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1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1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效 1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效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改革开放而被引进、消化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工作。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健康发展不仅对于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完善我国社会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2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现代康复医学引入华夏,残疾人康复机构从无到有,康复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项目逐步增加,专业队伍逐渐壮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服务能力日益提高,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2、效,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事业1。 1.1 传播了现代康复理念和知识 1988年10月,我国建成了第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残疾人康复研究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此后,各省、地、市及部分县相继建立起康复中心、康复站等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截止2023年已发展到19600多个。1996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综合医院康复科管理规范的通知,现代康复医学研究和实践开始进入我国。十几年来,国内医科院校逐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许多医学专业开设了康复医学类课程,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开设了康复科室,康复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康复的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康复知识开始得到推广与普及,社会公众尤其是残疾人的康复意识普遍提
3、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及其亲属逐步懂得并愿意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恢复、改善功能,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1.2 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康复工作模式 1.2.1 建立了管理、指导与服务统一协调的社会化工作体系 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组成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制定规划、筹措经费、协调实施;医疗及康复机构、专业学(协)会和各类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训人员、传授方法、提供咨询服务;依托城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家庭,搭建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作平台。3个层次各有分工,有机结合,协调运作,初步形成完整、有效的社会化工作体系。 1.2.2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康复工作业
4、务格局 康复工作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由最初抢救性的3项康复工作,即白内障复明手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发展成为包括精神病综合防治康复,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脑瘫、孤独症儿童早期康复,辅助器具适配与供应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各个类别残疾人的需要,预防与康复并重的比较完整的业务体系。在大力推进康复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残疾预防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耳日”、“爱眼日”和“精神卫生日”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增强全社会“预防残疾,增进健康”的观念,减少残疾的发生。 1.2
5、.3 重点工程与社区康复相结合,逐步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康复需求 针对广大残疾人最迫切的康复需求,选择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装配假肢和矫形器等受益广、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作为重点康复工程,集中力量强力推行。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从康复需求的多样性出发,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广泛开展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家庭培训、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使残疾人普遍受益。 1.3 1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通过组派赴基层医疗队,加强县级医院眼科建设,培训眼科医护人员,实施白内障无障碍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
6、了白内障复明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近600万白内障患者复明,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负增长的历史性突破。通过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帮助盲人朋友融入社会生活。通过配用助视器,进行视功能训练,30万低视力者走出朦胧世界。 通过普遍开展学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为贫困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术后听力语言训练,帮助25万多个聋儿开口说话,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接受教育,结束了“十聋九哑”的历史。广泛开展耳聋预防宣传,普及耳病防治知识,提高了公众爱耳防聋意识。 在全国覆盖8亿人口的县(市)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使274万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和康复,被国际
7、社会誉为“世界精神卫生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实践”。在31个试点城市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建立康复设施,培训技术人员。 通过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减免费用安装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普及型假肢,实施儿麻后遗症及其他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装配假肢、矫形器,帮助170万肢残者改善功能,回归社会。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组派医疗队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配备辅助用具,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开发研制提供上百品种、近400万件残疾人辅助器具,帮助残疾人改善了功能。 99个国家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共设立594个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建立8014个残疾人康复站,在2777个社区卫生服务
8、中心(站)设康复科(室),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1420名,为86万名基层残疾人提供深入、规范的社区康复服务。365个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进一步扩大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受益面。 1.4 奠定了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 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在起始阶段只能着眼于救急救需,许多工作带有抢救性质,但却在发展的同时就十分注重打好基础,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白内障复明工作逐步由组派基层医疗队到加强县级医院眼科建设,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肢体残疾康复从时效性较强的儿麻矫治手术入手,发展到建立假肢装配点,推广普及型假肢,开展社区、家庭康复训练。各地普遍建立了专业的残疾人康复
9、设施,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建立康复站点,医疗、保健、预防机构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建立了技术指导网络,健全了各项康复工作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程,培养了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康复人才队伍,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复服务模式,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残疾人康复工作解放了残疾人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最困难群体的关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树立了我国良好的人权保障形象。 2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 2.1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残疾人
10、康复工作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为主要标志,到“九五”末期,为探索积累阶段;第2阶段始于“十五”初期,以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主要标志,到“十五”末期,为拓展提升阶段;第3阶段始于“十一五”初期,以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筹备召开为主要标志,到2023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2.1.1 探索积累阶段 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国务院进行了全国首次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状况亟待改善,康复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这一结果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残疾人康复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同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始发
11、挥技术资源中心作用。与此同时,开展抢救性“三项康复”。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纲要,残疾人康复工作内容从首创之初的“三项康复”扩展到低视力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等诸多领域,初步建立起社会化的康复训练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得到发展,康复工作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2 拓展提升阶段 进入新世纪,残疾人康复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着坚持一手抓机构建设,一手抓社区康复的工作方向,加强协调沟通,推动政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康复工作全面开展。残疾人
12、康复工作新拓展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和麻风畸残康复等新领域。社区康复真正成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战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成为2023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础。2023年,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蓬勃开展。在大力开展社区康复的同时,不断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制订机构建设规范化标准和康复人才培养规划,为康复机构建设提供导向,提高康复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影响力和服务面。 2.1.3 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
13、展纲要2制定并实施以来,残疾人康复工作不仅继续关注康复面的扩大、康复数量的增长,同时兼顾康复质量的提高,在全面推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康复工作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促进康复工作协调发展方面,首先,推动工作机制的创新,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等政府议事机构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政策制订在国家层面上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其次,将残疾人康复工作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作相结合,社区康复与社区建设、社区卫生的广泛深入开展联系起来,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协调推进。第三,积
14、极协调重点工程和社区康复之间的关系,重点工程易于获得政府支持,可以使康复工作亮点频出,也可以带动社区康复的开展;社区康复可以在解决残疾人康复受益面的同时,普遍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重点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促进康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上,重在建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首先,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在残疾人康复立法方面的条件和时机日益成熟,部分地区以残疾儿童康复为突破口,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地方性、国家性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加强残疾人康复立法调研工作,全面而系统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其次,大力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的质
15、量和水平,目前全国残联系统已经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23-2023年)及实施细则,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培训学分管理办法、社区康复协调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明确了残联系统康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原则、内容、形式、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经费筹措和管理等相关要求。康复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各项基础性建设的不断强化,为康复工作的全面发展积蓄着力量。 2.2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本经验 2.2.1 立足国情,讲求实效 任何一项工作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以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社会现实为依据,都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残疾人康复工作创建之初,面对当时财力有限,技术匮乏,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的现
16、实,只能从抢救性的“三项康复”工作做起。事实证明,这一工作选择起到了救急救需,扶贫帮弱的特殊作用,107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近6万聋儿开口说话,36万儿麻后遗症患者经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残疾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2.2.2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各级政府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关部门摆上日程,纳入职责,组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类民办康复机构快速发展,以多种形式支持、帮助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康复成为一项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工程。 2.2.3 统筹协调,分类指导 残疾人康复工作必须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如康复
17、工作与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统筹,与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相结合。2023年1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卫生部力争到2023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统筹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力推动康复工作的开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康复工作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东部地区重在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中部地区重在健全康复服务体系,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重在建立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制度,满足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和康复需求。当
18、前,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中,也应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 2.2.4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要如期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面是指康复工作的对象应覆盖不同残疾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所有残疾人,要针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服务。协调是指康复工作不仅要协调不同部门,不同社会发展领域,而且也要与残疾人教育、就业、维权、文化体育等工作相互协调,与各康复工作领域之间相协调,共同推动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可持续重点在于使康复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在立法、人才、网络、经费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着眼于长效
19、机制的建立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远发展。 3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展望 在过去的20年中,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迅速。20年前,我们关注的是通过重点工程解决残疾人急迫的康复需求。今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文明的进步,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已经到了需要进一步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阶段。面对这一目标,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和一整套组织管理服务网络,但支撑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深刻的“忧患意识”来自于残疾人庞大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的局限性之间的张力和矛盾。 1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效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残疾人康复工作安排 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1 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残疾人康复工作汇报 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