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72085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劝学教案范文汇总十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吕蒙(178

2、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ng 岂q 涉猎sh 孰sh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

3、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提示: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五、小结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

4、略去完成之。板书: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议论结友(惊赞)劝学教案 篇2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

5、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7、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

8、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通煣 有通又 知 是“智”的古字 暴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砺 参 省 跂 臾 螯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

9、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

10、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

11、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

13、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2)q(3)lu(4)

14、zhng(5)yu通“又”;p(6)zh通“智”(7)x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

15、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

16、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

17、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

18、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

19、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

20、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2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

22、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5、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

23、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教案点评: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再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

24、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劝学教案 篇4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翻译下列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25、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

2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7、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4.()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孙权:关心下

28、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鲁肃:慧眼识人五、寻找知识点一、语气词的运用二、成语集锦三、古今异义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劝学教案 篇5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多媒体教学课件共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

29、,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二、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

30、,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3、三读。读懂词义。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4、四读。读懂句意。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5、五读。读懂文意。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6、六读。读出语气。我们先来分析

31、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32、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五)结束语。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

33、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

34、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劝学教案 篇6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交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习惯上。以下是“劝学教案课件”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

35、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本文的教学

36、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

37、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

38、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

39、,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3背诵课文。劝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

40、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一)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三)细读课

41、文,合作探究(10分钟)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四)拓展延伸:(6分钟)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五)、当堂检测(5分钟)(六)、作业设置:(3分钟)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选作:能力迁移:二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劝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

42、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

43、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

44、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四、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吕蒙与鲁肃的对话。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五、课文研析

45、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

46、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六、体验反思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七、拓展延伸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板书设计:孙 权 劝 学资治通鉴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论议结友 (惊赞)劝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学情分析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