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一角硬币、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
2、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
3、,探究新知1、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1厘米=10毫米)3、
4、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5、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1、画线段:(1)2 cm 5 m m。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床长2厘米( ) 牙刷长约13毫米( )钢笔长约140毫米( ) 铁钉的长度约40mm( )小明的身高130cm( )
5、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 ) 四、课堂巩固深化1、小组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五、回顾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师总结。六、课后作业设计1、练习一第1-3小题。2、寻找生活中一般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并进行测量。操作中感知,探究中感悟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描述:片段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刘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
6、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
7、度单位毫米)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从而引发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冲突中,激起对新知的渴求。因为学生的铅笔实
8、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当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发现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片段2: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9、?(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实物投影演示,并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5
10、)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 反思: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厘米里有多少个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角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角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毫米的长度,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片段3:利用知识
11、,解决问题。1、先估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高?再动手测量一下。2、画线段:(1)2 cm 5 m m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床长2厘米 (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 分米 (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 反思: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反思:“毫米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并且体会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
12、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程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还有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是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一些素材
13、,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一系列的操作又都为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打下了基础。2、注重在操作中感知,在探究中感悟。学生亲历过程,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根据对这一数学本质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注重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厚度、课桌高度,一角钱硬币的厚度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又过程的学习。3、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要
14、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课标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提高能力。在教学“毫米”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将1毫米、1厘米、1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如: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小朋友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为学生有根据的估测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请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身高,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估测。接着,在让学生测量橡皮和课桌前都请他们先估一估,并交流估计的方法,再进行比较精确的测量,这样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估测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估测的策略。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