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023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媲美(p) 奇葩(p) 发横财( hng ) 焚膏继晷(gu) B下载(zi) 内讧( hng ) 豁出去( hu ) 泾渭分明(jng) C罪愆(yn) 磋商 (cu) 跷跷板(qio) 酩酊大醉(mng) D谄媚(chn) 肇事 (zho) 综合征( zhng ) 心宽体胖(p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撒手锏口干舌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省识跌眼镜常年累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喝彩炒鱿鱼寥若辰星
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坐镇捅娄子待价而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张炜创作的450万字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长篇累牍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获得了第八届“茅盾 文学奖”。 B.“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各地纷纷举行了悼念仪式,举国上下哀鸿遍野,沉浸在悲痛之中。 C.“厚德”这一北京精神源远流长,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厚德载物的胸怀 和品格。 D.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 的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
3、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B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展厅里陈列着许多革命先烈的遗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鉴于薄熙来同志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调查。 5.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够溶解一切物质的溶液。下面哪项劝告最能使这位年轻人改变初衷呢?() A.
4、许多人都已经对此做过尝试,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B.理论研究证明这样一种溶液是不存在的。C.研究此溶液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你的条件不具备。 D.这种溶液研制出来以后,你打算用什么容器来盛放它呢?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才华横溢,世称“才高八斗”,后人将他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为“三曹”。 B.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充分体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 C.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荷花淀,以其清新、隽永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D.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硬汉
5、”桑提亚哥的形象。 二、(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6、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 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 1 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
7、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苟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
8、“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
9、的参照。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
10、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9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相对萎缩的时代,内审美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B自由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内审美可能帮我们超越于现实情境之上,实现精神的自由。 C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精神资助,通过内审美,效仿先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D如果一个时代中物质欲望代替了内在悦乐,实际上就意味着内审美被干扰甚至遮蔽。 三、(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
11、,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
12、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宗之 宗:尊崇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 略
13、:侵占 C循少婴家难婴:缠绕,遭遇D及敏破破:突破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申之以孝悌之义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为丹阳内史既自以心为形役 12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转侍御史,辞疾去职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公车征贤良,皆不就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BCD 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 (1)刺史嵇喜
14、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4分)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4分) (3)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 14.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小题,共8分) 萤火(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 “质”即“体”。传说萤火为腐草所变。处囊:车胤借萤火虫之光苦读的故事。 请从 一、二两联中概括萤火虫的形象特征。(3分)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
15、的思想情感?(5分) 15.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8分。) 羽扇纶巾,谈笑间,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苏轼定*) 楚天千里清秋,_。(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千古江上,_。舞榭歌台,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李清照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_,_。(李清照醉花阴)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
16、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
17、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 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
18、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
19、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16“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
20、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6分) 17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8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5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
21、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六、小作文(15分) 20按照下列要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不用“静”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的静谧和人物的心情。 要求:必须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人的心情要和环境的特点相一致。 七、大作文(50分) 21.放下架子,平和生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下名利,泰然处世。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放下,为了更好地拿起;放下,为了更多地拥有。 请以“勇于放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可叙写你或你熟悉的人的故事,可抒发你的体验和感受,可阐述你的观点和见解。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学前班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sjb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