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篇: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简答题 1.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转变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 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支配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始终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意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3从中心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心可支配收入占全
2、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到达中心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心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 5分税制改革以来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于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供应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2.为什么说经济进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确定作用1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
3、目标,而在财政赤字覆盖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2经济进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凹凸,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确定规模来说是如此。 3经济进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确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一般而言,经济进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4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进展水平之中的,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如今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可以
4、促进经济进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牢靠的保障。 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试述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削减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二、是由于征税变更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
5、效率,而削减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neutrality,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开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确实定因素。 增值税也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其理由如下:1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 2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 3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
6、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表达了对投资的调整作用。4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 4.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主观上讲,纳税人都存在税负转嫁的愿望。但能否进行税负转嫁,还要看是否具备进行税负转嫁的条件。 1课税对象的性质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2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应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应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所谓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的转变相对于商品价格的转变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确定比率,引起需求量削减或增加的比率。 商品被课税后,商品的价格将因此而上升。 相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不易胜利转
7、嫁。 所谓商品的供应弹性是指商品的供应量的转变相对于商品价格的转变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确定比率引起供应量削减或增加的比率。 相反,商品的供应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简洁胜利转嫁。3课税范围的大小 4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 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 5.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削减,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置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置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
8、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分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削减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置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置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6.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1拉弗曲线原理介绍:供应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说明白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拉弗曲线说明白税率与税收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具有至少四方面的经济含义: 高税率不愿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定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定的相关性。 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
9、收实惠的依靠。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适用两种税率。 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税率。2拉弗曲线评价 拉弗曲线的合理性 拉弗曲线是在供应学派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滞胀现象后,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强调供应确定需求,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出来的减税的基本理论根据,使之理论和政策主见具有确定的合理性 拉弗曲线的局限性 全部经济理论都同时具有的“时效性与“相对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拉弗曲线相关理论也具有确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探讨其对具有极为特殊国情的中国经济的适用性问题上更应加以留意 7.如何理解税收制度 对税收制度的概念,
10、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相识:1税收制度是税收本质的表达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支配的一种特定支配关系。通过设计税类、设置税种、规定税率、划定计税范围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国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支配关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税收的本质以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 2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实现的保障 税收职能是税收的内在固有的职责和功能,要使税收职能成为现实,就必需依靠具体的税收制度。 3税收制度是征纳双方的根据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关于税收的法规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和纳税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根据。 8.简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又称流转税,也称货物和劳务税
11、,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特征: 1课征普遍 2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根据,特殊灵敏 3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4商品税的税负简洁转嫁5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和隐藏性 功能: 可以稳定、便利地取得财政收入,是收入功能较强的一个税类。商品课税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增长,不受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影响,从而收入稳定。由于流转税一般可以转嫁并最终以消费领域为税负归宿,所以可以起到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9.简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税负相对公允 2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税源广泛,税收有弹性5计税方法困难,征管难度大
12、功能: 收入功能。公允功能。稳定经济的功能。 10.国债的功能有哪些 国债的功能主要有:1弥补财政赤字;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4筹集建设资金。 11.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表示国债确定指标: 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1、是国债负担率。 2、是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 3、是偿债率和债务依存度。4、12.简述我国政府预算一般要经过的程序 国务院下达编制下一年度政府预算草案指示,财政部负责具体事项; 中心各部门根据部署组织和领导所属部门编制本部
13、门的预算草案;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部署编制本区域预算草案; 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草案,并关心本级政府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依据规定期限报上一级政府; 财政部审核中心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中心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心和地方预算草案。 13.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中心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心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心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14.简要分析财政平衡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应。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
14、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在已经存在赤字的状况下,一般是靠发新债还旧债,而每年连续发行规模和偿债规模给财政带来了压力,财政为了保持和加大净收入,就必需扩大发行额,未偿还债务便随之逐年增加,自然利息支出也不断加大。 15.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确立的基准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但是财政政策目标并不行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政策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目标一般可以归纳为: 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稳定。4收入的合理支配。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论述题 1.论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实行分类征收。
15、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3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允。 4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 5实行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良: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制,区分不同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接受不同的计算方法。分类课征制无法从整体上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实力,不利于表达税收公允原则,还可能扭曲纳税人的行为,侵蚀税基,增加税收本钱,从而不利于表达税收效率原则。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分类课征制加以改良。 2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忽视了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支出结构这两个确定纳税人纳税实力的重要因素。税制改良的方向应当是在制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时,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的家庭赡养人口等
16、特殊状况,以充分表达税收的公允原则。 3关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2.试论述如何把握财政平衡问题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确定的。 2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心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的状况下,应当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心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来加以考察。 4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3.简要评价20世纪90年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从1993年起先,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为此,本轮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定位为抑制通货膨胀。 2主动的财政政策19982023年。19982023年的宏观调
17、控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治理通货紧缩。在前期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下,我国政府刚好提出了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协作的新的宏观调控手段。 接受了以下主动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 第三,增加社会保障和科教等重点领域支出; 第四,调整收入支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3稳健的财政政策2023年至今 本次财政政策方面主要实行了以下措施: 第一,压缩国债规模,限制财政赤字; 其次,增收节支,调整结构; 第三,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案例分析题 一.第一问: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8、必需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探讨财政平衡。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此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在财政收支平衡的状况下,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抵部分所形成的购置力已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资金收支差额之中,在计算总需求时,不应再考虑这项因素。 其次问: 1“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将造成对社会总需求增加; 2“四万亿政府投资的具体运用项目将会对总需求的拉动产生不同的效果;3政府投资的方向应尽量避开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第一问: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刺激支配中主要运用了减税、增级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这
19、些政府工具。因此,回答的时候主要从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的作用机制来回答。 税收主要通过限制社会资金的流淌,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干脆或间接的影响。假如降低税率,会对私人部门的经济起扩张的作用,使得经济主体的税后实际收入增加,因此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在总需求缺乏时,往往实行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900多亿美元将用于支持失业救济、医疗补助、食品券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这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这是在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来维持或者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100多亿美元将用于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桥梁、运输河、水坝、管道、铁路、公共交通系统等,这是属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
20、支出对社会总供求起到确定的调整作用。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其次问:这个问题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分来回答。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为明显和快速,因此,各国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首先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美国在大萧条以及2023年金融危机中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都表达了这个原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区分可以参考教材本章内容中第三节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作用机制、政策时滞和侧重点三个方面的差异来回答。 其次篇: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财政理论第一章 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
21、要表现 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自然无法有效配置全部资源,而引起的收入支配不公允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 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担当应有的本钱或没有获得应有的酬劳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 收入支配不公允 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 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全部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解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 2公共
22、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本钱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分:1供应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供应,私人物品由市场供应; 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处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意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意私人需要 三、政府失灵缘由: 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供应信息不刚好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 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
23、、财政 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意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支配活动。 二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冲突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供应公共物品,满意公共需要。同时财政又必需制定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财税制度,改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和收费制度以及建立事权与手指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并合理支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提高运用效率。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冲突
24、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冲突统一 二、财政在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财政在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充当组织、供应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物品供应方的财力保障的源泉 、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组织收入、支配支出 二基本内容 l 调整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l 调整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淌 l 调整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执行工具: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税收 二、收入支配职能 一含义: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
25、对参与收入支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整,到达收入公允合理支配目标 二基本内容 l 调整个人之间的收入支配关系 l 调整企业之间的收入支配关系 l 调整地区间的收入支配关系 三执行工具:划清市场支配与财政支配的界限与范围;转移支付;税收 三、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一含义: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二基本内容 l 调整社会总需求,调整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l 调整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三执行工具:设置对经济自动调整的财政制度以及运用财政政策扩张性,收缩性,中性 、为什么公共物品应由国家来供应? 一、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
26、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确定的。 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其需要或消费是公共或是集合的,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购置,存在“免费搭车造成效率损失问题。 三、供应公共物品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其首要职责。 其次部分 财政支配过程其次章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原理:即解决效率问题 一财政支出的适度规模: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宏观因素: 经济性因素:指经济进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进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性因素始终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确定性因素。 政治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发生斗争或重大自然灾难等突发性事务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定会超常规地
27、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其与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单一制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而联邦制国家则低一些。行政效率看一国的行政机构如何,若果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则经费开支则会更多一些。 政府干预政策。 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2微观因素略 2、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1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 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是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根据。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供应。财政学探讨的是政府供应公共物品与市场供应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
28、政府供应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本钱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2公共生产: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设计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因为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干脆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置。 3、财政支出的转变趋势: 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提高 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方面,依据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支配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在调整财政支出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限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
29、增长上。而限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限制行政机关人员的支出权利,以此到达削减消费性支出的目的。 三支出的效益 1、支出效益的评价指标 1本钱效益分析法: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本钱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本钱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本钱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支配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本钱获得最大的利益。 2最低本钱法:与本钱效益分析法主要的区分在于,御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至计算项目的有形本钱,并以本钱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此最低本钱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本钱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2、公共定价: 1公共定
30、价的含义: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确定程序和规则供应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搜狐费标准确实定。 2公共定价是针对什么的?它与市场定价有何不同? 公共定价是针对准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市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其由市场供应,具有确定的公共性,政府在其中对市场进行定价。 公共定价与市场定价区分在于两者针对的对象和机制都不同,公共定价针对的是公共物品,市场定价针对的是私人物品,公共定价实行的定价机制是由政府干脆指定自然垄断行业和价格或者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而市场定价所实行的定价机制是由市场进行自主定价、自主竞价,政府不进行干预。 3、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决策效益
31、:加强财政管理,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2政府选购的作用和意义: 含义:也称公共选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供应公共服务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购置。 作用: 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允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 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选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省资金,提高所购置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选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由于政府选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大大削减了选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共谋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供应商和选购实体是最大利
32、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各国政府之间的选购,有利于对外经济的交往 二、财政支出的内容 一购置性支出:行政、国防支出纯公共物品;科教文卫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问题:行政管理支出增速过快,影响其他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挤占其他支出。支出效率低下。 2改革: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简政放权 加强预算监督。 2、社会保障政府介入的缘由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需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理由如下: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种种缺陷,市场的支配机制必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支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
33、行政手段在初次支配领域干预收入支配,但可以实行收入再支配措施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支配的不公。 2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行能完全向人们供应基本保障。其缘由表现为: 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 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缺乏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 商业保险市场那一抵抗系统性风险 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在支配 3、政府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可以有效限制市场;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对非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 2政府投资的特点与私人投资的区分
34、 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政府投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范围、资金不同。私人投资资金来源于自身积累和社会筹集,从盈利为目的,一般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投资资金大部分为无偿取得的,投资长期或大型项目。 管理方面:政府投资更加透亮严格,私人投资的私人性更强一些。3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为人类供应基本生存资料。农业是工业进展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特征: 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干脆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投资要通过加工 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靠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公益性质,花钱多,
35、涉及面广,个别单位和地区往往不愿担当或无力担当,这就是需要政府来担当这种投入职责。 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生产难免有周期性波动。农业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农业需用固定资产多而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而资金周转慢,从而农业在市场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现状:农夫收入低,生存空间小。4政府如何介入农业投资: 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 相对稳定性。 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化和培训等方面。 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留意农业科研活
36、动,推广农业技术 二财政支出的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1含义:是指国家根据确定的法律法规,在劳动者或者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丢失劳动实力或丢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供应必不行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2社会保障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与社会保障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支配。 本质上讲,财政与社会保障的支配主体一样,都是国家,且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从资金来源形态伤来看,二者的客体也相同,都来源于国民收入。 财政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资金,以满意国家保障资金的需要。社会保障谁既是社会保障筹资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财政收入形式。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中的一项重要支
37、出。社会保障预算应是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3我国社会保障的问题及改革 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水平低,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体制落后,不能适应社会进展需要。 保障待遇与就业制度相联系。差异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社会保障的筹集模式不适应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目前的筹集模式为现收现付型,这种模式适用于人口年轻化。 改革: 加快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2、财政补贴 1含义: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确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式及制
38、定的方针政策,为到达待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支配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2作用:订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订正市场缺陷,借以实现国家的社会福利目标。3与税收支出的关系: 财政补贴+税收支出=转移性支付 3、税收支出 1含义:税收支出泛指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的特殊减免条款项目构成的“收支出体系税。 2与财政补贴的区分: 政策受益人不同:财政补贴的政策受益人是企业,税收支出的政策受益人是纳税人 政策目标不同:财政补贴是为了提高市场价格,税收支出是为了激励纳税人纳税 支出方式不同:财政补贴是列支,税收支出是减收3联系: 税收支出隶属于转移性支出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原理
39、一含义及分类 1、含义: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公共职能,满意公共支出需要,根据确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确定数量的国民收入。 2、按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2国有资产收益。3债务收入。4收费收入。 二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形式 1、税收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标准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不受生产资料全部权归属的限制,因此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最牢靠的基本形式。 3、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收入的最有效方式。 4、税收还具有调整经济运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 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
40、进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根本因素: 确定时期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水平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的经济进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品的凹凸。 2、价格因素:价格影响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具体为:1价格水平升降。2现行税收制度。 3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3、体制因素,实行支配经济体制的国家财政集中度高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二、财政收入的内容 一税收的原理构成要素: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分: 1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
41、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有的税收虽然由纳税人缴纳,但事实上是由别人负担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样,这既是通常所说的税负转嫁问题,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2、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分1含义不同: 起征点:是指税收法律制度规定的征税对象起先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免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2当征税对象的数额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接受起征点制度的要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接受免征额制度的进队征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3起征点制度照看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额制度是对全部纳税人的照看。 3、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区分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管
42、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激励生产、计算渐变和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比例税率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理。我国大部分税种接受的都是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累进税率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税收原则:1公允原则 税收公允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允,遵循公允原则。公允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2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
43、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都是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税收不仅应是公允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这里的效率,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本钱最小;二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至少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 3财政原则适度原则 税收适度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与可能,做到取之有度。这里,“需要是指财政的需要,“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的可能,即经济的承受实力。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意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进展保持协调和同步,并在此基础上,使宏观税收负担尽量从轻。 5、税负转嫁: 1含义:税负转嫁亦称税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