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兵车行 导学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悲伤和苦痛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相识一每天加深,思想感情一每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期间,他写了许多以斗争为题材的诗。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探讨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改变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政治诗人。关切社会时事,关切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行阻挡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
2、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探讨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3、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分。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改变。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 教学设计ABC设计A 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旧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斗争为题材的诗。今日,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教学设计一、导入(见导语设计)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
4、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精确地理解这首诗。三、诵读老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斗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心情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其次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留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软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5、起。后半段令人哀思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尝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纳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改变;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深刻的思想性和剧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画和详细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呈
6、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动身。接着呈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找寻、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吩咐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无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骇人动目。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剧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
7、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奇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加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斗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终,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凄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爽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设计B比较阅读
8、比较和李白古风其十九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探讨性阅读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显明。结合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
9、玄宗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行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设计C 阅读训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诗中有三幅色调不
10、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跟杜甫的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务,也表达了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斗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2)表现技巧:参考答案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其次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辞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终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歼灭斗争的主见。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三幅画面是:羽檄疾驰
11、,喧呼救边;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怜悯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斗争的立场。(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斗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2)李白擅长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特性色调,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方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非常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微环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详细。 教案2一、课文悟读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
12、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旧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从课文的注释看,诗人的描述是有事实基础的,但诗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几件历史事实,而是以肯定的事实为基础,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东西。诗中借役夫之口道出点行频,也就是说不是一时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经验的事,否则,二百州千村万落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广袤图景就反映不出来。连年斗争、连年征兵,用兵时间之长,服役地域之广,尽由行人口中道出,这便是诗人的艺术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斗争,给国家、人民(包括少数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剧烈地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其一。其二,在艺术概括的反映中,诗
13、人并非冷眼旁观,纯客观地转述见闻。诗人对所述事务的看法、感情也不是通过他干脆出面争论或抒情来表现的,而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表现在对事务、人物和场景的选择和描述上,如诗的开头不是快乐的出征,而是凄惨的诀别;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的确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语语辛酸,字字血泪,作者是怜悯役夫的;三是在结构支配及句式节奏的处理上,强调突出某些内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感情。如诗中有些内容的前后呼应,五言七言的交织运用,都是为渲染斗争造成的灾难,强调突出役夫们的怨恨激愤。所以说诗人饱含深情地叙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的深情,显明而剧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指责
14、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怜悯和关切。 二、亮点探究 1.耶娘妻子走相送(),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为杜甫的诗,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 探究学习: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在中,的确可说明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学问是必要的,但根据详细状
15、况详细分析,也是必不行少的。 2.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逐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逐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详细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奇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画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斗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形成了一个剧烈的悬念,抓住渎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
16、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似乎很难结合。可是中的几个数字用得特别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精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详细陈述点行频,以示状况的真实牢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4.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探究学习: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许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
17、,富于改变。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须要,杜甫不采纳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敏捷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突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生气哀怨的激情,特别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纳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美丽好听。诗的最终还采纳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爽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加了感染力。5.一诗最大
18、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探究学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改变开闽,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争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芜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
19、,极具感染力。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探究学习:假如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样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变更。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假如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凄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索是多么深刻啊! 三、选题设计1.读,深刻
20、思索: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为诗圣? 探讨方法: (1)读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京就选,举进士不第,困于长安。求官失败,父亲又死,家庭困难到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的境地。(2)读史了解时代背景: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照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3)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记着杜诗光线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参读书目:(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语录摘编:说文解字:史
21、,记事者也;从手,持中;中,正也。可见史是一种执笔记事而中正不阿的人。2.从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探讨方法:(1)从押韵上探讨:共用八韵,四平四仄,相互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探讨: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探讨: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样合辙押韵,北京出版社。 杜甫诗五首教案1一、课文悟读 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
22、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起先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每天飞来的快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密切。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情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殊融和。首
23、联中的微小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寂身影相应。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袤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寂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
24、自己的深厚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贫病飘舞,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担心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哀思与忧愤。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终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幻想,今日最终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苍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奇妙。洞庭湖愈壮
25、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好像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宏大的诗人之所以宏大,是因为他的苦痛和华蜜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细致一想,却发觉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
26、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奇妙,又充溢深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
27、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行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行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王昭君(二首选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受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受充溢
28、了怜悯,但杜诗不只停留在怜悯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起先,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其次联是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终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美: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头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
29、关系国事民生,虽,在微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相识?谈谈你的理解。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奇,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味道,为赋新词强说愁。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爱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
30、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显明的感情色调,能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当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日并且仍旧喜闻乐见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胜利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
31、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洁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意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样;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样。应当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
32、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溢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溢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溢了诗情画意,清爽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三、选题设计 1.杜甫与李白艺术风格的比较探讨。探讨方法:通过广泛阅读杜甫和李白两人的作品来比较他们的不同诗风,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对他们两人不同诗风的评价,增进或调整自己的相识。参读书目:(1)杜甫全集。 (2
33、)李白全集。(3)秦似杜甫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4)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5)燕白简论李白和杜甫,四川人民出版社。(6)宋代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7)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8)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9)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0)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1)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2)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3)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藉出版社。(14)清代洪迈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探讨。探讨方法:通过阅读两人写给对方或怀念对方的诗歌以及后人的评论史料,
34、详细了解两位唐代诗坛泰斗的深厚情意。参读书目:杜甫谈及李白诗篇共有15首,主要有: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等。李白言及杜甫的诗有4首,但可信的有二: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其他:(1)秦似杜甫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2)毛水清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3)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4)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5)宋代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3.杜甫流浪踪迹探讨。探讨方法:通过阅读杜甫本人的诗歌以及后人的探讨史料,详细了解杜甫始于安史之乱的离乱担心而后一路流浪直至病死在漂泊途中的船上的苦难历程。4.王昭君出塞缘由探究。探讨方法:通过阅读不同的史书及文学作品,了解王昭君出塞的不同说法,并作出自己较合理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