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新农村调查报告之新农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甘肃新农村调查报告之新农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甘肃新农村调查报告之新农民甘肃新农村调查报告之新农夫庄俊康何成军甘肃锻造新型农夫核心提示现在农夫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有一部分人还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们大都缺乏专业学问和发家致富的技能。现实中的农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急需的新型农夫还有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农夫价值观念的改变尚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博士教化网欢迎您投稿)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夫,进一步转变农夫观念,培育新型农夫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大部分地方主政者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农夫观念、提高农夫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小岔村试验4月1日,平凉市崆峒区小岔村。100多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拿起纸和笔来到了村委会,坐在课桌前仔细
2、地听着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农业科技及种植学问。小岔村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是农夫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意识淡薄,观念转变较慢,发展实力不强,增收渠道不畅,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小岔村党支部书记朱秀琴说,中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村委会结合村里实际状况,反复探讨探讨,提出了以抓观念转变,培育学习型农夫;抓产业发展,培育产业型农夫;抓科技培训,培育技术型农夫;抓冲突调解,培育团结型农夫为内容的“四型”农夫创建活动。这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次培训是由平凉市崆峒区科技局、党校等部门组织实施的。“种了十年辣椒,第一次听到无公害栽培
3、出的辣椒还能卖上更好的价钱。”前来参与这次培训会的小岔村村民王九明感叹说,活到老,学到老,如今搞新农村建设,不学习就赶不上时代了。这仅仅是我省8万多个自然村里培育新型农夫的一个缩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夫是关键,因此通过培训来提高农夫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令人忧心的数字“当前,绝大多数农夫的素养不够高。突出表现在:农夫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经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这是省农调队有关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报告对我省农夫的评价。今年初,省农
4、调队在全省抽选了10个县、20个调查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渠刘村,村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4%,初中文化程度占38%,中学文化程度仅占18%,全村农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来自省农牧厅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我省有2000万农夫,1103万农村劳动力,942万农业从业人员,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50万人,农夫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目前,我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中学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4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
5、教化年限不足7年,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化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由于农夫科技学问欠缺,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相识,从而阻碍了其接受新事物,学习运用新科技的实力。不仅制约了农业好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延缓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夫致富步伐,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速度慢,城乡差距拉大。另外,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峻制约了农夫增收。在道德素养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切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夫素养不高的现状制约着和谐社会
6、发展的进程。先从观念上“富有”起来“一年种粮半年饱,还有半年出门跑,不跑吃不饱,孩子上学靠借款,房子破烂求避雨。”这是秦安县刘坪乡杜寨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地处浅山干旱区的杜寨村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比秦安县城少200毫米。即使风调雨顺的年景,小麦亩产也只有400多斤,村民温饱无法解决。农夫忙完地里的庄稼,就要出去打工或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靠卖针头线脑换些油盐酱醋度日。1999年,乡上经过多方调研后,提出了“两眼水窖一座棚,科技致富一家人”的发展思路。但杜寨村的农夫们并不买账。“这地方十年九旱,种菜能活吗?”“打水窖、建大棚要投入几千块钱,打了水漂怎么办?”“观念成了横在农夫增收路上的一道坎。”
7、村支书杜商录说,为了扭转农夫的这种相识,他只好先做表率,带头建大棚。头一年,他5分地的蔬菜大棚收入7000多元,其次年,村民才纷纷跟着建起了大棚,如今,日光温室建起了近300座,农夫靠日光温室走上了富有的道路。杜商录说,假如第一年他尝试温棚蔬菜种植失败,农夫的观念就很难转变过来,杜寨村可能还是一个贫困村,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转变农夫的观念。从河东到河西,历时半个多月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些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阶段,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旧普遍存在;一些农夫致富后不思进取,婚丧嫁娶攀比斗富,成了农夫的一种隐型负担。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应当让农夫从观念上“富有”起来!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
8、农夫,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一部分人还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们大都缺乏专业学问,迫切须要一个发家致富的长效机制。现实中的农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急需的新型农夫还有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农夫价值观念的改变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发挥农夫主力军作用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夫,进一步转变农夫观念,培育新型农夫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大部分地方主政者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农夫观念、提高农夫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2022年3月10日,我省首次召开了“全省农夫工培训工作会议”。副省长陆武成出席会议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在“村”、重点在“村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要来看,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9、;无论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须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农夫素养,把农夫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农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的主力军。为了对农夫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跨世纪青年农夫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夫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农夫好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5万人;培训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30万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38万人,转移就业10.26万人,转移率达98.8%。为提高
10、农夫素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夫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新型农夫的标准”。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说,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着力培育五支队伍,建立起政府主导、面对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农夫培训长效机制,开创农夫培训工作新局面。据了解,这五支队伍是,以乡村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夫技术员队伍;根据当地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化发展技术要求,培育骨干农夫队伍;选拔一批有创业基础、创新精神、创业实力的农夫;培育农夫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千家万户农夫如何进学堂?根据“十一五”我省农夫培训安排,每年将有13万农夫接受培训如
11、何将千家万户的农夫组织起来,传授他们须要的学问呢?记者在金昌市永昌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实行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的方法,对初中学毕业回乡青年转入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依托金川公司技校、中科技校等市级专业技术培训力气开展计算机、家政服务、餐饮等中长期专业技术培训;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行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的方法,重点开展建筑、制造、电子装配等职业技能好用技术培训;对农村集中外出务工人员重点开展引导性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愿望的富余劳动力,重点开展基本权益爱护、法律学问、城市生活常识、找寻就业岗位等基本学问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强化引进培训和输出培训,探究出了校校、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今年1月份,引进了
12、江苏常州江安实业有限公司职业技术培训实体,与县职中联合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训基地,重点培训服装裁剪、缝纫专业技术人员,目前,第一批培训合格的18人已送往江苏常州就业。为了搞好今后农夫的培训,省农牧厅设立了农夫培训输转办公室。该负责人告知记者,他们要创新培训形式。首先是建立稳定的农夫培训基地。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在各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发育较为成熟的农夫专业合作组织中,筛选建立一批有技术实力、有生产经营实践、有培训设施条件和手段的农夫培训基地,结合农时和农夫的需求,开展常年培训。(博士教化网欢迎您投稿)“今后,三下乡要变成常下乡”
13、,在谈到怎样培训农夫时,武文斌厅长说,在乡镇集市日,激励设立农夫培训询问台,开设农业技术询问服务部,常年对农夫开展科技宣讲、技术询问与服务,随时解决农夫在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是建立农业科技培训特派员制度。各级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部门开展分片分类包户培训,每人常年指导3050个农户。再次是利用广播、电视、农夫科技书屋、农夫科技培训直通车等培训手段,搭建便利农夫再学习的培训平台。与此同时,我省实行激励机制,来创新培训形式,在农夫培训的项目实施上,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在各级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企业、协会、民办培训机构中,确定培训实力最强的单位开展项目培训;其次是对培训老师和受训农夫实行培训经费补贴等的激励机制,来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夫。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