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3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为了解少数民族乡的贫困状况、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县政协组织两个调研组,于9月深入少数民族乡6村10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6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4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乡的贫困状况 我县少数民族乡包括龙街苗族彝族乡、奎香苗族彝族乡、树林彝族苗族乡、柳溪苗族乡、洛旺苗族乡5个乡,
2、分别位于彝良南部(龙街、奎香、树林)、北部(柳溪、洛旺),是彝良的南、北大门。5个乡既是彝良的偏远乡,也是革命老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辖37个村委会,8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865户,总人口161975人,分别占全县的26.47%和29.14%。其中:有民族村16个(全县2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285个,有少数民族8907户,人口38428人(全县75907人),分别占5个乡总数的23.52%和23.72%,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63%。 2023年,5个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27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4元,比全县低11.97%;其中: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1001元,仅为全
3、县的61.39%。有贫困人口65154人,占全县的33.05%。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8555人,占5个乡贫困人口的43.83%。 在5个乡37个村中,通公路35个,通自来水25个,通电、通电视37个,通电话31个。在28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中,通水177个,通电239个,通路247个。 产业发展上,除龙街、奎香常年有烤烟支柱产业外,虽然近年来组织发展了竹子、经济林果、蔬菜等,但还未真正形成产业。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 二、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 2000年以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两头、促
4、中间”的总体要求,5个乡扶贫攻坚进一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扶贫资金3608.02万元,实施了安居温饱工程、整村推进、易地安置、茅草房改造、产业扶持等项目73个。民宗部门投入134.2万元,开展了少数民族乡基础设施和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挂钩扶贫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也从不同渠道,为少数民族乡的发展争取了项目资金投入。通过项目实施,尤其是安居温饱工程、整村推进、易地安置、民族团结示范等项目覆盖的村民小组,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改善。新修公路 13.69公里 ,完成饮水工程10件 27.8公里 ,架设输电线路6条 16.1公里 ,安装电视接收机3台,新建小学1所,完成基本农田建设480亩。调查的6
5、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如树林乡黑山村民小组,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不通路、不通电,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实施公路建设、输电工程,实现了通电、通路。 (二)居住环境优化。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完成住房改造4941户,房屋亮化362户68940,硬化道路 26.7km ,硬化院坝36100,改厩320户15600,改灶110户,贫困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调查的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农民居住环境基本实现了九个一,即:一条硬化路,一个硬化院坝,一幢安居亮化房,一间卫生客 厅,一间卫生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个新式畜厩,一条安全饮水,一个娱乐活动场所。 (三)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6、项目实施中,完成各类培训11750人次。调查的6个实施过扶贫项目村民小组中, 2个村民小组的农民对家庭经济发展项目有计划,观念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农民增收路子拓宽。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思维方式转变。调查的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发展牲畜养殖983头只,种植核桃板栗等988亩,竹子350亩,改良柑橘700亩,种植大蒜302亩。如柳溪乡顶头村民小组,12户农民发展黄牛短期育肥,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 (五)贫困农民收入增加。对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31户的入户调查表明,项目实施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36元,2023年达到1706元,增长64.67%,
7、超过了全县1629元的平均水平。 三、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按照人均纯收入924元和人均有粮300公斤的标准,5个乡2023年末还有贫困人口65154人,占5个乡总人口的40.22%,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3.05%。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尤其突出,占74.31%。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的村民小组,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51.44%,且受整体素质、生存环境、投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自身难以实现脱贫。 (二)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5个少数民族乡由于地处偏远,多为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地区,有15795户未通水,1634户未
8、通电,村民小组中326个未通公路,141个不通电视,99个不通电话。其中,少数民族未通水5570户,未通电900户,未通公路108个,未通电视46个,未通电话99个。南片3个乡2023年组织发展莲花白,但因猫猫山至树林段公路晴通雨断和市场因素,价格从0.80元/公斤降到0.2元/公斤,事实上农民并没有增加收入。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有31.51%的农民还居住在茅草房内,有7.53%的农民缺粮。如奎香乡碧发村民小组,虽然有发展种植业的条件,但由于缺水和地处冰雹带,农民生活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下。 (三)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5个乡初中以上毕业人口27896人,占19.38%。其中,少
9、数民族初中以上毕业人口5743人,占5个乡少数民族人口的16.46%。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中,初中以上毕业人口仅占3.6%。村民反映,近十多年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由于科技、文化的限制,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技术传统,科技意识淡薄,缺文化、缺技术成为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洛旺乡庙沟村民小组,1992年前种有柑橘20亩,户均1亩,九十年代曾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缺技术,多年没有进行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更谈不上改良。树龄老化,管理粗放,生产的橘子多有蛆、个头小、水分少、口感差,近三年未卖得1分钱。 (四)缺产业支撑,增收路子少。调查的10个村民小组,除
10、柳溪乡顶头有黄牛短期育肥、奎香乡罗寨有烤烟、洛旺乡兴隆有柑橘作支撑外,其余7个村民小组只有传统的种养业和劳务输出,没有其它长期支撑农民增收的产业。在调查的农户中,对今后家庭经济发展有计划的仅占20%,无计划的占80%。 (五)重视程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彝良县“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虽然指出,少数民族人口80%是贫困人口,但对于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的贫困群体和扶贫重点,目前还没有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对省委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民族乡90%以上的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县委“力争每年在少数民族聚居点实施15个整村推进工程”等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乡村和县直部门对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重视不够,项目资
11、金安排和抓落实上有差距。村组干部由于受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带领农民脱贫致 富能力不强。 (六)南北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北部2乡受川文化影响,经济相对发达,农民自身有一定投入能力,项目实施后,增收产业、生活环境、文明卫生程度等有较大改善。南部3乡文化、经济欠发达,农户投入能力弱,实施项目的村民小组,有的还存在缺乏增收产业、生产生活环境未彻底改善等问题;未实施项目的,脏、乱、差突出,生产生活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 (七)非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也存在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如龙潭村大苗寨117户中,还有108户居住的是茅草房。调查的5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92元,人均有
12、粮仅 214公斤 。 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县作好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少数民族乡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制约,是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域,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艰难,其脱贫目标的实现,必然依托各级党政的支持与关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继续把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实现脱贫目标为目的,针对少数民族
13、乡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项扶贫攻坚规划。采取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整体推进等综合措施保障落实。力争到“十二五”期末,5个少数民族乡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二)实行三个倾斜,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乡的支持力度。一是项目安排倾斜。整村推进、安居温饱工程、茅草房改造、易地开发、产业扶持等扶贫攻坚工程项目,应重点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安排,使少数民族乡项目比重达到40%以上。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人力资源培训、科技培训等项目,也应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安排。二是资金投入倾斜。从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比重大、脱贫难的现实出发,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重点安排到改善少数民族
14、乡基础设施和少数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条件上,其比例从过去的24.34%提升到45%。县直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也应融入“大扶贫”的盘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加大投资强度,使低收入相对贫困户的投入达到800010000元/户,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户达到1000015000元/户。三是人力安排倾斜。在教师、卫生、农林水技术服务人员聘用,公务员的录用上,采取定向的方式,公开选拔、选聘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少数民族乡工作第一线,优先满足少数民族乡的需要。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乡报考本乡岗位人员,优先录用。对长期在少数民族乡
15、工作的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福利等待遇上应给予特殊照顾,福利待遇上可提高510%;职称待遇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在少数民族村的干部选配上,应优先选配主体少数民族担任村两委正职或副职。 (三)实施五大工程,整体加快少数民族乡脱贫进程 1、整村推进工程。对现阶段处于贫困线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应紧紧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采取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院、改厨、改灶、改厕、改厩,培植增收产业,培训适用技术等综合措施,逐组规划,逐年实施。建设一个,巩固一个,自我发展一个。力争用57年时间,基本改变
16、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的面貌。 2、安居工程。对目前还居住在破旧茅草房、危房中的少数民族户,应逐户排查建卡,建立台帐,建好销帐。在安居工程、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农村民 居抗震设防建设等项目中优先安排,优先建设,做到居者有其屋。 3、素质提高工程。扶贫先扶智,在少数民族乡尤为迫切。一是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教育。采取在距校点超过5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恢复原建校点、在少数民族学生多的校点和班级配备双语教学教师、寄宿学生补助指标向民族乡倾斜、提高少数民族生补助标准、责任到人控辍保学等措施,解决好少数民族乡适龄儿童上学难、难上学的问题,确保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在5个少数民族乡
17、中学和县民中,增设“3+ 1” 班,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为期1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县一中、二中增设少数民族班,在县职业高中增设少数民族职业班,定向招收5个少数民族乡学生,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基本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建立救助基金,对考取大专以上的少数民族乡特困生给予必要资助,帮助完成学业。二是要切实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在少数民族乡的37个村,每村应增设1名科技辅导员,从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或农科人员中选聘。乡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当地增收新产业培植,全面组织开展专业化科技培训和家庭生产经营、致富技能培训,培育少数民族科技带头人,培养少数民族致富能人。力争经过35年,使80%以上的18
18、45岁青壮年劳动力,真正实现人人掌握1项专业化的致富技术,整体提升少数民族科技素质。三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培训。在劳务输出中,应以少数民族乡贫困农民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好输出,并为他们提供好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后续服务。 4、产业发展工程。少数民族乡的扶贫攻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结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喜欢饲养动物、善于识别药材等习俗,应发挥区域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在南片3乡应重点组织发展畜牧、蔬菜、马铃薯、核桃和中药材。在北片2乡应重点组织发展畜牧、竹子、经济林果和蔬菜。
19、5、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适宜生存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从解决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对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村寨,结合易地扶贫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搬迁,引导其在外安家就业,把他们逐步迁移到条件较好、致富较易的地方。三是要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少数民族乡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杜绝因病致贫。四是要加快科技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建设,为活跃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对非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有关乡镇、部门也应组织实施好五大工程,整体加快少数民族脱贫进程。
20、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少数民族乡稳定脱贫。一是建好一个组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在组织推进产业扶贫中,不仅要组织发展好生产,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引导广大贫困农民闯市场,提高经营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扶持当地能人就地办企业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少数民族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二是建强一支队伍村组干部队伍。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干部首先要懂经营、会管理。会研究分析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应通过函
21、授、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村组干部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抓经济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领头人。三是建立一个责任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责任制。按照少数民族乡工作条例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推进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责任制,做到规划、项目、资金、建设、后续发展五落实,认识、人员、服务、管理、问责五到位。 (五)帮助树立三个意识,提高少数民族乡自身发展能力。一是 特色意识。5个少数民族乡97%以上是山区,山区是劣势,也是山区的优势。培植增收产业,应从山区实际出发,在“生态”、“绿色”、“特色”上做文章,重点组织发展市场有需求,适合当地小环境的特色产业。二是文明卫生生活意识。脏、乱、差不仅影响身体健康,
22、更影响人生活观念、生存理念和经济发展。针对南片3个乡农村脏、乱、差突出的问题,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在3个乡组织开展以“讲卫生、树新风、谋发展”为主题的卫生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自强不息意识。在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中,要把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树立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就树立一种自强的精神,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共同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而努力。 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少数民族家庭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茅兰沟少数民族乡调研报告 民宗局 关于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辽源市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