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61590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0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大学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劝学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

3、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

4、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

5、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u通煣 有yu通又 知zh是“智”的古字 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

6、2)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ng 砺 l 参 cn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

7、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

8、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

9、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

10、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

11、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 二、三。 3背诵课文。 推荐第2篇:中学文言文教学 2023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分析 15级汉语言二班 1511020234 陈星竹 全国一卷2023年语文试卷的整体命题思路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与2023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文,适合高

12、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材料是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选择这篇材料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追忆了革命先烈,彰显了爱国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导向意义。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含意;第6题考查艺术特色的鉴赏。 从2023年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变成必答题的华丽转身之后,今年的实用类阅读题在保持去年面貌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

13、些新的变化。从分值上看,虽然总分依然是12分,但却把5分的多选变为了3分的单选,多出来的两分加在了主观题上。和文学类阅读12分的主观题相比,可以看出实用类阅读的特色是主观客观并重,既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也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鲁芝的这段文字选自晋书.鲁芝传,原文篇幅较长,有680余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少量删节。本次重点考查了文言虚词“以”和“为”的多种用法以及帝王世系方面的专门用词。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型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考点并不生僻,而且故事背景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三国时期,

14、非常适合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考查。 古代诗歌阅读是李贺在落第之后自我排解的诗篇。开篇先写自己射技高超,实际上是暗指才华不凡。第二联写自己命途多舛时的自我开解。第三联开始转向抒怀,感慨的是自己仕途蹭蹬难展抱负的命运(文言文中“穷”一般指处境恶劣)。尾联自我安慰,畅想未来如春柳重萌,颇为乐观。整体上看,本题需理解其基本意涵即可。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道选择题均与一篇阅读材料相关,从材料出发来设题。第17题考察病句,但是改变了以往正确或错误四选一的出题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设置病句,让考生选择修改恰当的一句,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本质与以往并无区别。第18题,原本的补写题以选择题的方式

15、出现,考察学生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掌握。第19题,依然考察成语的正确使用,但采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考察方式;试题难度上并无太大变化。 第四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呈现明显的任务驱动特征。文章一方面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谈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以下一代人为阅读对象。 下面将对考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大。原因无外乎两点:一则看不懂。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做题首先要看懂文章。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即使不会做,文章还是看得懂的,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文言文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对于古今

16、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烂熟于心,能够活学活用;特别是要积累足够多的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在面对一词多义时,才能选择最适合语境的意思。即使考生有了以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考生还必须阅读背诵足够多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速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答题。 二则看懂了不会做题。文言文我看懂了,知道了大意,但试题得分上不去。文言文全国卷是四个小题,前三个选择题,最后一道是翻译题。第一道选择题是断句,只要理解意思,基本就能拿到分。第二道选择题是文化常识题,这道小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辨析。对于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课文诗词文言文中都会有所涉及,考生要

17、熟记,而且文化常识考的是选择题,考生可以用排除法。第三道选择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传记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考题设置点无外乎张冠李戴,错乱时间事件,错误意会原文意思。最后一道小题是两个翻译,考查的是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要有一定的文言敏感性,预设三个得分点,进行精准翻译,其他地方流畅翻译即可。 以上两点说起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需要考生有日积月累的文言功底。我认为,在文言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在备考时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勾画关键词,精读深析文言文,会在考场上快速抓住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做题质量。 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文言文为例: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出身名门豪族

18、)。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不幸的童年,父亲早逝,鲁芝年幼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耽”,沉溺,鲁芝喜欢看书学习。“坟籍”,即书籍,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受到当地官员重视,被举荐、征召。“举”“辟”,举荐制度,可能会是个考试点)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受到当政者重视,敬重)举孝廉,除郎中。(再次被举荐,任命官职)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任命官职,一路升迁,平步青云)真薨(“薨”,死,可能是个考试点,不同身份人的死的称呼不同),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

19、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鲁芝有执政才干,治理有方,清除盗贼,建造城市,收复土地。此处可能出题,被邻省蜀侵掠,可能会考翻译)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阙”,代指朝廷。老幼都到朝廷去请求留下鲁芝,间接说明鲁芝有执政才干,获得民心)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谠”,正直的,重点字词)嘉谋,爽弗能纳(曹爽不善于纳谏)。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对曹爽忠诚)劝爽曰:“公居伊周(“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执政有方的臣子)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此句和苏武传中卫律劝降苏武的话类似“

20、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东市”,杀头的地方,泛指刑场,可能会出文化常识题),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断句,“当死”和苏武传中有原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诸葛诞以寿春叛,(三国时期有名的寿春之战,司马昭在寿春歼灭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先驱”,前锋之意)。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鲁芝有军事才干,平定诸葛诞,升官)武帝践阼(“践祚”,登基,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题),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

21、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悬车”可能会考文化常识,“悬车之年”即七十岁),告老逊位(“逊位”,不是皇帝让位退位才称逊位吗?此处用于鲁芝,可见古代“逊位”也可用于大官,此处也表明鲁芝的谦逊,认为自己年迈,欲让位于有才的人),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羊祜谦逊,从侧面表现鲁芝品行好,有能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茔”,坟墓之意)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接下来再

22、看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B.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 /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C.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D.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芝坐爽下狱”,鲁芝因为曹爽的原

23、因被关到监狱里,排除AD选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对偶句“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嘴里不申辩是非曲直,不愿意苟且免除处罚,排除B选项。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 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 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 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利, 登上国君宝座。(“践祚”指皇帝登基。“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误。践祚指踏上主台阶,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错误。)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

24、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位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 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 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错误,是对“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误解,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天水郡屡次被蜀地的人侵掠。)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 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

25、应对策略, 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 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赛 欲,与人和睦又不而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 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注意“以”“文武”“先驱”的翻译。“以”,凭借。“文武”,文武官兵。“先驱”,先锋。此题难度最大的地方为“以寿春叛”,如果考生不知道寿春之战,也不知道寿春是个地名的话,很容易出错,会以为寿春是个人名,翻译成“诸葛诞率领寿春反叛”。不过根据后文“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会发现寿春是个地

26、名。所以,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有疑惑之处,进行正确判断。) (翻译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注意“以”“素”“屋五十间”的正确翻译,“以”,因为。“素”,向来,一向。“屋五十间”,定语后置,五十间屋。此句翻译难度小。) (翻译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向来不置办私宅,派军士为他建造了了五十间房屋。) 接下来是诗歌部分。诗歌部分同样可以采取以上方式进行分析: 野歌 (在野之歌,在田野放声高歌。抒情气息浓郁,可能抒发诗人郁闷不平之气,也可能表达诗人开阔豪迈情怀) 李贺 (作者为李贺,

27、他被称为“诗鬼”,一生怀才不遇,此诗可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之意。但高考题,要“立德树人”,不能只有抑郁不平之气,还应该有积极正能量的情绪。)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意象为“箭”“弓”,动作为“射”“鸿”。“鸿”即大雁。诗人射箭技术高超。李贺在读者心中是作为诗人形象出现,而不是军人。此处应该为诗人借助射箭技术高超,喻指自己文采高,才华横溢。)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黑肥”,描写诗人的衣着打扮,诗人穿着宽大的黑色麻衣迎着北风站立,“冲北风”与“独立寒秋”的意境有相似之处,有一种孤独的倔强,有一种大气凛然。“酒”“日晚”“歌”诗人在田野中喝酒唱歌看日落,与题

28、目“野歌”相照应,表现出田野放歌的豪迈行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衣着打扮、行为动作,表现其复杂的心情,是困厄不平情绪的释放。似乎此处也暗含了一点豪迈情绪。)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屈穷”,屈辱困顿、不得志的处境。“心不穷”,作为七尺男儿,即使身处困厄之中,受尽委屈,但内心不困顿,对未来有希望,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自我宽慰、乐观向上。李贺有才,但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避父亲的名讳,不能参加礼部的考试,所以有“屈穷”之意。“枯荣不等”,自然界万物一枯一荣,各不相等,他们嗔怪老天。个人认为,此句结尾用“?”更好,有质问之意,自然万物不平等,难道要怪嗔老

29、天?借助自然界万物的不平等宽慰自己,我不能仕途通达,难道我应该怪老天?即使我身处困境,但我依然可以热爱生活。)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寒风过去,春天到来。初春时节,柳枝吹拂,如烟似雾。以景结尾,余韵悠长,美好的景象激发诗人对生活的希望,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乐观的心情。“寒风”到“春柳”的变化,既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喻指人生的机遇变化,人生无常,对生活要充满希望。与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相似之处,即使生活艰难,受压抑,但不沉沦,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表达自勉乐观之意。此处即可照应上句的“心不穷”。) 整首诗看完,考生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田野放歌,释放内心郁

30、闷,看到自然万物,不再怨天尤人,开始自我宽慰,自勉自励。了解到这种感情后,后面的题就简单了。 由此可见,文言文和诗歌并不难做,考生只要掌握相应技巧,便能轻松应答。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诗歌的涵义和情感,争取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冷静分析。 推荐第3篇: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 (201 2 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直接的继承。让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

31、情趣与能力,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加之,文言文难读难记,因此,学生视文言文为拦路虎,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对龟纹的兴趣,为了更加高效实用的开展古文教学,我组在古文教学中总结出

32、了“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我就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做一下简要的介绍。所谓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就是指古文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他们依次是: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二、自读自疑,熟读古文。 三、合作交流,读懂古文。 四、拓展延伸,领悟情感。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用五步教学模式呢?下面,我谈谈我组推荐的古文五步教学模式的原因。 五步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 1.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

33、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既然兴趣对学习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去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

34、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4)读出感情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

35、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读几篇文章,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

36、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三、合作交流,理解意思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小组内讨论,可以互相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由

37、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的词进行理解,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的理解。这一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荐第4篇:让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让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学生姓名:翁晶灵 班级:小教本091) 摘要: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是古代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语言的发展,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与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让教师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本文就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小

38、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索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必要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小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是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小学最后阶段学习文言文,不光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还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审美情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 文言文在小学阶段,总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这体现了编者重视文言文的美好愿望,也适应新课程标准总目

39、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所以,不管从学情出发还是从教育形式来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必要的,对它的探索研究也是势在必行。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虽然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并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才出现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具体目标的缺失,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软肋,很难把

40、握。如果目标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盲区。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中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如何使这“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也沐浴到和煦的“春光”?我想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对它们听之任之,如过眼云烟般教完了事,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任意拔高要求。 那么,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

41、悠久的语言文化; 二、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三、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铺垫。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但是,就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它还是语文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种模式组织教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怎能不生厌恶之情?这种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的“残羹冷炙”。 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文

42、言文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教学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小心翼翼,培养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现今白话文迥然不同,比较晦涩难懂,也较为难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尤其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教学文言文,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沈大安老师说过:“教学最重的是如何把难点转化教学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古文感兴趣,对学习古文感兴趣,并能学会一定的方法,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要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自然要充分发掘文中的故事因素,意象因素。”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学会对“氏”

43、的迁移运用,“杨氏之子”是古人的说话方式,可以请学生也用这种方式介绍自己。精读阶段,可以通过师生对读,学生之间对比朗读,师生、生生合作读、竞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发现对话中的巧妙之处,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教师手指自己,说:“在下柳君平。”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种充满乐趣的举一反三毫无疑问会使学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 2、依据学情,设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环节的关键,只有把握住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抓住重点和要点。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作出不懈努力。而一

44、个过难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退缩不前,一个过易的目标又会使学生感到”没劲”,缺乏刺激力,从而视若无睹,引不起强烈的动机和兴趣。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目标都会失去激励作用。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太多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差异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适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尝到阅读文言文的成功喜悦。例如,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别是:(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等一些知识。(4)感受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教师可

45、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教学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其中的一项、几项或是全部目标,然后采用“同组同质”的分组形式,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达成这些预设目标。 3、深挖细读,发现内涵 周一贯老师指出:“读通文言文是教学目标中的“下限”,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钱正权老师也说过:“对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读,读中构建意象,反复搞解释是没有意思的。”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

46、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还是在读中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伯牙绝弦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觉境由心生,情与景会。读着读着,就会从作者简净雅结、铿锵有致的语言中感受到心灵相通的千古知己那一份真挚的友情,伯牙舍弃自己终身的爱好,以一种决裂的方式来演绎对知音的沉痛怀念,其真情感天动地。如此一来,促使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产生灵魂上的感染与共鸣,从而理解文意,获得深刻感悟。 4、超越应试,自主学习 与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