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
2、感知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四首诗。 2、齐读这四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塞下曲六首(其一) 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凉州词 明确: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塞下曲 明确: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
3、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明确: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
4、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
5、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
6、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3诵读积累。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
7、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8、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9、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二)探究练习 一、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10、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二、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背诵要点) 古代诗词的教案 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古代诗词中实用知识 详解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古代诗词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启迪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