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焦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焦点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焦点解析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在即,企业如何规避因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所带来的税收政策风险,做好相关涉税工作,是摆在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作了细化规定实行法人所得税制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实践中大多数国家也是以法人(或公司)作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我国也一样,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法人所得税制,首次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分别规定其纳税义务:即居民企业担当全面纳税义务,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担当有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部分纳税。实行法人所得税制的关键是把握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标准。为了防范企业避税,
2、结合我国实际状况,新税法采纳了“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地”双重标准来推断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或是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从国际上看,实际管理机构地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实施日常管理的地点和作出重要经营决策的地点;在处理方式上,税法一般只作出原则性规定,尔后通过案例判定形成详细标准。为防止企业避税,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实施条例实行了适当扩展实际管理机构范围的做法,将其规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
3、、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限制的机构。这样做,有利于以后依据详细状况作出推断,更好地爱护我国的税收利益。二、放宽了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和范围企业所发生的支出,是否准予在税前扣除以及扣除范围和标准的大小,干脆确定着企业应纳税额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凹凸。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为了便于操作,实施条例对“有关的支出”和“合理的支出”进行了定义:“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干脆相关的支出;“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
4、和正常的支出。在此基础上,实施条例对企业支出扣除的详细范围和标准主要作了以下详细规定:(一)工资薪金税前全额扣除原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全额扣除,这是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的重要缘由之一。实施条例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税前全额扣除。之所以加上“合理”的限制,主要是防止企业利用工资薪金避税,如企业可能通过对在企业任职的股东或其亲属多发工资变相安排股利,规避税收。对合理的推断,主要从雇员实际供应的服务与酬劳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来进行,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5、。这样,不仅消退了对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进行税前扣除的卑视性规定,同时也避开了对内资企业工资薪金的重复课税。(二)详细规定了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化经费的税前扣除标准原税法规定,对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化经费支出分别根据计税工资总额的14%、2%和1.5%计算扣除。实施条例接着维持了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的扣除标准,但计算扣除基数由“计税工资总额”调整为“工资薪金总额”,这样扣除额将相应提高;为激励企业加强职工教化投入,实施条例提高了职工教化经费支出的扣除比例,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全额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三)调整了业务款待费的税前扣除原税法对
6、内、外资企业业务款待费支出实行按销售收入的超额累退限额扣除,新税法则变更了这一做法。由于商业款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国际上处理的方法一般是在二者之间人为规定一个划分比例,如意大利业务款待费的30%属于商业款待可在税前扣除,加拿大为80%,美国、新西兰为50%。借鉴国际阅历和现行的扣除方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款待费支出,根据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四)统一了广告费和业务宣扬费的税前扣除原税法对内资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扬费的扣除标准和范围,是依据不同行业采纳不同比例限制扣除,而对外资企业则没有限制。由于广告费和业务宣扬费具有一次投
7、入大、受益期长的特点,因而应当视同资本性支出,不能在当期一次扣除,因此,实施条例在统一内外资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扬费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基础上,规定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五)明确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范围和条件原税法对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实行在比例内限额扣除方法(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的标准,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样不仅提高了扣除标准,而且扩大了计算基数。为增加可操作性,实施条例对公益性捐赠作
8、了界定: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同时明确规定了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范围和条件。明显,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的基础上,基本遵循了据实扣除的思路,体现了“净所得”的理念,这不仅塑造了内外资企业同等竞争的平台,而且消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重复征税现象,显著降低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内资企业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三、税率适当降低新企业所得税法基本税率为25%,另外设置了两档实惠税率,即对国家须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征收15的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征收20%的企业所得税
9、。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便于征管的原则,实施条例第92条界定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小型微利企业分为小型微利工业企业和小型微利其他企业。前者同时满意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三个条件;后者同时满意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三个条件。与原企业所得税微利企业实惠政策(内资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以下的减按18%的税率征税,3万元至10万元的减按27%的税率征税)相比,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的税率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总体来说,实惠范围扩大,实惠力度有较大幅度提高。据测算,
10、将应纳税所得额界定为30万元,会使40%的企业适用20%的税率。实施条例第93条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范围,由原企业所得税按高新技术产品划分改为按高新技术领域划分,规定产品(服务)应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范围,以解决现行政策执行中产品列举不全、覆盖面偏窄、前瞻性欠缺等问题。同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指标:拥有核心自主学问产权;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探讨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低于规定标准。这样规定,强化以研发比例为核心,税收实惠重点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四、特殊
11、纳税调整强化反避税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利用各种避税手段规避所得税的现象日趋严峻。为实现税收执法公允,国家税务总局自1998年以来颁布了一系列反避税行政规章,但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不高,甚至在肯定程度上变更了其上位阶的企业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且条款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为变更这种状况,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惯例,特地单辟第六章“特殊纳税调整”,对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等各种避税行为进行规范。实施条例则进一步对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关联业务的调整方法、独立交易原则、预约定价支配、供应资料义务、核定征收、防范受控外国企业避税、防范资本弱化、一般反避税条款以及对补征税款加收利息等方
12、面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反避税状况困难,实施条例没有明确资本弱化避税中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重标准,也没有就企业利用避税地避税制定明确的操作方案。(一)明确了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关联企业转让定价是企业一种极为常见的避税方法,因此,转让定价税制也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规则中的重要内容。新企业所得税法从税务调整一般规则、预约定价支配以及相关程序规定三个方面规范了转让定价税制,实施条例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化。1.明确规定独立交易原则是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税务调整的基本原则。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假如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削减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可比非受
13、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进行调整;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发生的成本,应按独立交易原则和收益与成本配比原则共同分摊,否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抵扣。2.明确了预约定价支配可以作为关联企业定价的重要方法,企业可以就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与企业协商、确认后,达成预约定价支配。3.规定了关联企业的帮助义务。税务机关在对关联企业征税、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企业有供应相关资料帮助调查的义务;如企业不供应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供应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状况的,税务机关可以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14、调整的方法有参照同类或类似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企业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以及关联企业集团整体利润的合理比例来核定。(二)制定防范避税地避税规则随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增加,以避税港方式进行避税也日益成为避税的重要方式。据统计,在我国的投资前十位中,来自避税港英属某群岛的投资居第三位,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某些企业利用避税港避税的严峻性。新企业所得税法弥补了立法的空白,第一次在税法中明确规定了反避税地避税的规则,规定“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居民个人限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我国的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须要而对利润不作安排或者削减安排的,上述利润中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
15、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当期的收入征收所得税。”实施条例第117条和118条从持股比例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明确了“限制”的内涵:即居民企业或者中国居民干脆或者间接单一持有外国企业10%以上有表决权股份,且由其共同持有该外国企业50%以上股份,或者持股比例虽少于上述标准,但在股份、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对该外国企业构成实质限制;实施条例第119条对“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我国的税率水平”作了量化规定,即低于基本税率的50%(实际税率为12.5%)。但由于没有对“合理的经营须要”作出明确界定,使其操作性大打折扣。(三)明确了补征税款的征收方法首先,对进行特殊纳税调整须要补征税款的,应当根据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与
16、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加5个百分点的利率计算加收利息;对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供应有关资料的,可以只根据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与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加收利息。利息计算时间从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按日加收利息。其次,对于企业的关联交易,税务机关有权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进行纳税调整。五、其他重要改变(一)新增加了间接抵免在保持原税法对境外干脆所得负担的所得税限额抵免的同时,新税法又首次引入了间接抵免,即对股息、红利间接负担的所得税赐予间接抵免。从国际惯例看,实行间接抵免一般都要求以居民企业对外国公司有实质性股权参加为前提,
17、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规定,本国公司干脆或间接拥有外国公司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权,实行间接抵免;日本、西班牙规定的比例为25%以上。我国在参考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实施条例规定控股比例为20%。(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免税我国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假如从较低税率的企业取得股息、红利,应按税率差补交企业所得税,这样,假如投资方企业的登记注册地位于高税率区域,就不行能享受到对税收实惠行业和地区投资的税收利益,从而影响其投资主动性,间接影响受惠行业和地区的资原来源。为更好体现税收实惠政策意图,使西部大开发有关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真正享受到低税率实惠
18、政策的好处,实施条例明确对来自于全部非上市公司,以及连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12个月以上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赐予免税,不再实行补交税率差的做法。(三)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年度为减免税起始年度实施条例第87条、88条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以及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等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享受“三免三减半”的税收待遇。该规定将“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作为减免税的起始年度,变更了原外资税法将“获利年度”和内资税法从“开业之日”作为减免税的起始年度的规定。这样既可以抑制企业通过推迟获利年度避税,又激励企业缩短
19、建设周期,尽快实现盈利,提高投资效益。(四)税收实惠突出产业实惠,形式多样首先,新企业所得税法变更了原税法以“区域实惠”和“外资实惠”为主的做法,突出了“产业实惠”,并选择了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弱质产业、先行产业和具有很大外部性的产业作为实惠对象。这样,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突破其发展瓶颈,从而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变更了原所得税实惠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干脆税额式减免为主的实惠方式,实行了以免税、减税、加速折旧、费用加计扣除、少计应税收入和投资抵免等干脆税额式减免和间接税基式减免相结合的实惠方式。(五)纳入预算的财政拨款为不征税收入新税法首次引入了不征税收入的概念,并把财政拨款
20、列为不征税收入;实施条例则把财政拨款界定为“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这样,各级政府对企业拨付的各种价格补贴、税收返还等财政性资金应当作为征税收入。在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实行各种财政补贴等变相“减免税”形式赐予企业实惠的状况下,对企业从政府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征税,有利于肯定程度上抑制恶性税收竞争。(六)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性收入须要纳税从世界各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实惠来看,一般区分营利性收入和非营利性收入而赐予不同的税收待遇,但根据我国目前相关管理方法规定,非营利组织一般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因此,为规范此类组织的活动,防止其从事经营性活动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不予免税。这样,就规范了如“择校费”是否征税的一些税收灰色地带。(七)改革了福利企业的所得税税收实惠方法原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安置“四残人员”比例占企业生产人员的10%-35%,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5%以上的免征企业所得税。由于税收实惠利益巨大(不仅有所得税的税收实惠,还有流转税的税收实惠),不少企业利用该政策进行避税,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福利企业”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实施条例确定了2023年财税111号文件政策试点工作的做法,实行成本加计扣除的方法,按企业支付给残疾职工实际工资的2倍在税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