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趣学文化常识十二则精品(趣味故事、文化小常识、配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趣学文化常识十二则精品(趣味故事、文化小常识、配套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趣学文化常识十二则精品(趣味故事、文化小常识、配套练习)2021 趣学文化常识十二则精品(趣味故事、文化小常识、配套练习)趣学文化常识(一)侍 郎 是 狗一次,侍郎纪晓岚与尚书和珅在一起喝酒,席间突然跑过一只狗。和珅有意羞辱纪晓岚,指着那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纪晓岚)是狗。纪晓岚听出和珅是在骂自己,微微一笑,回答说: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辨别是狼是狗要观其尾巴,狗的尾巴尖是向上竖着的,而狼的尾巴是下垂拖着的。上竖是狗分明是说尚书是狗。和珅本想用是狼是狗谐音来辱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的谐音奇妙地回击了他,可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古代文化小常识:1.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
2、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中令,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2.尚书,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当,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
3、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侍郎,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谥号,是古代具有肯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依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赐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一般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别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
4、为乞骸骨。答案:A解析: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编年史著作,是探讨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答案:C解析: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乐学文化常识(二)财 主 炫 富从前有个大财主,家有万贯,但还很小气,
5、他为了富上家富,并炫耀自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天傍晚,有个穷秀才从这家门口路过,看了这副对联不禁暗笑,怒其为富不仁,鱼肉乡里,乃趁夜改之,便用笔偷偷的把其中的三个字略微改动:上联是: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下联是: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其次天财主一看 当是就气的昏倒在地。 古代文化小常识: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终一级中心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
6、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与,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殊举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分。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实行最终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终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 1919 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验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实行的最公允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汲取了大量出
7、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殊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值发展成熟之初,显示诞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确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答案: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
8、及第者之称。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学问分子和官吏之统称。D.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答案:B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难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乐学文化常识(三)进 京 赶 考从前有个秀才,带着自己的书童挑上行李,上京城赶考。走到半路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秀才的头巾刮掉了,书童连忙喊道:公
9、子,帽落地了,落地了!秀才是个比较迷信的人,他觉得有点不吉利,因为落地和落第读音相同,而落第’就是考不中的意思,所以叮嘱书童道:以后再有什么东西掉了,就不要说落地,要说及地(第)了。书童点头答应:知道了!但书童担忧担上的行李再掉下来,便边说边把行李用绳子牢牢地栓紧。秀才见状说:是要栓紧一点,不要再让掉下来。书童回答说:公子,这回就是走到天际海角再也不会及第(地)了。古代文化小常识:秀才:1.优异之才。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举士名目。汉时起先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
10、,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3.学生泛称。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4.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5.一些成年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称呼。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
11、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用,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又如祭妹文中也许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闻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方,把因得到名流举荐而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举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实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需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
12、尾。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方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庆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方中进士。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经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秀才,即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2.下列对相
13、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用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D.乞骸骨,恳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家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恳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恳求退休的委婉说法。答案:C
14、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实力。C 项,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乐学文化常识(四)小 名 叫 狗 子过去,有个叫刘大的人,家里很富有。当时有钱可买官做,刘大就花钱买了个官当。下车伊始,去谒见上司。上司问道:你管辖的那个地方,风土怎样? 刘大说:我们那儿并无大风,尘土就更少了。上司问:春花怎样? 刘大答:今年春天的棉花每斤二百八。上司问:百姓怎样? 刘大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有些生气,说道:我问的是黎庶。刘大说:梨树许多,结果子却是很少。上司火了: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问的是小民!刘大忙站起来说:是,大人!我的小名叫狗子
15、。古代文化小常识:一、黎庶黎,黎民,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后来指平民大众。庶,百姓,起初是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黎庶,在后来地位同等,指平民大众。文言文中平民的别称有: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黎民:即平民。黎通度骊:黑色,因黑发而名。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夫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另有别称:苍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二、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
16、蓟。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一般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B.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依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D.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答案:D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
17、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恳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C.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肯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处。D.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答案:B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乐学文化常识(五)谁 没 出 息 ?从前,有个巡抚,他父亲是个知县,儿子是个浪荡公子,可他孙子少年得志,18 岁就做了个五品官。一天,巡抚不知因何不快,指着儿子生气地说:讨嫌的东西!你看你儿子多惹人喜爱,少年得志,一举成名。而你呢?游手好闲,到老也没出息。他的儿子不服气,回答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这没出息的怎么是我呢?古代文化小常识: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心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