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有关资料:《〈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的冬天》有关资料:《〈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艺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济南的冬天有关资料: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艺术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胜利的写景散文。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称道的。文章中的写景艺术,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样,色调和谐。 济南虽然地处北中国,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暖和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暖和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都无不涂上一层暖和晴朗的色调,就是写雪景,也仍旧跟暖和有联系因为温煦,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而同晴朗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
2、薄雪似乎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假如说,其次段主要写的是济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这几幅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画图组成的长轴。而这幅长轴,也就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样的美感。 (二)景物的层次,支配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妙的景色呈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文章首先让读者俯视全城,得其全貌(其次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终才把读者领
3、到那垂柳岸边,领会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楚。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来说的,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其次段的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三段的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五段的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写来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三)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试看,偌大的一个济南,在作者笔下,竟然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绕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雄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再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似乎日本看护妇”,“水藻真绿,把
4、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是景物的近者细者。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顿感心旷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听,更觉景象真实。而且远景大景,还可以冲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够避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古诗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的非远观不能看到高山尽然有色,非近听无以觉出流水竟然无声。这说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行偏废。运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值得留意的是,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连接紧密,推动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
5、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逻辑依次,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须要,无怪乎作者乐于采纳了。(四)写景衬托得法,使景物在相互衬托中形象更为显明。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衬托,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衬托起来,就显出美来了。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衬托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冈的丈八佛
6、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引,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衬托,还在衬托得法。衬托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凡为奇妙。 文章以矮松的青黑,衬托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衬托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衬托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衬托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调显明悦目,都是衬托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当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文章把它们放在下边这段话里,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渐渐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完全的是块空
7、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请闭上眼睛想想,睁开眼睛看看吧,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的色调点染而成的天地!而“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却正是这幅漂亮的画图的不行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写景虚实手法同时并用,使景物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的形象,对景物描写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诸如文章中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似乎日本看护妇”之类。但是,要不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虚写的手法。因此,在作者笔下,冬天阳光照射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温煦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煦”的细
8、语;薄雪会有“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水藻会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对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冻上”的和善心肠了。至于小雪覆盖不匀的山坡,要“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自然也是文章中虚写传神的佳句。(六)适当点题,使景物自身蕴含的意义更加显豁。 画之所以有题跋,缘由之一是题跋可以使画本身蕴含的意义更为显豁。应当说,题跋是一幅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虽然它并不是所画的景物的本身。同样,对所写的景物,作者出面干脆点题,也是容许的,这些点明题旨的话,不是可有可无的。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说,文章在
9、描写了小山雪景之后,突然掉转笔锋,让作者以评论者的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话,既可以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外,又可以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因为它是画面所本有而又有点不甚明白的。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处,也就跃然纸上了。 题不行不点,也不行滥点。本文点题是恰到好处的。当我们玩味全文,读到最终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时候,我们好像有意犹未尽、话犹未了的感觉,好像可以另起一段,补上两句就全文而发的点题话结束全文:“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但细致一想,这是多余的,因为明敏的读者从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中,应当而且必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又何待于作者再出面饶舌呢?更何况顺着文章的逻辑,读者有权利想得更多更大更远,诸如酷爱家乡,酷爱祖国,等等,这些题是想点也点不完的。这或许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