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相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才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子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需使学生清晰地相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稀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子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
2、,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相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中学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接着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活灵活现,内容非常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课时支配 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其次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
3、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支配 1.比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打算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看法。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原因)。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
4、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反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
5、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学问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
6、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擅长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留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擅长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需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说明。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说明,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
7、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今日嬴之为(w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简单误读为w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数请魏王,及来宾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来宾辩士一起劝告魏王(出兵救赵)。 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说明“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8、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静静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隐私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课后作业。 1.归纳各段大意。 2.打算诵读第3段。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依次,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
9、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看法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探讨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务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胜利。课本将(1
10、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子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老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
11、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怜悯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留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说明。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其次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
12、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留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来宾”等语。) 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摸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摸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留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划分为三小层: 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来宾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来宾皆惊”
13、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终连贯背诵全段。 4.练习诵读第4段。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3、7、8三段。 2.打算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思索以下问题: 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原委“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紧急状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
14、歼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看法:“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忧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示意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建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诵读的打算。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非常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
15、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白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看法。) 然后划分层次:信陵君辞决侯生;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殊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才智
16、,对有关的状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3、7段,熟读第8段。 2.思索: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侯生为什么确定“自刭,以送公子”?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检查第3、7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二、诵读第8段。 1.诵读的打算。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索题,着重探讨第3段。 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峻的后果。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探讨第3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
17、,让学生推断正误,绽开辩论。这些答案是: 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定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刭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探讨中老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要提示学生要留意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参考答案是A、D两项。) 然后划分层次: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刭“
18、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1、2层。 三、阅读第9至12段 提示学生留意以下几点: 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终一段话。 古代写斗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斗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四、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详细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
19、详细表现:虚左自迎侯生;数请朱亥;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详细表现: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探讨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很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
20、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马上归救魏。 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务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高傲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来宾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迫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推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厚、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五、做课文后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