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方面优秀PPT.ppt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81214477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主观方面优秀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犯罪主观方面优秀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主观方面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主观方面优秀PPT.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n n一、概念和意义一、概念和意义n n1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看法。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看法。n n2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的、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务、相识错误犯罪动机、无罪过事务、相识错误n n3 3、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n n4 4、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n n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

2、意(1)n n一、犯罪有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n n犯罪有意的概念n n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看法。n n2、犯罪有意不同于有意犯罪。n n犯罪有意的构成要素n n1、关于有意的学说容认说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2)n n2、犯罪有意的相识因素明知n n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n na、对行为本身的相识n nb、对行为结果的相识n nc、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相识。n nB、犯罪有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相识?不要求刑事违法性相识,只要求对行为和结果有危害性的相识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3)n nC C、如何理解明知自

3、己的行为、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会发生”危害社危害社会结果?会结果?n na 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要发生危害结果、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要发生危害结果n nb 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n n3 3、犯罪有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有意的意志因素n nA A、希望、希望主动追求的心理看法主动追求的心理看法n nB B、放任、放任听之任之地心理看法听之任之地心理看法n n3 3、相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相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4)n n二、犯罪有意的类型n n干脆有意n n1、明知+希望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或者可能发生危害

4、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看法。n n2、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n nA、明知必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n nB、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5)n n3、希望主动追求危害结果发生n nA、目的明确n nB、看法主动n nC、意志坚决n n4、一般对危害结果的相识并不要求很具体n n5、某些犯罪的有意要求行为人相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销赃罪)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6)n n间接有意间接有意n n1 1、明知、明知+放任放任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

5、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看法。心理看法。n n2 2、相识因素、相识因素明知可能明知可能n nA A、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n nB B、不能出现明知必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不能出现明知必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状况的状况为什么?为什么?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7)n nC C、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会发生危、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接着实施该行为,行为人害社会的结果,还接着实施该行为,行为人就是在主动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就是在主动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态就是希望,不是放任。态就是希望,不是放任

6、。n nD D、“明知必定明知必定”与与“放任放任”存在逻辑上的冲突存在逻辑上的冲突n n3 3、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放任放任n nA A、放任不是希望,不是主动追求危害结果的、放任不是希望,不是主动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发生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8)n nB B、放任、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挡危害结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挡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果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n nC C、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反意志、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反意志n nD D、对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地看法、对危害结果

7、持听之任之地看法n n4 4、司法实践中间接有意的三种状况:、司法实践中间接有意的三种状况:n nA A、“无所谓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9)n nB B、“豁出去豁出去”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n nC C、“不计后果不计后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而是在瞬间的心情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而是在瞬间的心情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n n5

8、5、放任的结果本身并不是人的须要的干脆产、放任的结果本身并不是人的须要的干脆产物,而是行为人在执意实现某种行为目的的物,而是行为人在执意实现某种行为目的的同时,放任了另一种危害结果。同时,放任了另一种危害结果。其次节犯罪有意(其次节犯罪有意(10)n n干脆有意与间接有意的区分干脆有意与间接有意的区分n n1 1、从相识因素上、从相识因素上n nA A、前者明知必定或者可能、前者明知必定或者可能n nB B、后者明知可能、后者明知可能n n2 2、从意志因素上、从意志因素上n nA A、前者希望、前者希望n nB B、后者放任、后者放任n n对二种有意分类探讨的意义对二种有意分类探讨的意义第三

9、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1)n n一、概念:n n1、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的一种心理看法。n n2、犯罪过失与犯罪有意的区分n n3、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行为人的过失心理看法第三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2)n n二、犯罪过失的类型二、犯罪过失的类型n n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n n1 1、概念、概念已经预见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开轻信能够避开+以致以致发生结果的心理看法发生结果的心理看法n n2 2、特征:、特征:n nA A、相识因素、相识因素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害

10、结果n nB B、意志因素、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开危害结果发生轻信能够避开危害结果发生n n3 3、轻信、轻信过高估计可以避开危害结果发生过高估计可以避开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客观的有利因素,而过低估计自的其自身的客观的有利因素,而过低估计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第三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3)n n4 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有意的异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有意的异同n n相同点:相同点:n nA A、相识因素上、相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害社会的结果n nB B、意志因素上、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

11、果发生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n n不同点:不同点:n nA A、相识因素上、相识因素上n na a、间接有意、间接有意对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对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相识和估计性并未发生错误的相识和估计第三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4)n nb b、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可能性是否转化为对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发生了错误的相识和估计(基于行现实性,发生了错误的相识和估计(基于行为人的自身实力、技术、阅历和某些外部条为人的自身实力、技术、阅历和某些外部条件的有利因素而作出的错误推断)件的有利因素而作出的错误推断)n nB B、意志因素上、意志因素上n na a、间接有

12、意、间接有意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反其意志,又不实行措施加以阻挡反其意志,又不实行措施加以阻挡n nb b、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危害结果的发生违反危害结果的发生违反其意志,并且实行措施加以阻挡其意志,并且实行措施加以阻挡第三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5)n n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n n1 1、概念、概念应当预见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能够预见+没有预见没有预见(由于疏忽大意)(由于疏忽大意)n n2 2、特征、特征n n、应当预见、应当预见有预见的义务和预见实力有预见的义务和预见实力n nA A、留意义务:法律明确规定的留意义务,也、留意义务:法律明确规

13、定的留意义务,也包括习惯上或一般道德上的留意义务包括习惯上或一般道德上的留意义务n nB B、预见实力、预见实力以主观标准为依据,以客观以主观标准为依据,以客观标准作为参考标准作为参考第三节犯罪过失(第三节犯罪过失(6)n n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n n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分n nA、无相识的过失+疏忽大意n nB、有相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第四节意外事务第四节意外事务n n一、意外事务的概念n n1、概念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有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缘由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n n2、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n n二、意外事务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异

14、同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1)n n一、概念一、概念n n1 1、犯罪目的、犯罪目的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看法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看法n n2 2、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n n3 3、联系和区分、联系和区分n n联系:联系:n nA A、二者都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存在的主、二者都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观心理活动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2)n nB B、犯罪目的

15、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n nC C、二者有时表现为干脆的联系,即它们所反、二者有时表现为干脆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须要是一样的映的须要是一样的n n区分:区分:n nA A、犯罪动机、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气;犯罪目的罪的力气;犯罪目的比较具体,已经指比较具体,已经指向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向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3)n nB B、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可能不同、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可能不

16、同n nC C、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可能不同、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可能不同n nD D、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影响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影响量刑。量刑。n n间接有意犯罪中行为人有无犯罪动机和犯间接有意犯罪中行为人有无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罪目的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n n二、意义二、意义第六节相识错误(第六节相识错误(1)n n一、相识错误的概念一、相识错误的概念n n1 1、相识错误、相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状况不

17、正确的相识。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状况不正确的相识。法律上相识错误、事实上相识错误法律上相识错误、事实上相识错误n n二、法律相识错误二、法律相识错误n n1 1、假想的犯罪(正值防卫)、假想的犯罪(正值防卫)n n2 2、假想的不犯罪(挑拨防卫)、假想的不犯罪(挑拨防卫)n n3 3、对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会、对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会第六节相识错误(第六节相识错误(2)n n三、事实相识错误n n1、客体的错误影响定罪n n2、对象的错误具体分析n n具体的犯罪对象不存在,误以为存在未遂n n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务n n具体目标错误第六节相识错误(第六节相识错误(

18、3)n n3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影响定罪影响定罪n n4 4、工具的错误、工具的错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n n5 5、因果关系的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n n误以为已经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误以为已经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生这种结果n n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缘由造成的,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缘由造成的,行为人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n n行为人的行为超出了预想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超出了预想的目的n n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损害结果是由乙行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损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商业计划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