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4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
2、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
3、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4、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11040426杨帆联系方式:15051989169电子邮箱:1093626226 推荐第2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推荐
5、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
6、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
7、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
8、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 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
9、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
10、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 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
11、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
12、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 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
13、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
14、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 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
15、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推荐第3篇: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原始社会建筑 1、旧石器时代
16、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传说(见庄子、韩非子等书)。后世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关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距今已有70万年。这是 已知打制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决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 2、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穴居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遗址f10,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道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穴居竖穴 河南省偃师县汤泉沟遗址,其口径与底径分别约为15
17、米与2米,内壁作缓和上收的曲弧线。穴深稍高于人体高度(约2米)。穴中直立一木柱以支承覆盖穴口的屋顶,并兼作居者上下的爬梯。 由于它的内部空间狭窄, 上下也不方便,后来逐渐淘汰,改作储藏粮食或物品的窖穴,或作堆放垃圾的灰坑。 (二)夏商周建筑 1、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二里头I号宫殿,廊院式建筑,主殿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 殿前为一广宽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围绕。大门位于南方,宽达34米,有三条通道。大门与殿堂未完全对齐。小柱洞:擎檐柱、永定柱 未见瓦,“茅茨土阶” 2、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 1、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高
18、,青铜器的使用为木结构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响减小。 3、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4、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3、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 1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用瓦 A、合院(廊院)形式 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C、已使用了瓦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三)春秋(公元前 770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高台建筑出现 铁器使用 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 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jue)” “楹,
19、天子丹,诸侯黝(you),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ou,黄色);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三)战国、秦建筑(前475 前589) 1、三层建筑,底层中为土台,外接木构外廊, 二、三层木构,均带回廊并挑出平台伸出屋檐。;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仅为“西观”,与东观间有飞阁相连 (四)汉代建筑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多层建筑盛行楼居,大多为两到三层 五、 1、塔楼;住宅或坞堡的制高点,三至六层。有独立式和附
20、建式;楼顶上可以嘹望,遇着有警,便“登楼击鼓,警告邻里”使相救助 2、特有的建筑形式:坞堡、崖墓、阙;坞堡;东汉出现了坞堡,与客家地区的土楼和土堡相似,坞堡在汉末至六朝盛行 (六)特有的建筑形式:坞堡、崖墓、阙 坞堡 东汉出现了坞堡,与客家地区的土楼和土堡相似,坞堡在汉末至六朝盛行 (五)三国、晋、南北朝(220-589 ) 1佛寺、石窟、佛塔盛行;佛寺的两种布局:;塔院型:源于佛教早期不设佛像,以塔为崇拜对象;宅院型:源于“舍宅为寺”,“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石窟寺的三种类型: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佛塔;楼阁式塔:永宁寺塔;密檐塔:嵩岳寺塔;单层塔 2屋顶形态的演进:屋面凹曲;屋檐起翘
21、 3斗拱的演进:柱枋规格化;拱端卷杀;人字拱盛行,直线曲线;昂的出现 4细部装饰的外来影响:随着佛教艺术的流传,以印度、波斯、希腊的装饰传入中国 (六)隋、唐建筑 隋:两京,大兴城、洛阳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 建造规模宏大。唐长安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里坊、街道、寺院和单体殿堂都达到很大的尺度。 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宫殿、寺院等建筑在空间组合上都注意突出主体建筑的。帝王陵墓变“堆土为陵”为“因山为陵”,以长列的神道前导空间,突出组群的纵深轴线 2 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的现象,可能已建立“以材为祖”的用材制度。斗拱成熟,多层出挑 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
22、发展。 唐代砖石塔已形成楼阁式、密檐式和亭阁式三种主要类型。 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屋顶宽平舒展,斗拱雄健有力,门窗朴实无华,梁柱加工体现力与美的统一,没有多余的装饰,鄙弃矫揉的造作。 七)1宋、辽、金建筑 宋;城市布局变化;建筑模数制,营造法式;建筑体量与屋顶组合丰富;建筑装修与色彩发展;砖石建筑再发展 84m,河北开元定县开元奇料故塔现存最高塔 开封佑国寺塔,最早的琉璃塔 2 辽:延续唐朝风格;唯一木塔 3、金 沿袭辽代传统,又受宋朝影响 (八)元明清建筑 元:内地出现喇嘛教寺院;木构建筑规模和质量降低:减柱法;取消室内斗拱;不用梭柱、月梁;弯曲木料 3 明: 砖的普遍应用:民居、
23、长城、城墙、无梁殿;琉璃质量提木结构简化:斗拱结构作用减少,侧脚、生起消失,直梁直柱;建筑群布置成熟;私家园林发达 3、清 园林极盛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 1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 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 其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
24、过它传到柱上)。 使用范围甚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起一排柱子,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形成一间房子的空间构架。有时为节约木材,也可由每根柱落地变成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这种房屋一般是在檩上直接钉椽,椽上盖瓦,整个屋顶重量较轻,以保证防震性。能与抬梁式
25、结构相比,穿斗式结构比较轻巧,用料也较经济。穿斗式结构主要用于南方建筑,椽上多不铺望板与泥背,而直接铺置屋瓦,因而使屋面荷载也较小。一般是在地面上拼装成一 完整的构架后,再竖立起来,加上横向的联系。因为檩子较细,檩间距约在一米以内。上面所铺椽子的直径也比较小。 井干式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 3 区尚有个别使用这
26、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大木作 大木作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檩:承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椽:飞子,
27、首尾钉在上下檩上。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斗拱:中国传统建筑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营造法式称为铺作,清称为斗拱,唐宋时起结构支撑作用,明清以后,主要起装饰作用。 斗拱的作用?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扩大立柱支撑面,起着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出檐更加深远,增加入室阳光及防止雨水浸泡屋身(一般屋顶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越多); 3、檐下装饰作用(构造精巧,造形美观) 4、等级标志(只限于宫殿、寺庙及高级建筑物使用,斗拱越多等级越高) 5、抗震作用 斗拱:斗:一组最下面的构件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昂:起着杠杆作用,斗为支座,室外挑着撩檐枋,昂尾压在金桁之下,
28、明清以后为纯装饰性的假昂。翘:华栱,宋抄,清称翘。 升:小斗 3 屋架结构 屋顶分类及等级大小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
29、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 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十字脊背顶 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悬山顶 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
30、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 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 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的 4 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
31、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重檐攒尖顶祈年殿 盝顶 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盔 顶 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盔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阳楼使用的就是盔顶。 卷棚顶 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勾连搭顶 两个或
32、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屋顶形式,可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更为生动多姿。 另外,也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 l 建筑案例分析宫廷建筑 寺庙建筑 四合院建筑 客家土楼建筑 宫廷建筑 含元殿 组成:大台、龙尾道、含元殿、通乾门、观象门、飞廊、翔鸾阁、栖凤阁、钟楼、鼓楼组成。 (二)明清北京宫殿 吸收前朝各个时期 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建筑处理上采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 一、历史 1,北京作为首都是1153年,称为“金中都”,完全按汉族文化建造。2,“元大都
33、”忽必烈灭金后建造。3,“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4,明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其子朱隶迁都北京。5,1406年建造北京,1420年建成。(自明成祖开始,明清共有24个皇帝在此执政和生活)6,改造:北部收回5华里,南部扩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清没有较大变化。 二、布局(1)紫禁城(2)外朝(3)内廷(4)其它 1)紫禁城 长:960米,宽:760米,面积:72万平方米;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朝”,后为“内廷”。午门前广场:130米600米;设端门(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国
34、宫城标志的阙门。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 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太和门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式的宫门,位于二米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摆放铜狮及陈设。曾作为御门听政处。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露天的会场。 太和殿 明初称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命名为太和殿。现太和殿
35、是清代康熙年重建的。用于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宫廷中重要的仪式举行的场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最高规格表现它的尊严高贵。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680M2,24根红漆柱,中间6根蟠龙金柱围合的空间内只放皇帝宝座一个,上有藻井,下有七层台阶的高台。东西设夹室,安放远祖神位。 5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慈禧进餐之处。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
36、入口,前有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住 寿安宫、寿康宫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乾清宫 明代清初为皇帝的寝宫,清代雍正将寝宫移到了养心殿,此处便成为接见外国使者的场所。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室内面积达580M2,平面布置与太和殿相似,东西设暖阁,暖阁后檐设仙阁。 坤
37、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体和殿 慈禧居住在储秀宫时进餐的地方。位于储秀宫以南,面阔五开间,除去前后廊,室内面积115M2。 养心殿 清雍正后为皇帝的寝宫,也召见大臣。清光绪时期东侧又成为了慈安、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平面为“工”字形,前殿召见大臣,后殿为寝宫。前殿280M2,后殿108M2 东路 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共建了二十余年,建造精美。乾隆花园(宁寿宫后的西花
38、园),具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风格,布置了四组意境不同的景区。规模不大,空间小,但处处为精品。 l 寺庙建筑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寺庙筑建 寺庙的布局演变 1,早期 “依天竺旧状”以佛塔为中心 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国,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2,中国化 “舍宅为寺”以佛殿为中,南北朝:前塔后殿 唐代:寺塔并存,北魏洛阳永宁寺3,到明清定型为基本模式;营造法式中寺庙的两种构架结构 一、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二、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一、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中唐时期建造,是一座禅宗寺院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面阔、进深各三间 面阔11.75米
39、进深10米 二、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山中。容晚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墓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瑰宝的第一寺。佛光寺平面: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 佛光寺庙构架: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2、左、右、后三面包砌厚土坯墙,稳定柱网 3、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4、采用“叉手”和“托脚” 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 殿内空间层次丰富,处理成熟 生起(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渐增高,形成檐口的缓和曲线。(2寸);侧脚:外槽柱子柱脚处微出向外;明栿:没有吊顶的室内露明可见的栿
40、,做工精致细腻;彻上明造:建筑物室内没有平闇,梁架完全露明的做法;草栿:在上部看不见的栿 在佛光寺大殿上,叉手(叉首):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间斜置的构件;托脚:下一层梁;上 6 一层槫间斜置的构件;佛光寺大殿外观: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 四合院建筑 四合院的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有纵向连接与横向连接两种形式,主要是纵向连接,即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体现出一个“深”字的意蕴。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具很强的私密性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
41、,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四合院建筑 小型四合院占地少,布局简单,只有一重院子,一般是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或三间,门多为道士帽式。进街门,正面为院东房的南墙,墙上画着影壁。沿着小道左拐,便到院子间。院中有长条砖墁的十字甬路通到四面各房屋。 小四合院无抄手游廊、无花园、无垂花门、无前院、后院之分。但小四合院具备四合院的基本特点和设施,有东南西北四面房的整体建筑。 中四合院是在小四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四合院有垂花门外院、中院、游廊、后院罩房等。 大四合院除具备四合院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有较高档的附属设施如左右跨院、花亭榭、水池、
42、太湖山石、抄手游廊、两歇山顶式垂花门、广亮大门,大门对面有大一字影壁。其院内所有住房多有围墙封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院、三合院或小四合院与之配套而成院落,使面积向纵深方向排列或延伸。 四合院的结构 庭院 正房 跨院 东厢房 西厢房 垂花门 游廊 影壁 倒座门 宅门 四合院的前院 进大门正面为影壁,右面为墙。从影壁前向左拐即为前院。有的要有一月亮门,进月亮门为前院。 四合院的内宅 进入垂花门之后,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合起来的院落。 四合院的庭院 老式的四合院非常讲究绿化,由于院落宽敞,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可以植树栽花,饲鸟养鱼,
43、迭石造景。 四合院的门 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开关,闭合,安全、可靠。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四合院的影壁 影壁也称照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是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迭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
44、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的室内装饰(1)碧纱厨 室内装修最常见的一种叫碧纱厨。它是由若干扇隔扇组成的隔断,设在进深方向前后柱间,起分间的作用。(2)花罩 花罩的功能与碧纱厨不同虽然也可以使空间既分隔又沟通,但是以沟通为主,隔为辅;碧纱厨则是以分隔为主,沟通为辅。 (3)多宝格 多宝格又叫“博古架”,这是用不规则形状组成的木格子,上面专门摆放古董玩器,工艺珍品。4)板壁 板壁,即板墙,是用木板做的隔墙,一般的板壁,两面糊纸,祗做隔断用,讲究的板壁,表面涂刷油漆或烫蜡。刻有名家书法字画,紫檀色地子上透出扫绿镶阳字,另有一番雅趣。四合院的彩绘 l 油饰彩绘在四合院的装饰中也是较突出,四合院的油
45、饰主要用来保护外露的柱子,檐枋等木构件。正房、厢房等正式房的柱子多刷红色,门窗多刷绿色;游廊、门的 7 柱子多刷绿色,游廊的楣子边框则多刷红色,红绿相间,相映成趣。房间和游廊檐下,画有彩绘图案。 四合院的彩绘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主题部位在正中心,呈半圆形,称为包袱,包袱心内画人物山水、花草鱼虫、翎毛花卉、历史故事等题材。 四合院的雕饰 雕刻艺术在四合院建筑中被广泛采用,有砖雕,有木雕,有石雕。四合院的大门是雕刻装饰的重点部位。 四合院的吉祥物(1)蝙蝠 (2)凤凰 (3)鹤(4)喜鹊 (5)鸳鸯 (6)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部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楼独具特色
46、,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 客家建筑要把握两个方面的特征。一个是一个家族聚局。汉化讲求的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和谐。客家人是中国文化的优秀血脉,也保持了这个东西,大族、小社会,家族和谐相处。第二个是对共同祖先的崇拜。聚族而居,这个是客家文化建筑要注意的东西。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形、圆形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