的纯净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小说塑造的三姑娘形象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作家将“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竹林的故事意境美还在作家语言的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废名写田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不事雕琢。所以周作人说:“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阴下的时候。 九、延长阅读 比较废名与王统照、郁达夫 同一时期从事诗化小说创作的作家还有王统照和郁达夫。假如把废名小说与王统照和郁达夫的小说进行对比,可以觉察,它们之间存在着颇有意味
37、的关系:王统照突出描写人物的死亡及其对作者的剧烈影响,废名对人物的死亡则往往轻轻一笔带过;郁达夫极力写主子公与环境的冲突以及生之困难,废名主要代表作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却都是和谐或基本和谐的,他有些重要篇章突出的是生之乐趣。 废名小说屡次写到了人物的死亡。例如,浣衣母写到驼背姑娘的死,阿妹写到年仅七岁的阿妹的夭折,火神庙的和尚写到金喜的死,竹林的故事写到老程的死,河上柳写到驼子妈妈的死,墓写到友人的死。然而,除阿妹外,作者都将人物的死亡淡化了,作品的感伤气氛也随之淡化了。浣衣母中驼背姑娘的死尚使其母李妈“眼泪干了又有,竹林的故事里老程的死却随着林中竹园中菜的一天比一天绿起来而“一天比一天冷淡起来
38、,后来其女儿三姑娘“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在创作原则方面,废名笔下的生活与人物虽有确定的现实根据,但他完全是按志向的样子来写。他写的是自己梦中的生活。正如周作人所言:“这些人与其说是本然的,无宁说是当然的人物;这不是著者所见闻的实人世的,而是所幻想的幻景的写象。他1920年头的作品基本如此。至于莫须有先生传特别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虽则强调实录,但作者并不像一般所谓“现实主义作品那样再现生活,而是以自己关于生活的某种理念来结构和统帅全篇。不过,废名做小说时并不像郁达夫那样让个人情感泛滥,他始终将情感隐于人物特别是景物之后。莫须有先生传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常有大段争辩,但这种
39、争辩都是理胜于情。刻意追求语言的精炼和生涩、有意使小说具有诗的意境与禅趣,造成废名小说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此正所谓“唐人写绝句的写法。 所以说,在小说诗化的途径方面,废名小说与王统照式情感浓郁的“感伤诗以及郁达夫式的“宣泄诗不同,它是一种“意境诗。若单有类似王统照的阿妹和类似郁达夫的少年阮仁的失踪、去乡,废名尚缺乏以成为废名;有了这些超越感伤、展示日常生活中生之乐趣的作品,废名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特性、独特风格。 第五篇:竹林的故事教案 竹 林的故 事 废 名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分析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废名,原名
40、冯文柄;冲淡、质朴的笔调;留意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2.内容提示 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隐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哀痛。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作品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三姑娘内心纯净无暇,自然秀丽,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沟通,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 竹林的故事表达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秀丽的意境和童
41、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清清淡淡地充满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 三、作家生平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01年11月9日生。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老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其次。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老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高校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高
42、校为京师高校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复原开学时回校接着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高校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起先,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状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家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靠近,举家迁至乡间。1938年夏,县城沦陷。1939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老师,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老师,教英语。抗日斗争胜利后,北京高校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家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
43、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高校即吉林高校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 四、废名的思想 从其思想主流看,其思想上深受庄禅思想影响。1927年下半年他避居西山,更宠爱谈禅论道,静坐深思。老庄主见师法自然,寻求“物我同一逍遥境界;禅学力主大彻大悟,摆脱尘世苦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禅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废名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这一传统,并将其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他的小说所描绘的古朴和谐的乡村社会,超凡脱俗的人格,就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相契合所到达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废名企图借助庄
44、禅之道,开拓更为超脱、旷达、淡泊的艺术境界,使他自己从内心的孤独孤独中完全解脱出来。但废名终归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这种解脱只能是短暂的抚慰,且带有幻想性,因此不能完全排解现实的苦衷。许多新的苦痛,难免使他陷入悲观、虚无、甚至厌世的心情之中。这种消极的心情在小说桥里时有流露。作者借小林的口说:“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桥这个东西在他的记忆中是渡不过的,而且是一个奇迹,一记其它来,也记起自己畏缩的身子恒久站在桥的这一边。这就表达了作者以为:人在尘世,孤独与苦痛恒久无法摆脱的宿命观。桥的基本情调虽不是厌世的,却是很悲观的。但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追求表象世界与作者内心情感的交融契合,形成隽永含蓄的诗化意境,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表意功能,为现代小说向抒情化方向进展,开拓了一条新路。这种历史功绩必需予以充分确定。 五、废名作品及艺术特色 1.主要作品 废名在北大求学时起先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新诗、散文,还曾创作翻译外国的作品和评论,发表于努力周报、语丝、骆驼草等刊物。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1925,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枣开明书店,1931,桥开明书店,1932,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桥之支配,本为上下两部,1932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