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115188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那么关于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元宵节有哪些传闻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闻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书目 元宵节的来历传闻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其它传闻 元宵节的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传闻 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歼灭诸吕、复原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其次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建太平盛世不简单,就把平静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

2、望,也让人感到祥瑞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会面。不久武帝果真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立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夜以继日,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起先。 3、汉明帝燃灯礼佛 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

3、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实行燃灯法会。为表示对佛祖的敬重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绚丽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 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成为三元。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奇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一般状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

4、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欣赏的场面也更为热情。 5、学子入学要开灯 相传唐太宗时,为了激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即让每个学生带一盏花灯到学校,由教书先生一一给他们点亮,这象征学子们前途光明。到清末民初时,私塾还大都在正月十五前后招生开学,这与唐时元宵人学开灯习俗有关。后来都是年中人学,到其次年夏天为一个学年,开灯习俗就不存在了。 6、古时火的崇拜、农业劳动和祭祀 远古人类火崇拜的演化发展,才是最遥远的元宵闹灯火的宿根。远古时人们为了驱避野兽和恶鬼,便举火把为摊,年年春秋两次进行,这是元宵灯火活动的源头。古时农家养蚕

5、,正月十五要点灯到田里去照天蚕,以祈蚕茧丰收,并且对丰欠进行预料,说灯火之色若偏红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照天蚕之后要把所剩蜡烛藏在床头,认为这样可以对蚕桑生产带来好处。此俗主要曾在江浙闽等养蚕缥丝地区存在。后来照蚕灯盏花样越来越多、越做越精致,就形成了照天蚕闹花灯的消遣性活动。现在少数民族中,还有火把节年年实行,便是古摊活动的遗存。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元宵节的歌谣和传闻。比如河北省隆尧县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花灯挂在大门口,消灾避难迎丰收。”为什么正月十五闹花灯呢?传闻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玉皇大帝想看看人间的景象,就和王母娘娘带着七个女儿打开南天门

6、向下观看。看着看着,仙女们就着谜了,偷偷地下了凡。 玉皇大帝知道后,立刻派人捉回她们,严厉地教训道:“人间怎比天上好?天堂有福你不享,下界人间灾难重,千万不能恋红尘。”七仙女说:“我们看人间比天上好,山青水秀,男耕女织,逍遥自在,我就是憧憬人间。”玉皇大帝听了特别生气,下令把七仙女打人牢房,好好看管。其实玉皇大帝也知道人间比天上好,他不愿让人间的美妙超过天上,怕引起神仙纷纷思凡,于是下了一道吩咐,要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去烧毁人间。七仙女听说这件事后,就偷偷地派人给大姐送了信。大姐听说后,就派人下凡把消息告知人间,让他们在正月十五家家门口挂红灯,大放鞭炮。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口都挂上了红灯,

7、还大放鞭炮烟火。一时间火光映红天空。玉皇大帝见人间真的起了大火,就让天兵天将撤回。这样人间才避开了一场大灾难。也有的说,玉皇大帝痛恨人类奢侈粮食,派关公去把人间烧光,关公舍不得毁灭人类,就让人们正月十五点灯点火放鞭炮。玉帝一看人间起了大火,就以为关公执行了自己的吩咐。这样人类就保存了下来,所以至今人们非常崇拜关公。 返回书目<<<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起先“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

8、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渐渐在中国扩绽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沟通更为亲密,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

9、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返回书目<<< 元宵节的其它传闻 1、纪念“平吕” 传闻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担心胆怯遭

10、到损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隐私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确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最终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静“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今,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

11、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逐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日,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与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3、“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也有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

12、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4、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射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始终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扬: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闻中,于正月

13、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实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返回书目<<< 元宵节的习俗介绍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聚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

14、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谐以及家人的团聚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肯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聚,寄予了人们对将来生活的美妙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原因。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

15、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聚华蜜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闻始终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复原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

16、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福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祥瑞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许多的地方。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消遣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建,“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备、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调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阔群众喜

17、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祥瑞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予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妙意愿。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起先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闻,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日

18、已很难推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

19、靴,人们无法分辨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像。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动、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宠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美丽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

20、“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镇静刚健,威历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威猛而宏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宏伟俊武,给人以威历、威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英勇和力气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祥瑞如意,事事平安。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才智又饶有爱好

21、,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起先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嬉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起先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花八门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才智又饶有爱好,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

22、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殊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情。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常挚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消遣的一种形式。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起先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始终

23、到十八方告结束。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动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

24、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爱好。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干脆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

25、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洁,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干脆将酒肉放在门前。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

26、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间传闻中一个和善、贫困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怜悯她、怀念她、有些地便利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劝慰她,情景非常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和善、忠厚、怜悯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实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

27、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闻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返回书目<<<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