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文言文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2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文言文发言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文言文交流发言稿 与在座各位老师相比,我的经验少之又少,以下发言只是我结合之前的教学经历所做的反思,很多新的想法和做法肯定还很不成熟,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对文言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从政策上,切合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 2、体现语文特点,语文素养 3、考试试题特点及所占比重 近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选材特点及趋向: 考试题材类型相对稳定,教学和训练中比较有抓手。 考题题目数量加大,整体分数值增加,不过题型相对稳定。 拿14年高考具体的题目来看,虽有调整,但变化相对小,整体稳定: 断句题首次直接放在文言文文章
2、中考查 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2、题型不陌生 文言实词题、虚词题两题合二为一,从考查常用虚词用法转化为更趋向于考查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的能力。 对有关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数量有加大趋势,1013题四道有关内容理解的题,其中比较新的是情境默写的加入,这道题很多学生错并不是题目本身难度有所加大,而是题目抛弃了以往对名句考查的侧重,有些学生临时抱佛脚,就背名句了,结果措手不及,懵了。还有学生惯性思维,审题不清导致出错,拿不到分。 这次的阅读延伸题出现在了文言文部分,与西城二模的文言文赵鼎传类似,但有意提示,降低理解和概括难度。结合社会热点现实,对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关注现实,表达见地
3、的考查。现实性强。题目类型也稳定。 二、我的教学经历及感受: 过去三年的教学经历,我想从带完这一届回过头去反思到的问题说起,这些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想要努力改变的方向。 一、讲得多 (一)内容多,重点不突出 必修一的文言文单元教学完成下来,当时的学生感觉我讲的知识点很细,我对比了其他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内容,觉得自己讲得不是细,是累赘,不管是知识点本身还是课文内容本身,必要讲的,不必要讲的全都讲了。 举个例子:11.9.2号,第一节上正式课程内容的课,当时王友珍老师来听的课。我们备课组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一般会将文言文单元安排在了最前面,因此,我的第一节课讲的是烛之武退秦师。当时因为刚刚拿到教材
4、,又不知道一节课学生的进度是多少,所以记得那天晚上几乎就没睡,一直在准备课,当时觉得自己准备的很细致全面了,结果王老师一听下来就发现了几个细致的真正应该点到的地方没有提到,还有其它比如学生课上诵读时间少,参与的不多等等问题。当然,我觉得课背得细致是需要的,但是还是要根据学生情况在讲授时有所取舍。(在这想给给位老师看几张当时在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备课时的我的教材的图片,感觉细是细,但太多,需要强调的,不需要的,都标在书上了,可能也是因为对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比较没信心吧,可结果就导致讲的时候有些对学生来说真正应该强调的重要的点就掠过去了,就是比较没层次和重点吧) 在内容讲解方面的没重点,比如必修一中
5、荆轲刺秦王一课的分析,我起初觉得内容分析就是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止步于此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又和自己初中的课文分析区别在哪,上课时就显得兴致缺缺。当时,讲之前正好听了黄老师的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这节课,感觉黄老师的人物形象分析充满了“目的性”,分析荆轲的形象是为了告诉给学生一种认识问题,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看荆轲的性格充满“侠义”精神,就会追问什么是侠义?怎样算作有“侠义”精神?然后引申到一种对人物的“是非观”和“利害关”的评判标准上来。学生听得很受启发,这样的内容分析就让学生自己收获的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本身,大大增多了,同时对学生的议论思维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 (二)讲得多的
6、另一方面体现就是有时候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不强,自己讲得多,对学生能力本身关注不够 11.9.1号,上了在潞河中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当时没有经验,我硬是找了一大堆资料,准备了一节关于“初高中语文的区别”的课,但因为都没有实际的感受和体会,也不知道学生在高中阶段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高中阶段要学好语文,在哪些方面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没有针对性,一节课讲起来感觉就是为了讲一节而讲,内容流于表面,对学生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本是一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高中语文要做什么的课,却上得索然无味。 最开始讲课的时候,总喜欢自己全都“讲”了,总怕学生不会说,说不对。这样,却在无形当中把学生可能暴露出的问题都
7、掩盖住了。比如,必修一中会给学生讲到几个在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虚词的用法,记得我当时把课文中凡是出现了某个虚词的句子和虚词的用法全都抠的特别细,而且由始至终都是我在讲,但是对学生本身学完了课文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这种方法,自己真的没什么谱。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不容易更好地集中精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觉得自己都听懂了,好像什么都会的“假象”,但实际上他们的许多分析能力都是要依靠老师才得以实现,在独立做题时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我想,就如康老师总是强调的,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比如最初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文言现象,然后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
8、老师从一旁引导,再好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把辨识和分析文言现象的工作从课堂下做起来,让学生自己来找,自己分析,老师在课堂只是点播。希望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自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并将其带入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分析中。 二、对知识拓展量不够 之前在教的时候主要就是“讲课文”,课文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感觉学生学到手的内容单薄而且零散。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我对教材本身的把握还不够系统和深刻,还没有真正理解、建立和传达好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单一的课文内容学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是不够丰富,收效小。 比如,我们组在讲到司马迁和史记时李老师会安排把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学习补
9、充进来,既让学生接触到课外的文言文,同时更好的知人论世。 于是,我想是否可以在课文内容基础上也进行些适当的有关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讲到项羽时,是不是可以摘取项羽本纪中的一些有关片段放在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拓展的意识,对项羽这个人物的把握更全面一些,另外,也是对文言阅读知识的积累还有能力的训练。 三、缺少多项能力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文言文的阅读延伸题部分是一个重点内容,之前,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主要是依靠练习题来完成。学生是在学习中猛地遇到了这样一类题型,然后我来讲解什么是阅读延伸题,作答阅读延伸题的思路是什么,答案中需要涉及到哪些内容。当然,这些是必要的,但是对学生来说
10、,这种关注现实的意识,论证问题思路的获得会显得比较生硬,灵活的孩子作答时可能会举一反三,会在不同的题目中调整,但也终究有那么一部分或者说是思维比较死板,或者说习惯了老师给方法,给答案,给思路的,这些学生在作答这道题时就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我想这种议论思路,关注现实的意识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之初就渗透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比如,在对鸿门宴这一课进行内容分析时,往往会涉及到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亲刘亲项都无所谓,关键是这“亲”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亲”?可以引导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做一场关于“谁是英雄”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从刘项的例子出发,但要结合现实生活来谈,我觉得
11、这可能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一个方式。 要说文言文教学的感受: 关键是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团队,有好的领导、师傅、同事老师。 首先,康老师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帮助,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听课。多参加活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获得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向的指导。 其次,李老师带领的我们的备课组的老师们,一直都特别愿意帮助年轻教师,不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帮忙。 从自己做的角度的话,我觉得年轻的新老师就要: 首先,多听课,多学习。从开始大量听课,听同组的很多老师的课,从各位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重点、进度安排等方面找经验,同时
12、从几位老师的讲课方式中找自己的风格,不过最初主要仍然是以学习和模仿各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为主。我之前的三年教学中,学校安排黄耀新老师做我的学科指导教师,只要时间不冲突,黄老师的每一节课我几乎都去听了。也从黄老师的课中学习到很多,不管是不是同课型,是不是相似内容,感觉自己每节课都能获得不少启发,而这时候时间的利用效率要远远高于自己闷着头在那背上一节课的时间。 其次,我觉得文言文中基础知识永远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一开始,要专门拿出时间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落实情况心中有数,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的重要,让学生知道在文言文学习中应该做什么。 第三,因为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的文言文
13、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跨越,并不是课文内容本身难了多少,而是在初中时期几乎从未独立阅读过课外文言文,这时候他们要开始独立阅读课外的文言语段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在学习最初就了解到文言文在考卷中所占分量,明白课内文章学习的积累和训练的作用就很必要。 第四,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式,反思自己的做法。文言文的课知识点细而且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时调整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并且不定时,不定人的让学生来说,可能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提高效率。 第五,让学生明确课外练习中文言文部分的存在意义,使用方法,提高对课外练习的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过去三年文言文教学的
14、一个反思和感受,很多想法挺粗浅的,有些内容自己也还没有做好,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了,不合适的地方,请多见谅! 推荐第2篇:文言文备考发言稿 谈谈我们的文言文备考 东华高级中学相修亮 有句俗话说,得选择题者得高考,而文言文在选择题中占三分之一,加上主观题共有22分之多,所以文言文对高考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板块。所以我们一直紧抓文言文这一板块不放松,争取让学生能有所提高。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考纲明确规定,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查的是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选取的语
15、言材料虽然出自课外,但是设题考查的点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课内,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可见,立足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可是,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广东的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更不用说文言文了,所以每当遇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时根本是一头雾水,回答更是不知所云、答非所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加大对课文的复习力度,必修教材的全部篇目和我们的校本教材内部分重点篇目每篇课文复习三遍。 第一遍,一进入高三,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把必修 2、 4、
16、5三册课本中的17篇文言文全部读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这一遍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二遍,我们组织老师分工合作,(我们学校一个优势就是同年级老师多,有利于集体协作)把每一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归纳出来,做成一个习题样的材料印发给学生,我们称之为“课内实词大围剿”,虽说是实词,其实也包括一些虚词或者固定结构在内。在这一遍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完成“实词围剿”,课下要求学生结合高一高二所作的笔记整理出每一课的知识要点,分别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等。此处举例 第三遍,要求学生有重点的复习课文
17、,要拎出要领,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争取触类旁通,做好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准备。这个环节我们分阶段的组织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检测,举一个例子。 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首先立足课本,通过诵读课文培养语感,通过解读课文积累知识,通过领悟课文掌握规律。课文烂熟于心了,解答高考题的底气就很足了,力争让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解答题目。 二、吃透高考,落实考点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 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
18、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首先以近三年广东真题为例,探讨高考如何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细化为具体的考点:无非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文意理解与鉴赏评价,其实这里的鉴赏评价基本是虚的,主要还是落实到文意理解甚至是重点词句的理解上。针对这些考点,在系统有效的掌握课本上知识基础上,老师再加以系统讲解,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引导学生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1.实词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广东的高考命题比较稳定,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
19、,而且以选出不正确或者不恰当为主。通过对三年真题的归纳,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古今异义的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偏义复词,常见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异读词,实词的活用。 常见误区: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以常用意义 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有时还会按照一般字的意 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特点,抓住规律,加深认识,明确考点, 并不急于对解题技巧的追求。 2.虚词 虚词的考查是最能体现课内到课外迁移的,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完全都可
20、以在课内找到相应的用法。 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用的都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之”“其”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近四年广东高考考过的虚词:以 3、之 4、为 2、所 2、其 2、且、于、乃)第三,考查的数量,每年都是四个。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 根据高考的特点,结合课内的语句,把18
21、个虚词的用法做一系统的归纳,辨明用法,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加以详讲、识记,可以先分大类,再分小类,记住典型例子。然后加强训练,学生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对虚词的用法渐渐明了,才能在新的句子中判断某个虚词应该属于它的哪个用法。这部分我们除了常规的训练之外,选择了网上盛传的“文言虚词趣味语段”作为练习,既能让学生熟悉了这次虚词的用法,还能增加趣味性,更容易记住。举例 3.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高考中,这部分很少单独命题,而是暗含在其他的题中。比如实词的解释、翻译等。而且在复习课文的时候都是曾经反复见到过的,在每一课的笔记中都有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把活用和句式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比如
22、,常见的几种词类活用情况: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记住它们活用后的形式特点,然后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而高考中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更容易考到。如“开奇之”的“奇”就是意动。 而句式,先把课文中出现过的各种特殊句式(考纲规定的)分类集中到一起,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判断句式、典型的被动句式、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定语后置或者介词短语后置句式、省略句式、固定结构。在这些具体的句子基础上,归纳出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将这些条理化规律化了,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然后结合
23、高考题目中的考查特点,思考如何把这些句式落实到具体的考查形式中(基本是语句的翻译)。如“洵奇男子也”是 判断句,“推淮北之法于淮南”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4.翻译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 这一部分的落实主要是通过对课内重点句子翻译的练习,养成学生对句子中的要害之处(其实就是得分点)的敏感,一定要首先落实这些“点”。然后能在高考题中找出有类似特点的“点”,争取能抓住得分点。举例 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 高考设
24、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6.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 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本考点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本考点表现为选择正确(符合文意)或者不正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第5考点,要求学生在对文段的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
25、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第6考点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这两点,简单的说就是要求要读懂文段,所以无法直接课内外对接,而需要在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实现。 三、化整为零,贯穿始终 文言文的复习绝不是仅仅集中在这一板块的复习中,而是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始终。在盘熟、盘活课文而又吃透了高考考点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一些课外文言文语段进行迁移性训练。选择的标准是浅易、精短,训练的方式可多样化,或梳理实词,或比较虚词,或归纳句式,或推断探究,或翻
26、译文句,或模拟高考。一般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再加上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些课外文段的练习,讲评的方式有学生互讲、老师点拨,有时也直接对答案。举例 四、多次反复,探索技巧。 这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到了后期,用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40篇左右)反复训练,引导学生探索、归纳解题技巧,真正进入应试阶段。这些都是大家也做过的,就简单的说一下。 比如文言文整体阅读策略,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史传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可用分层阅读法和划名阅读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
27、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第二步,善于借助,揣摩文意。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选项中错误的只有一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 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步,重读选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
28、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比如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比如实词释义类题目答题技巧,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
29、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当然这里也有归纳出的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形训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特殊句法推断法;上下语境法;题目信息法;等等 比如性格表现(思想体现)题答题技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比如对文段内容
30、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有时甚至是对相关词语解释错误,等等。 通过这种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高考试题,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语感,慢慢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题能够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错一个,有些同学可以大获全胜。而这样做,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对一些悟性高的学生来说,对文章中的古人之节义事、古人精辟之见解多能信手拈来,而在语言的凝练典雅、简洁隽永上,也有许多受益显著之处。 其实,文言文备考,各个兄弟学校都做得很好,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1、,上面只是说说我们的做法,不敢希望对大家备战高考有多大的帮助,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曹刿论战(节选) 先秦左丘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孟子三则(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32、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庄子一则(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礼记一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列子一则(节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33、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两汉刘向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巨莫不畏王,四境之内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出师表(节选)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桃花源记(节选) 东晋淘渊明 土地平旷,屋舍
34、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神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微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节选)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每至晴出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杂说 (四)(节选) 唐唐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35、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岳
36、阳楼记(节选) 宋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醉翁亭记(节选)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爱莲说(节选) 宋周敦顾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7、。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38、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河中石兽(节选) 清纪昀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推荐第4篇:文言文 文言文 【原文】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选自说苑复恩) 【译
39、文】 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字词解释: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当;任 将军于若子是:这样 今是之又将死也,吾是以泣:因此,之所以 【原文】 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
40、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吴起做了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裹粮:背着粮食。 病疽:恶性毒疮。 然:这
41、样,这么说。 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指奋勇杀敌。 所:何处。 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与士座最下者同衣食 衣食:( 同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 )将军自吮其疽 自:( 亲自 ) 2翻译下列句子 卒母闻而哭之 译:( 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大哭起来。 ) 遂死于敌 译:( 最终战死在敌阵之中。 ) 3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怎样的将领? ( 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 ,善于与同僚沟通,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的人.)编辑本段联接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
42、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 的哲理性。? 说苑一书,刘向叙录记载为二十篇,宋曾巩校书时仅存世五篇,大部份已经散佚。经曾巩搜辑,又恢复为二十篇。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在每一标目之下,作者集中纂辑了先秦至汉初有关的遗文轶事若干则。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 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 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
43、;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 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推荐第5篇:文言文 1.【陈元方侯袁公】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
44、(su)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