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浅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浅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摘 要从培育学生相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从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从教化学生正确相识自我、评价自我;从利用好“班集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这四个角度浅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引导;心理素养;待他人;相识自我;评价自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23)041-0172-01 当今社会,学生的健康不仅是须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需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特性心理品质教化。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改变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
2、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以及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诱惑和茫然。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本人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很多学生在行为表现方面呈现的种种异样,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品德问题,往往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化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化并培育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以适应艰难的学习和纷繁困难的生活,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首先应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经过长期视察
3、,本人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情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心情喜悦时,学习主动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心情烦躁愁闷时,学习主动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示意。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和限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剧烈时,简单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悲观,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看法,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
4、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 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观赏与敬重,且抗挫实力差; 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改变。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心情变得担心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 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爱好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尽管非常困难,但由于中学生具有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本人认为只要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化,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
5、能够得以订正与调整的。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呢? 要让学生相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改变,都不允许、也不行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而存在。阅历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特别的学生,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相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导致的。如以前的一位学生,曾一度非常苦恼问:“老师,这个社会究竟要不要实话实说?说真话,但同学们总不喜爱,甚至连家长也这样。”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是他看了一位女生的英语试卷,并对着英语试卷说:“倒霉,都是因为马虎白白掉了几分,不然也可以得九
6、非常以上”。结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从今互不说话。另一次是他的奶奶不懂得运用电饭煲,给烧坏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对奶奶说:“你以后运用电饭煲当心点,刚买来的又弄坏了,几十元钱白花了。”结果,奶奶很生气,父母也很生气,为此他还被痛骂了一顿。这位同学实话实说却讨人嫌。明显,他不被他人接纳的缘由,不是在于“实话实说”,而是由于言语不恰当,常有居高临下,教训他人的口吻,而使他人产生反感的心情而疏远或指责他。善待他人就应当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 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善待他人,应当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应当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
7、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善待他人,应当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整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还要留意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化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退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藏的主动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老师在活动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毅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协作“学习
8、竞争伙伴”、“进步之星”、阅历沟通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念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整、限制和强化的作用,肯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本人又先后开展了“三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找寻、发觉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加班级公约的撰写与探讨,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竞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起先变得热忱,起先团结,起先相互关切帮助,整个班集体表现出较强的凝合力。 3)笔谈。这是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9、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殊对于一部分特别生而言)。本人曾在班级里让每个学生都打算一本“交心本”,学生可将自己的心事或想对老师、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地写在上面,我每周收上来批阅一次,即时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样,就能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笔谈必需留意几个原则:同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同等,才可能产生依靠与信任的力气;共情原则,即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还应教化学生正确相识自我、评价自我。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
10、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快速发展,并起先深化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相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楚、全面,甚至相识中的自己,是 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相识自己。然而,人之与社会,犹如一艘船之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72页) 须要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急当不言自明。 相识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当怎么办?”,人生说究竟就是这三个简洁的问题,在不断地相识和调整中,时时订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相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
11、、动机、安排、希望、要求的相识,他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学问、实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相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整作用。因此,老师应当把指导和培育学生相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相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化是自我教化,所谓自我教化,就是用肯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心理疏导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化时,才能说取得了真正、主动的效果。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还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
12、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育,包括表扬、指责、探讨、嘉奖、惩处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现代心理学探讨还表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干脆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他们的同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就非常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一个融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创建出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气氛,从而产生强大的凝合力。营造这样的班集体就犹如为青少年的成长供应了一个平安的港弯,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我调整的方向盘,孕育着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这种教化力气经常是可以达到不
13、战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在不行小视。 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青少年心理的负担与压力将越来越频繁和沉重.他们所面临的不只是阳光与鲜花,也会有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在他们的成长中必定会遇到艰辛与曲折困难与考验情感的冲突与挣扎心灵的迷惘与困惑。于是专家认为下个世纪的竞争中除了科技的竞争外就是心理承受力、适应力的较量。因此我认为应当教会学生相识自我,分析自我,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从而能够限制自我、调整自我;应当教化并训练出一代品质优秀、情感健康、意志坚毅、性格完善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人,以造福社会、服务国家。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钟启泉.教化政策与教化科学J.华东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06. 2侯怀艮.试论陶行知对中国教化问题的探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讨A.山西省陶行知探讨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 3潘克明.教化科研的基本过程、选题与方案设计及实施A.中国电化教化协会2023年年会论文集C.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